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影评竞赛作品(中小学生影评大赛作品征集本周六截稿)

学生影评竞赛作品(中小学生影评大赛作品征集本周六截稿)(1)

中小学生影评大赛作品征集进入倒计时

周六截稿,快搭上参赛末班车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18日讯(记者 梁静)看红色电影,学百年党史,品嘉庚故事。假若红色电影也让你有所感悟,如果嘉庚故事也令你为之动容,那就拿起你充满灵感的笔,创作、参赛吧!

2021“看见集美”青春电影展暨“看红色电影 学百年党史品嘉庚故事”中小学生影评大赛作品征集现进入最后三天倒计时,千万别错过!

中小学生影评大赛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电影局指导,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市集美区教育局、厦门市集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由厦门市天下恒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海峡导报社协办。

活动希望借助红色电影这个生动的党史教材,通过红色电影让青少年铭记红色岁月,撰写观后影评,激发中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孩子们不忘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少年正能量。

为保证大赛的高水准、高品质,组委会特邀多位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委,组团对所有来稿进行最专业、公平的打分、排名。

如果你的作品够优秀,还能获得组委会准备的心意满满的特色奖品——“阿庚伯说党史”衍生品。这是由集美区政府打造的全国首款VR红色旅游文创品,包括“阿庚伯说党史”之蓝牙耳机、集美研学礼盒、音箱礼盒。产品结合VR黑科技,通过360度实景体验,带你云游红色厦门,让你身临其境听阿庚伯讲述党史故事,感悟嘉庚精神,助力青少年铭记红色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投稿要求 投稿方式

●投稿要求

本次影评大赛推荐30部经典红色影片,大赛的征集对象为中小学生。

小学组参赛作品字数要求600字以内,中学(初中、高中)组参赛作品字数要求800字以内。每名参赛学生可提交不超过3篇个人独立完成的红色电影影评。征稿期间,得到选刊的优秀作品将获得相应稿酬。

作品要求原创,题目可自拟,应主题鲜明、观点独到、层次清晰、论述充实、行文流畅。评论角度可以是主题精神、时代旋律、拍摄技法、导演风格、叙事结构、光影构图、场景运用、演员表演等与电影主题和艺术欣赏有关的所思所想。

●投稿方式

同学们完成参赛作品创作后,只要搜索微信小程序“光影集美”,进入“光影集美影视数字化平台”活动专区,填写报名表格,编辑参赛作品,即视为自动参赛;也可关注“天下恒在”微信公众号,回复“影评”获取报名表,将报名表及作品投稿至组委会邮箱:yingping2021jm@126。

参赛者应根据平台报名要求认真填写个人资料,如不注明个人信息或信息虚假者将取消参赛资格。

●温馨提醒

具体的推荐片单、奖项及奖品设置、参赛须知等内容,可在微信小程序“光影集美”中的“活动”栏目里查看。参加影评大赛的影片评论以组委会推荐的片单为主,中小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红色题材影片撰写影评稿件,其他题材影片不在本次参赛范围内。

所提交参赛作品要求务必原创,严禁一稿多投。如在作品中引用他人文字或观点,请在文章中标注明示,否则将视作抄袭,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优秀作品选刊

华侨巨子倾力爱乡报国

评电影《陈嘉庚的故事》

●厦门市集美小学六年(6)班 郑翔之

●指导老师 李秀敏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作为一名出生在集美的孩子,我自小就在陈嘉庚爷爷这位伟大人物的爱国精神熏陶下茁壮成长。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观看了《陈嘉庚的故事》这部影片,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部电影是由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与厦门音像联合制作的大型动画系列剧,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观众观看。电影围绕爱国华侨陈嘉庚“南洋创业”、“兴办教育”、“投身政治”三大主要事迹,生动讲述了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诚信经营,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巨子后,爱乡报国,倾资兴学,创建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支持教育事业的光辉一生。虽说电影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但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真人拍摄剧。剧中的场景刻画真实,人物生动鲜明,故事情节紧凑而曲折,再加上朴实无华的配音,直扣我心弦。观看过程中,我甚至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重要片段,尤其是陈嘉庚先生的言谈举止。他对外国政府压榨中国企业的不满与痛恨,对建设学村让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的决心,还有对世界经济危机暴发后,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说的那句“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都让我深受感动。他的每个动作、每句话语,都透着骨子里的那股爱国爱民的倔强劲儿!

电影的最后,解说员说:“纵观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故乡的土地上倾尽全力,筑起一个又一个奇迹。”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为影片完美地画上了句点,真是妙啊!

