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

孙太后是明宣宗的皇后,明英宗的母亲,同时也是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历史原型。看了文学创作中的孙太后,那真实历史中的孙太后又是怎样的人呢?

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1)

图/孙太后

1、被彭城夫人举荐进入宫中

孙太后,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孙忠。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为自己的孙子宣宗朱瞻基选太孙妃。仁宗朱高炽的岳母彭城夫人原是永城人,孙忠作为永城县的地方官员,应该经常与其家打交道。不知道是孙忠从中行贿,还是她的女儿真的出众,总之被彭城夫人注意到了。在选妃的时候,彭城夫人便向朱棣推荐说,永城县主簿家中生有一位非常出众的女儿,很合适服侍皇太孙。朱棣于是采纳了她的意见,将孙太后选入宫中,放在仁宗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宫中养育。当时孙太后只有十余岁。

古代女人的出众无外乎长相与才能、德行。对孙太后来说,后两者不太确定,但至少其长相应该是极为美丽的,所以后来才能将朱瞻基吸引。能够摆脱皇室选妃的繁琐程序,直接走绿色通道进入宫中,且一开始就备受重视,孙太后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彭城夫人的举荐并非完全大公无私。孙太后被她举荐,算是她送入宫中的人,受了她的恩情。彭城夫人的举措既是为了以后有人在宫中帮衬其女儿,也是为了其家族能有个长久的依靠。

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2)

图/明成祖朱棣

2、心狠手辣,为了当上皇后不择手段

孙太后入宫后,不久便作为妃嫔与太子妃胡氏即后来的胡皇后一同服侍宣宗朱瞻基。胡氏虽然被选为了太子妃,但其家世并不是特别高,也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的女儿。她与孙太后两人家族背景相差无几。但是孙太后是仁宗皇后的母亲亲自送入宫中的,所以对于胡氏地位高其一等,心中其实多有不满。而因其出众的长相,又深得朱瞻基的宠幸。所以在面对太子妃胡氏时,便说了一些不符合礼仪和地位的话。于是,孙太后最终被罚,要求以更减一等的姿态对待太子妃。这让她心中更加不满。但也正因为这件事,朱瞻基觉得她受了委屈,对她更加宠幸,而对胡氏逐渐厌烦。

洪熙元年(1425)七月,朱瞻基登基。胡氏被封为皇后,孙氏也被封为皇贵妃。按照惯例,只有皇后才能有金宝、金册,贵妃以下只有金册,无金宝。但是宣宗宠幸孙氏,便向张太后为其请了金宝。而明朝贵妃有金宝的惯例自此开创。

胡氏是一个比较有才能,且有正气的皇后。对于宣宗作出的一些施政中不合适的决定,时常进谏、暗讽。这让宣宗皇帝很不高兴。当时胡皇后体弱多病,孙贵妃表面上佯装很亲热的样子,经常去看望她,但背地里却时常在宣宗面前诋毁她。

明朝很多文献中都记载,孙太后并非英宗的亲生母亲,而是从其他宫人手中抱来的。后来清朝官修《明史》,虽然针对此事用了“或曰”二字,意为“有人说”,但总体上更倾向于此事为真。而此事的流传主要是通过宫人及众大臣口中传出。且此事的细节是,英宗的皇后钱氏在孙太后死后,将孙太后并非其生母的事告诉了英宗。如果说孙太后抱走孩子的事还算是隐秘的话,那钱皇后在孙太后死后与英宗的对话就不是那么隐秘了。而且这种事是发生在英宗复辟后。如果是在其复辟之前,可能还会对景泰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提供舆论支持。所以其实找不到其中任何的政治意图。而没有人因特殊意图推动流言传播,又是天子之事,这种事在大臣间是很难一直流传下去的。

不管孙太后的儿子是从何处来的,胡皇后却是一直没有儿子。等孙太后有了儿子后,便开始鼓动宣宗让他立自己为后。而宣宗对胡皇后也早已厌倦,所以便时常暗讽胡皇后主动退位。胡皇后也是心思玲珑之人,且自觉没有儿子对不起宣宗,便主动提出辞去皇后之位。其实按照历史上的传统及后来明朝的情况,没有儿子不一定就成了废除后位的原因。英宗的皇后钱皇后不就是没有儿子,却一直担任皇后之位吗?所以说,这本质上就是宣宗与孙氏的一场阴谋,却将过错归于胡皇后。

胡皇后几次上奏,宣宗也几次佯装拒绝。暗地里他却命大臣奏请立孙贵妃为皇后,最终于宣德三年(1428)三月将其敕封为皇后。胡皇后又多次上奏,称自己体弱多病,不适合主持繁重的祭祀,且又没有儿子,请求允许她搬出皇后所居宫殿。虽然宣宗没有明确的废除诏令,但实际上已经废除她的皇后之位。胡皇后便假托修道,搬到长安宫中居住。孙氏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孙太后其实算是达到了彭城夫人将其送入宫中的目的。但是仁宗皇后张氏却与她母亲的想法不一致。她非常喜欢胡氏的善良、识大体,虽然没法干预宣宗立后之事,但是她后来对胡氏一直非常照顾。每次遇有祭祀等重大场合,都会让胡氏做到孙氏位置之上。后来宣宗去世,更是将胡氏接入自己太皇太后的宫中居住。这让孙太后心中非常生气,又不敢爆发。

