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和纪念一个人词语(怀念是一个安静的动词)

5月19日是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中国的梭罗”的著名散文家苇岸逝世2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苇岸的朋友和读者们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聚焦在北京SKP书店,一起怀念这位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的散文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怀念和纪念一个人词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怀念和纪念一个人词语(怀念是一个安静的动词)

怀念和纪念一个人词语

5月19日是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中国的梭罗”的著名散文家苇岸逝世2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苇岸的朋友和读者们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聚焦在北京SKP书店,一起怀念这位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的散文家。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昌平北小营村,1999年5月19日离世,终年39岁。作品有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等。苇岸是一个有独特价值、思想深邃、影响广泛的散文作家,他将自然万物融入创作,其风格严谨、克制、谦卑而充满赤子深情,影响了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很多作家、诗人。

年近九旬的散文家、编辑家张守仁至今仍记得自己推荐苇岸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推荐词:苇岸全面描写了生机蓬勃的大自然的一切,苇岸第一次在散文里面表达了伦理学的先进思想,苇岸的作品好比是一个温暖的湖泊……张守仁说:“今后我们会经常怀念苇岸,怀念他使我们变得更加朴素、更加善良,怀念他使我们变得像他那样生活简朴,促使我们向大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该书主编,作家冯秋子认为,在苇岸离世20周年之际,有必要搜集起人们自发写下的关于苇岸的有独到见识的文章。因为苇岸的作品是冲破遮蔽、穿越时间的,他发自内心的文字,以低音频、稳节奏、精准深邃的陈述力,着落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之后的时间,斯人已去,他遗留的文字与更多的人在一起。20年来,不断有人自主选择阅读苇岸,谈论他、记述他、评析他,再发现他、深入研究他,在各自的认知里建立起对苇岸的由衷尊重和深切理解。

诗人、翻译家树才说,苇岸不仅跟汉语的诗人相知,在俄语文学中深知托尔斯泰,更是对法国诗人雅姆情有独钟。“他催促我利用懂法语的便利多读雅姆。在他生病的时候,我应他的希望译了雅姆的《十四种祈祷》。生前他就交代好了:‘在遗体告别仪式的时候,树才你要念雅姆的《为他人得幸福而祈祷》;在我的骨灰撒入北小营村外麦田的时候,你要念雅姆的《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在树才看来,苇岸对朋友的在乎是独一无二的,“他把我们看作家人之外的家人,文学的家人”。

苇岸曾经诚恳地指出作家周晓枫当时在文字上的问题和题材上的局限,而在协和医院的病床边,苇岸也曾经对她的写作方向给予了肯定。周晓枫说:“苇岸对我来讲不仅是一种写作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他做人那么诚恳,他会告诉你哪儿不好,也会给你鼓励。”苇岸的作品产量很少,他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缓慢地努力生长。“一个人只要在亲人的记忆里活着,他就没有真正地死去;一个写作者只要在读者的怀念里活着,他的文字就在开花。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来怀念苇岸:怀念是个最安静的动词,因为持续一生的伤感藏在这种安静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苇岸像缓释胶囊一样,他的写作、他的做人、他对我的影响能够持续到今天。”周晓枫说。

作为苇岸逝世20周年的纪念文集,《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收录了活跃于当下文坛的众多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出版人,以及苇岸亲属的追忆文字,从不同侧面分析和描述了苇岸的文学理念、创作实践和生活状况,从中可见3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群体的真实追求和心路历程。

苇岸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他的七十五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是对读者最无私的馈赠。他的朋友和读者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他的精神与文字将伴随着我们度过因怀念而带来的感伤与孤独时光。作为散文家的苇岸,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鲜活而丰富的展现。正如冯秋子所说,这部纪念文集试着为读者呈现真实而个性鲜明的苇岸,一个在思想、艺术的创造和表达中、在生存时世的深刻体验中、在艰难困苦中加深着信仰的苇岸,也不失为对他的艺术实践的重要补充,或是他执念阅读、思考和文学写作以外的一种镜面或者写照。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7日第9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