“诚毅”二字心中藏,嘉庚精神永流传!“诚毅”这两个字,是陈嘉庚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一生将奉行的准则。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我们要发扬陈嘉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发奋学习,绝不辜负陈嘉庚校主的殷切期望。

正是这么一部没有任何包装、没有任何特效,简单而质朴的电影,深深吸引了我。

故事中感受伟大平凡中领悟非凡

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厦门市第十中学高三(10)班 俞可轩

●指导老师 孙珮珊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拍摄制作的献礼电影,由陈凯歌、管虎等七名著名导演执导,采用散点式叙事方法构成七个故事,回溯了祖国经历的重大历史瞬间,记录了无数小人物一步一个脚印,为守护祖国山河而谱写的一篇篇华丽乐章。

整部影片以独特叙述方式和创作特点,抓住了主旋律电影的内核,得到了广大人民认可。这得益于总导演陈凯歌和制片人黄建新制定的十二字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七位导演正是把握了这十二字方针,在展现导演个人风格的同时,又使影片浑然一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这不仅表现在故事层面,也表现在语言层面。七个不同的故事,以叠加的方式打造出1 1大于2的效果,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共同的、宏大的命题。

影片一改以往严肃题材常见的仰视视角,将镜头对准小人物,赋予观众一个平视视角。管虎执导的《前夜》,林治远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却站上了天安门城楼,不再以仰视角度观看开国大典。这对于电影是前所未有的改变,观众也是全新的体验,观众不再是宏大叙事的观看者,而是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夺冠》中,导演以身在房顶的小男孩的视角,俯视巷子里的人。这种俯视视角,让电影真正做到以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叙述中国故事,在小故事中感受伟大,在平凡中领悟非凡。

音乐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同名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首尾相连,前后呼应。观影前后,观众的心境已在情节感染下发生变化,听同一首歌时自然产生不同感受。插曲的设置同样细腻精妙。无论是《相遇》中的《歌唱祖国》还是《回归》里的《东方之珠》,既为影片主题服务,又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使他们心中那炙热滚烫的爱国情怀翻涌而出。这正是导演在影片音乐应用中的高超之处,观众置身于故事中,忘了观影的身份,与影片角色达到心灵上的情感共鸣。

色彩运用也是匠心独运。《前夜》中,林治远在黄色暖光中制作与升旗仪式一样的装置;《夺冠》中,小男孩东东为了给乡亲们看女排比赛而在阳光下的屋顶上奔跑。阳光不仅隐喻着女排夺冠,也象征着中国的希望。温暖的黄色是一种精致的色彩,是一种“太阳创造的色彩”,它负载着欢乐、光荣、辉煌的情感意义。色彩的有力加持,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个个小人物组成的群体在奔跑,是一群有中国精神的追梦人在奔跑。影片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怀与精神,不仅为前人的爱国精神谱写了一首赞歌,观众也感悟到中国力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也使得影片在中国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场正义的审判

——《东京审判》影评

●厦门市杏南中学初二(2)班 毛飞玉

●指导老师 陈鹭娟

公理之下,正义不朽。——题记

《东京审判》是一部检讨战争以及战争责任的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由同盟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美、英、法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长达两年的审判过程。影片中,许多从未曝光的历史秘闻得到解密。在当时绝大多数不同意判处战犯死刑的多国法官会议上,中国法官梅汝璈上演了一场场思辩缜密、撼人心魄的法庭传奇,艰难扭转了局面,最终以六票对五票的一票之差,用战犯的绞刑告慰了在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冤魂。梅汝璈终于在长达两年818次的开庭中,完成了他作为一名中国法官的责任与使命。

《东京审判》也是导演高群书的首部电影,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以几乎全外语的形式拍摄的国际题材电影。为了还原历史的恢弘与真实,高群书导演和剧组查阅了无数史料。从书献到纪录片,从国内到国外,剧本数易其稿。高群书表示:“影片法庭戏的台词有80%完全真实。”而《梅汝璈日记》中的精彩话语,则作为影片中的画外音贯穿始终。这些被尘封了70多年的声音,从香港演员刘松仁的口中公布于世。

电影中,人物特色鲜明。梅汝璈身上那为中华儿女要公正,给予日本帝国主义应有惩罚的样子,让身为中华儿女的我倍感自豪!他的严词从对座次席位的争夺开始,到最终完成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前后经历了漫长的两年时间。两年风雨中的唇枪舌剑,让有骨气的中国人拼搏过、彷徨过,然而最终,他们用正义压倒了一切,在控诉中让日本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那些穿着日本军服的甲级战犯,却在法庭上百般狡辩,并不承认自己的恶行,甚至还在刚开庭之时质疑法庭的公正性,质疑在座各位法官的资格,让人大怒。

今天,我们也许已经不再熟知当时审判现场的诸多细节,但历史的真相不能忘却,先烈们的鲜血不能白流。这部电影让我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以及无数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审判!

梅汝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我们要缅怀那些为了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正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大地,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

新视角下历史与当代使命的跨时空交织

——观电影《1921》有感

●厦门六中高三(20)班 陈卓含

●指导老师 杨凡

回首百年间,中华儿女奋勇拼搏;再看百年史,华夏大地翻天覆地;倾听百年音,民族复兴的伟大旋律萦绕心间。

电影《1921》全片从全知视角转向了有限视角,在片子的开头透过在监狱里陈独秀的眼睛,把六个不同时空的片段放在一起,以一种浓缩和概括的方式,将建党前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况以点带面地展现给观众,突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和面貌。要在有限视角中讲述好建党故事,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建党参与者自身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影片从参与中共一大筹备、召集和组织的李达夫妇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中共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可谓匠心独运。

影片色调变化明显。在演绎先进分子被捕、共产国际代表被租界警察跟踪、日本特务被暗杀等动荡剧情时,画面色调呈现均为冷色调;而当演绎毛泽东奔跑在租界大街上、刘仁静等知识分子爱国游行等饱含民族希望的剧情时,影片均呈现暖色调。导演通过对色调的调度,一点一点引导观众感受民族希望的光芒正在闪烁、民族复兴的未来辄被探索!

