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典故和出处 一词背后的故事

足下的典故和出处 一词背后的故事(1)

“足下”,在称呼对方时,是中敬称。有个典故是这样的:

春秋时代,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逃亡他国。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流亡的过程中,经常食不果腹。某天,一行人饥寒交迫地到达卫国,卫文公却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这时,重耳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染上了风寒,发著高烧,他喃喃呓语著想喝一碗肉汤。但是,随行的人一样也两袖清风,上哪儿去筹钱买肉呢?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热热的肉汤,重耳喝了之后,居然不药而愈。

后来,重耳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终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掌政权后,要之前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贡献,再来论功行赏。

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子推非常厌恶,他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来。介子推失望之馀,带著母亲退隐山林。

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泽,急忙派人寻访,但是介子推已经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

有人向晋文公献策,放火烧山逼他下山,可是,介子推仍然没有出山。火熄灭之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子推与母亲。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之外,并将这棵树砍下来,制成一双木屐,来警示自己。每当他穿著这双鞋,就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叹:“悲乎足下!”(选自《异苑》)

因此,足下一词,虽然在字面上和脚有关系,但词意并不是将人踩在脚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关于“足下”一词来历的故事,不止《异苑》一种,还有其他说法,今天只介绍这一种,以飨读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