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论理道仕(论理中客)

近年来,作为一个网络热词,“理中客”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如今似乎已经被污名化,几乎算作一个贬义词,笔者将追根溯源,说说其来龙去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什么是论理道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论理道仕(论理中客)

什么是论理道仕

近年来,作为一个网络热词,“理中客”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如今似乎已经被污名化,几乎算作一个贬义词,笔者将追根溯源,说说其来龙去脉。

理中客起源于网络微博,后来被广泛传播,流行于各大网络平台。顾名思义,理中客似乎是指“理中”的“客”,实际上却是三个词,即“理性、中立、客观”的缩写,它们合起来可看作一个形容词,但更多时候作名词,指理性、中立、客观的人。下面,笔者将依次分析“理”“中”“客”三者的涵义。

理性的涵义较复杂,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在哲学上,理性通常与形式逻辑紧密相联,代表着思辨与理智;在日常生活中,理性则可泛指多思考、多分析,讲逻辑、讲道理,凡事三思而后行,在某些时候也体现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感性与理性相对,多指凭直觉和感情用事,感性的人更容易情绪冲动、做事不顾后果。

中立指不提前站队,不“预设”立场,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偏不倚。值得强调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是,不“预设”立场并不代表着没有立场,在讨论问题时,如果宣称不存在普遍的、标准的立场,事物的价值就会变得具有主观随意性,对问题的讨论本身也会失去意义。偏倚与中立相对,指带着个人的偏见去看问题。

客观指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和客观事实出发,具体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个人的经验或死板的教条为准。主观与客观相对,指抽象地、脱离实际地看待问题,可体现为不顾事实,凭空想象,主观臆断。

我认为,除了事态尚未明了之时,“理”和“客”都不会引起太多争议,即使冷静的、客观的分析看似缺少人情味,但也是为了对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最终,在清晰明了的事实和道理面前,绝大多数人都能明辨是非、维护正义,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真正容易混淆视听并广为人诟病的应该是“中”,在很多时候,有些“理中客”自诩中立,但其实根本就没有立场,或者说拥有“灵活的”立场,还用所谓的“要辩证地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殊不知自己其实是在诡辩,其依据是相对主义而非辩证法。

那些自认为中立的“理中客”的共同特点是:罔顾客观事实,不顾主要矛盾,反而刻意地把无关紧要的次要矛盾无限放大,以混淆视听。正如所谓的“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谈政治;你跟他谈政治,他跟你讲民意;你跟他讲民意,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律”。以如此无赖的话术来与他人进行辩论,真可谓“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在某一事件中,“理中客”们对加害者的恶劣行径视而不见,反而对受害者大加指责,竭力强调和放大受害者的道德缺陷,给人以受害者比加害者更值得谴责的假象,并妄图以此来减轻甚至掩盖加害者的错误行为,最终达到为加害者“洗白”之目的。其实,明事理的人都能明白,某事的错误无法掩盖他事的正确,某事的正确也同样无法掩盖他事的错误,对于某一具体的事件而言,错了就该受到惩罚,对了就该受到奖赏。我们只能讨论具体情况下的具体事件,而不能将无关紧要之事无限放大,脱离事实本身去评价一个人是荒诞无稽的。

如果是真正的理中客,就会在全面地、充分地把握事态之前保持冷静和谨慎,而在事实明朗之后,则会扣紧事实本身,理清自己的逻辑,进而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如此才能符合理中客的原意。

总而言之,理中客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个贬义词,只是在如今的网络上,更多的是那些披理中客之皮行相对主义之实的人,对这类“理中客”确实要多加提防并加以批判,而真正的“理中客精神”——讲道理、有立场、摆事实是值得提倡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