大学本科的本科是指什么(涨姿势大学)

大学的学制,大致分为:本科、专科,其实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预科”。那到底这些都代表什么意义?大学“本科”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由来的呢?

大学“本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中国的科举制度说起。

一、科举中的“科”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制概念,但科举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古代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不是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

古代科举为什么要规定三年呢?

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比方说交通问题,行政效率问题,时间太短,考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比如说“丁忧”制度。

“丁忧”,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员,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必须回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

“丁忧”的制度规定,是二十七个月,约等于三年。科举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这样制度就衔接了。

古代纪年,使用的是天干地支。如1619年为丙辰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丙辰科”;1619年为己未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己未科”。这就是科举中的“科”。

二、科举中的“本”是什么意思呢?

“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古代科举,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再考到进士,三个级别。

其中的进士,先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后再参加“殿试”。“会试”是礼部举行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会试”到“殿试”,没有淘汰,除非有什么违规行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亲人去世,需要“丁忧”,不能参加殿试。

正常情况下,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也就是本科殿试。通俗地讲,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说,是“这”一科。

例如,明代的著名历史人物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阳人。马士英是进士,但就不是“本科”了。

马士英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并且考中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马士英没有参加“丙辰科”的殿试。

没有参加最终的殿试,殿试资格还是有的。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倘有因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于本科殿试者,可以声明事由告假,谓之告殿,准其于下一二科补殿试。”这样,马士英参加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殿试,成为二甲第十九名进士。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上是一样的。

三、现在的“本科”指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本科的解释是“大学或学院基本组成部分,区别于预科、函授部等”。

大学本科的本科是指什么(涨姿势大学)(1)

当然,不同的文献资料,对于“本科”一词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本科”之所以称之为“本科”,而不叫其他杂七杂八的“x科”,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本科”是约定俗成的词汇。

有人说,“本科”二字是“舶来品”,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新名词。这个新名词叫着叫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新词汇。不管是舶来的新词汇,还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老词汇,本科这个词的流传都算是相当久的存在了。

这就好比我们之所以称桌子为“桌子”,归根到底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我们的先辈一直叫桌子为“桌子”,所以现在的人这么称呼,以后的人也自然如此称呼。

同样的道理,人们先前称呼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学为“本科”,那么在约定俗成之下,无论是现在之人还是后来者,都会称其为“本科”。

其次,本科的“本”含“基本”、“追本溯源”之意。

本科讲究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本科生四年的学习,大多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含有“追本溯源”的韵味。在大学三种层次的学历中,专科居下、本科居中、研究生居上。同时,很多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很多时候就是看受聘者的本科母校是属于哪个层次的高校。

第三,本科是相对于预科而言。

在科举制度的应试中,“本届”也称之为“本科”,意思就是这一届、这一科的意思。举个例子,比如古代的某一个学子在参加了某一年的会试之后,又在同一年参加相应的殿试,那么我们可以称这个学子为“本科出身”;但是,如果这个学子当年度参加了会试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殿试,而是选择在三年后才参加殿试,那么他就不能称之为“本科出身”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本科”的“本”应该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韵味,这就好比应届毕业生和复读多年的考生之间的区别。

清末废科举后,中国的大学在本科前设有一个预科。

这时的“本科”是相对“预科”。后来,很多大学的“预科”被取消,但“本科”的叫法被保留下来了。

现在很多高校推出了“预科班”,招收“预科生”——高考分数不够的考生,可以在“预科班”就读一年,一年之后如果顺利通过相关考试,那么就可以“预升本”,由原本的预科生变为某一所高校的本科生,档次提高了一大截。所以,本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是要与“预科”区分开来。当“预科”取消之后,本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流。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本科”的“本”不能换成其他的字了吗?

职场动车—大学生的随身职场顾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