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剧团下乡(江苏省锡剧团何以活力四射)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无锡锡剧团下乡(江苏省锡剧团何以活力四射)(1)

在江苏,有这样一家戏曲剧团,通过持续创新体制机制,线上线下多元发展,为众多面临生存困境的戏曲剧团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生存样本—— 他们狠抓舞台精品,每年进剧场、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演出高达200场;他们整合全省戏曲资源,打造“大锡剧”概念,并建起摄影棚,跨界拍摄戏曲电影;他们打造沉浸式戏曲产品,将舞台从剧场搬到南京夫子庙风景区……… 日前,记者走进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试图以他们的发展故事为样本,探寻文艺院团在新时代的活力密码。

机制一变赢得“满堂彩”

9月16日,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会演剧目之一,大型红色锡剧《刘胡兰》在宜兴人民大剧院成功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让观众难以想象的是,在排练《刘胡兰》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剧团在晚上的时间还完成了近30场在各地的演出。 如此高频率的演出,对于省锡人来说是常态,一年多达200场的高质量演出,是其创新创造活力的注脚。作为全国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院团,近年来,省演艺集团锡剧团通过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演出场次、演出质量、经营收入等重要指标大幅提升,在院团管理、艺术创作、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无锡锡剧团下乡(江苏省锡剧团何以活力四射)(2)

作为江苏的地方戏,锡剧剧本以才子佳人戏为主,但纵观近年省锡的舞台作品,却展现出一番全新面貌:《董存瑞》《刘胡兰》聚焦红色题材,创新、拓展红色创作新空间;《云水谣》《追梦路上》以现实主义质感,传递时代楷模的精神感召力;《大风歌》首次用优美的江南音韵表达雄浑的大汉气度,而今年他们还将重点打造《苏东坡》,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这些舞台精品剧目,有的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有的入选“江苏戏曲名作工程”,有的则获得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多个荣誉,形成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全省的锡剧团要拧成一股绳,通过‘合作共生’实现双赢”,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锡剧团团长周东亮首次提出“大锡剧”概念。 6年前,省锡与常熟市锡剧团联合打造新戏《侠医缪希雍》。当时常熟市锡剧团已多年没排新戏,在人才、设备上都极为短缺。省锡主动与常熟市锡剧团合作,周东亮亲自上阵助演,导演、作曲、伴奏、舞美等也都由省锡全力承担。一个濒临“破产”的基层剧团,就这样被激“活”了。 此后,省锡加快了与各地锡剧团合作的步伐,先后与张家港、无锡、靖江、南京、东台、盐城等多地合作创排剧目。一方面强强联合,如周东亮与张家港市锡剧团主要花旦董红合作《云水谣》,与江阴市锡剧团主要花旦徐惠合作《徐霞客》;另一方面,省锡还将剧团的优秀力量输送出去,如省锡的季春艳在无锡市排演的《追梦路上》饰演时代楷模黄文秀,汤达在靖江市锡剧团排演的《望岳情》中出演民族英雄岳飞…… “大锡剧”的理念和生产方式,一方面集聚了全省锡剧的优势资源,包括题材、人才、项目、舞美等,进一步激活了省锡剧团的艺术生产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带来了剧团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和基层院团合作,全省锡剧创作的平均水平大幅提升,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周东亮说,“大锡剧”概念还有另一层含义:真正的“大”是能大能小、灵活操作。同样一部戏,可排演大剧场版、室外版、巡演版等多个版本,依据演出场所、规模、风格等不同要求,采取多种组合和演出模式,“大剧院能演,大篷车上照样也能演。”