李达所居寓所前住着的小姑娘多次出现在影片不同时期的画面当中,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出小女孩所代表的美好青年一代,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与光芒。她就像深海中的灯塔,照耀着航船前行,照耀着中国革命的未来。《1921》中,有三条穿插进行的叙事线索:最明显的第一条线是一大的组织与举办;第二条便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会议的历程;最后一条是日本特务分子在上海的潜伏与调查。三条线索穿插进行,建构出中共一大会议能否顺利举办的悬念,让观众能保持住对建党这一事件的注意力,使影片前后顺承流利有呼应。

在当今影视行业主旋律化的情形下,讲述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不在少数,但本片从一大召开的准备工作展开,向观众们介绍了很多不被我们熟知的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付出辛劳的各行业人士,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从那些知识分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诚又热切的爱国之心。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经历过不同的打压,他们不忍中国被侵略的现状,踏上了中国革命之路,开始救国、图强。他们用自己一腔热血和满腹知识,以无以伦比的精神感染力、道德凝聚力和信仰感召力,唤醒沉睡的民族,展开奋勇的拼搏。影片对于剧中人物的生动刻画,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联系,仿佛置身于艰辛的革命当中。

影片已不再是历史的呈现,更是新时代新青年的视野聚焦,片中的人物年龄都与现代青少年相仿。本部影片不仅仅是献礼片,更是想通过画面与音乐的交织,不断地给当代青少年传递那份热血与激情、时代使命与责任!

致最可爱的人

——观《长津湖》有感

●集美区杏东小学六年(1)班 林冠宏

●指导老师 张丽红

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最坚毅的军魂。时间回拨70余年,那场冰天雪地里的血泪之战,依旧让人不忍回忆。这是永远的伤痛,也是永恒的荣耀。历史不容忘却,英雄必须铭记,而《长津湖》就复刻了这惊心动魄的一战。

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一役。影片中,伍万里从一个桀骜不驯的野小子,成长为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刚穿上军装时,他站得歪歪扭扭,无组织无纪律。他有着少年人的敏感和倔强,急需得到别人的肯定。后来,经历了真正的战争,经历了离别与死亡,他一步步成长,眼中写满坚毅和无畏。

伍千里,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战斗,内心满是伤痛——哥哥伍百里的阵亡、他那本画上无数红框的名字的小本子……他虽是一个连长,但更像一个兄长,照顾着整个连里的157名战士。他有责任让他们安全回家。

不仅是他,整个七连的志愿军战士都一样,为了给后辈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们坦然面对严寒、面对美军、面对即将碾轧自己的坦克、面对只剩几个硌牙的冰土豆。他们中,又有谁不想回家过安稳的日子呢?可正如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因为他们把仗打了,我们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何其幸福,生于中国的盛世,不经战乱,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为此,我们要向最可爱的人学习,发扬勇于牺牲精神,勇攀知识高峰,让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和妈妈一起看嘉庚故事

——观《陈嘉庚的故事》有感

●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二年(1)班 黄今禹

●指导老师 蓝英菊

妈妈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看一部好剧,就是在进食高营养的精神食粮。电视动画片《陈嘉庚的故事》作为面向少年儿童的视频专辑,我五颗星推荐你们看。它是我国首部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动漫影视作品,以“兴学教育、南洋创业、投身政治”为故事主线,讲述陈嘉庚先生爱国报乡、艰苦创业、倾资兴学、救国图存的光辉一生。

故事采用的动漫艺术表现形式,是我们最喜欢的。全剧共13集,每集14分钟,浓缩故事精华,传承嘉庚精神。

你们看:剧中“国运不济……要改写子孙的命运,教育是唯一的出路。读书使人明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台词,说明嘉庚先生的思想和认知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你们再看:从嘉庚先生“替父还债”、“初试锋芒”中,我们看到了他创业过程中的优秀品质与独到见解。从“参加同盟会”到“集美开新学、校舍设计、厦大征地风波、出卖别墅维持厦大”,我们看到了他不仅创业成功,更是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垒基石,倾资兴学……有道是“一个人改变一座城”,而嘉庚先生给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如此,由他兴起的教育基地和教育火种将绵延不断,代代传承……

你们认真看:“从重庆到延安”“新加坡沦陷之前”的嘉庚先生鲜活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拍手叫好——他心系国家民族存亡,投身政治,领导侨众抗日,在探索中坚定信念,对抗战胜利有绝对的信心……

故事以“神奇的手杖”唤醒荣金仔为结局,不但童真童趣,而且积极向上,我们怎能不喜欢呢?

对嘉庚先生,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我想,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像嘉庚先生那样的人——可亲、可敬、可爱!

来源:海峡导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