正统七年(1429),张氏去世,胡氏失去了靠山。在对张氏的祭祀大典中,孙太后便将其安排在众妃嫔中。后来,胡氏一方面哀悼太皇太后张氏,一方面悲叹自己的身世,一方面又出于以后无法自处的恐惧,不久便也去世了。孙太后让人以妃嫔之礼将其葬于金山,并为她取谥为静慈仙师。可见孙太后心中的恨。既不给她与宣宗合葬的机会,也不愿追加其皇后位号。

这其实已经超出了争宠的范畴。其实一开始孙太后就受到宣宗的宠幸,而她一直排斥胡氏,除了要得到皇后之位外,更多的还是发泄对她地位总高自己一等的嫉恨和不满。

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3)

图/《大明风华》胡善祥剧照

3、缺乏政治智慧

土木之变后,英宗陷入瓦剌军中,而瓦剌军队也攻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太后这样一个很精明的人,却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她将郕王朱祁钰扶上了皇帝之位。

这一决定的直接结果便是将自己、英宗皇帝及其皇后、贵妃、太子都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先是,朱祁钰迟迟不愿接英宗回京,这其实有点借刀杀人的意图。他内心中其实希望瓦剌能够将英宗杀死,而自己不用背负杀兄的恶名。后来,接英宗回京后,又将其幽禁于南宫,并且严密把守。如果不是后来他病重,再过个几年,等他将朝中大臣再换一遍,多安插些亲信,英宗很可能就会意外死亡。而孙太后因其地位特殊,朱祁钰担心她与英宗里外勾结,所以对她也是严加防范。后来甚至曾几次陷入生命危险中。而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直接被废除,由朱祁钰自己的儿子替换。

按照当初她的想法,孙太后是想先将朱祁钰暂时立为皇帝,将英宗奉为太上皇,这样就可以降低英宗的身份价值,减少瓦剌对他的重视,从而将他放走。而等英宗回来后,再将皇位要回来。她的想法完全忽略了皇位对于一位皇子的诱惑;也忽略了朱祁钰在守备京师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势力。她没想过,如果不是因为英宗有价值,可能早像王振一样死于乱军之中了。幸好的是,瓦剌对于明朝还是有所畏惧的,对于英宗也非常敬重,所以才没有出现悲剧。她同样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钰登基后,她已经无力再掌握权力。皇太后的权力其实是依靠皇帝权力而得来的,而朱祁钰并非她的儿子。这样,她就更不能将权力夺回了。

其实当时孙太后完全可以如当年的太皇太后张氏一样,直接让太子朱见深登基,在皇帝年幼时临朝听政。选用几位有力大臣辅政,多听取大臣的意见。按照她的能力,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且做的很好。即便是朱祁钰登基,也没有表现出太出色的执政能力,主要还是依靠王文、于谦等大臣。孙太后不见得就比朱祁钰做的要差。后来神宗皇帝初登基时也是采用了慈圣皇太后与张居正等大臣辅政的执政模式。

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4)

图/明英宗朱祁镇

4、重视感情

说孙太后重视感情,可能很让人奇怪。因为前面还说她心狠手辣,后面怎么就重视感情了呢?人其实都是有多面性的,对敌人狠厉的人,不代表着对自己的亲人和恩人等就不可以柔情。

在孙太后的眼中,当时的胡皇后在入宫后便被她看成了敌人,所以才会那样对她。在朱祁钰登上皇位前,郕王夫妇与孙太后母子的关系其实都很不错,后者对前者多有照顾,而前者对后者也是时常入宫问安。这也是后来孙太后同意让郕王即位的原因之一。有一点被感情左右了的感觉。

孙太后非常重视自己的家人。她的父亲孙忠,宣德中被封为会昌伯,死后被赠为荣昌公。她的兄弟孙继宗继承伯爵,后来又因复辟之功晋升为侯。她的母亲一直活到九十岁,才安稳离世。而她的其他几个兄弟及其母亲的弟弟都被任以重官。孙太后的家人在英宗朝算是宠冠当时,这都是孙太后从中努力的结果。

而在朱祁钰在位的几年间,孙太后与钱皇后、周贵妃等人处境危险,多亏了朱祁钰的皇后汪氏从旁照拂,才得以免于危难。后来英宗南宫复辟,汪皇后之所以能够存留下来,多亏了孙太后的从中劝解。而孙太后与汪皇后之后便一直相处如家人。在其出宫时,为其举行家宴送行。并将宫中很多财宝送给汪皇后以为家用。而汪皇后一直存活至正德年间,中间便经常进宫,与孙太后叙话。

而英宗皇帝被孙太后一手带大,也同样承袭了她重情的这种性格。一同陪他长大的王振虽然仗着他的威势,胡作非为,甚至差点将他害死。但是他复位之后,仍然为王振立庙祭祀。孙太后在王振为乱时,没有阻止,应该与英宗有同样的心思。

明英宗孙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5)

图/《女医明妃传》中的汪皇后剧照

结语

天顺六年(1462)九月,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的孙太后最终去世了,英宗为其尊上谥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并将其与宣宗合葬于景陵。孙太后从一个县城小吏的女儿,历任皇太孙嫔妃、太子嫔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经历过宫斗、与蒙古的战争、尊崇至极、幽禁冷落、皇位废立、生死难关、兄弟相残、人情冷暖、宫廷政变等各种事情,一生可谓精彩之至。而她的性格也与她的人生一样复杂,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可以说她心狠手辣,也可以说她重情重义;可以说她精明能干,也可以说她缺乏智慧;可以说她懂得忍让,也可以说她锋芒毕露。

这样的孙太后,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参考文献:(清)张廷玉:《明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