多元拓展打通产业链

“咔!”宜兴徐舍镇影视基地,随着导演刘学忠的一声令下,由施夏明、单雯主演的昆曲电影《牡丹亭》顺利杀青。 打通戏曲产业链,多元化经营,是省锡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自2016年拍摄4K锡剧电影《珍珠塔》以来,省锡已先后摄制完成了《喜团圆》《衣冠风流》《皮秀英四告》《运之河》《鉴真东渡》《紫砂梦》等8部戏曲电影,涵盖锡剧、琼剧、扬剧、歌剧等各剧种。昆曲电影刚拍完,眼下又有黄梅戏等多个戏曲电影拍摄项目已在筹备之中。 “当初也是迫不得已,才租了厂房自己干!”谈起省锡的影视化探索,周东亮感慨万千。 2015年,周东亮带着600万元兴冲冲赶到上海,洽谈锡剧电影《珍珠塔》的拍摄事宜,却被对方泼了冷水:钱不够,你回去再想想办法! 手上的600万元都是好不容易凑来的,哪里还有钱?一向敢闯敢拼的他第一次生发了自己拍电影的念头。 从南京电影制片厂“拉”了一支摄像、灯光、舞美、导演的专业队伍,又跑遍大大小小的地方,最后挑中了宜兴徐舍镇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废弃老厂房。 “高度、大小,都太合适了!”他很快将这里租了下来,并按照戏曲的审美特质和现代化影棚的标准进行改造,并于次年完成了戏曲界第一部4K电影《珍珠塔》的拍摄。 之前有人担心,戏曲本就小众,花钱搭建戏曲摄影棚,钱会不会最终打了水漂?但周东亮很自信:十年后我们可以再看! 还没等到十年,戏曲影视基地就已经实现了良性运转。更重要的是,它给省锡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省锡开始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戏曲市场更多的“商机”。 去年3月,省锡下属的江苏曦江南影业有限公司成立,除戏曲影视的拍摄、制作、发行外,还开始承接省内外多个戏曲院团的舞美、布景制作。

无锡锡剧团下乡(江苏省锡剧团何以活力四射)(3)

拓展产业链,不仅给剧团增加了额外收入,还彻底打开了戏曲 的新思路。 “戏曲和养老能不能结合?比如通过唱念做打的戏曲学习,实现老年生活的华丽转身?” 在周东亮看来,戏曲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只有全方位扎根生活的各个领域,剧团发展才能枝繁叶茂。

去年,省锡曾经在南京愚园打造了一场名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的沉浸式演出,接下来,他们在文旅融合上又将迈出新步伐。

周东亮给我们描绘:未来在夫子庙景区,游客可以到钞库街21号秦淮·非遗馆看小剧场演出。剧团将为夫子庙景区量身定做专属的故事,让全国各地的游客走到这里,可以驻足下来,用戏曲的方式触摸夫子庙的历史和文化。

更多的想象力将被打开。

广纳贤才造就竞争力

再好的理念,没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去执行,很难实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省锡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学。

周东亮认为,只有企业赚钱了,员工口袋鼓起来了,他们才能安心搞创作,去“追光”,去体现个人价值。为此,剧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在省锡,不管是老演员还是年轻演员,只要足够优秀,就可以挑大梁唱大戏。就拿武生这个行当来说,因为武生演员是吃“青春饭”的,平常练功吃苦不说,还容易受伤,所以各大戏曲院团普遍缺武生。为培养武生,尤其是让“00后”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团里还设置了专项补贴:练一天功,补贴100元,一个月天天练功,无形中就多了3000元收入。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周东亮看来,包容和吸纳人才,也是企业的一种底气。“今天的年轻人你一味说教他们是听不进去的,不妨让他们出去‘碰’,碰过了才会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舞台。”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有机体,那么每个人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省锡给每个员工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员工在自我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再生长。 周东亮坦言培养一个演员不易,所以省锡从一开始到戏校招生,就注意让这些孩子全面发展,“不把他们定死在某一个行当或者方向,定死了可能会僵掉。不给定位,毕业出来看,看个头趋势、看变声后条件、看形象、看性格……”他认为一个演员最终能不能成为角儿,除了努力,还需要看天赋。所以省锡给大家提供多元发展、施展其他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比如尝试写剧本,参与运营公众号和戏嗨App,跨界影视创作…… 观众群体的培育同样重要。早在十年前,周东亮就在江阴开办“小锡班”,将锡剧学习融入到学校艺术教育中,如今“小锡班”已达50个,锡剧火种遍布无锡。一方面,多名优秀苗子已被省、市锡剧团定向招收成为锡剧传承人,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孩子的学习,带动了一个家庭对锡剧的热爱。 “戏曲不光是演给老年人看的,我们更需要培养戏曲未来的观众”,周东亮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