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旱船老调(珞珈山飘出楚腔汉调)

来源:【中国教师报】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传承荆楚文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整合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打造“楚腔汉调”综合课程,打破家庭、学校、社会的界限,让学生成为浸润在丰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新楚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民间旱船老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间旱船老调(珞珈山飘出楚腔汉调)

民间旱船老调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传承荆楚文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整合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打造“楚腔汉调”综合课程,打破家庭、学校、社会的界限,让学生成为浸润在丰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新楚人”。

————————————

荆楚文化“得北人之豪气,亦得南人之灵气”,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研发“楚腔汉调”课程,通过“传楚声”“讲楚事”“亲楚韵”“游楚地”等板块,培养学生传承荆楚文化的意识,让外显于行的实践活动成为内化于心的“新楚人”精神。

传楚声:“跍倒”是什么意思

“你会说武汉话吗?了解荆楚文化吗?”面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沉默了。作为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新楚人”,却不会说家乡话,也不了解家乡的文化,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知道“武汉伢”从何而来、立在何地?课程就从武汉方言开始,让学生通过方言走进荆楚文化的世界。

“你们知道‘跍倒’是什么意思吗?在武汉方言中,‘跍倒’就是‘蹲下’的意思。武汉话是明清时期的语言,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码头文化的特点……”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师绘声绘色的“楚言楚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武汉话的魅力,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从‘跍倒’中感受到了什么?”

“武汉人姿态低、胸怀广。”

从“跍倒”到“刷拉”,小小方言蕴含着广阔的天地。学校综合日常语言和楚剧专业词汇,编制《武汉方言手册》,打造“小得啰”“小迪哆”等推广武汉方言的小明星,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微信公众号等阵地推广武汉方言,让学生从理解走向传承。

荆楚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学生在学、说、品的过程中,仿佛拥有了跨越千年时光的力量,拥有了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浪漫情怀。

讲楚事:“橘子皮”的味道

橘子皮是苦的还是甜的?观看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当屈原含泪将橘子皮吃光时,学生也热泪盈眶。“屈原为什么会哭呢,是橘子皮太苦吗”“橘子皮虽然苦,但是屈原的心更苦啊”“橘子是屈原对那片土地的情感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期许”……学生纷纷讨论了起来。

校本课程“从楚辞说起”便由此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楚辞、品楚辞、悟楚礼。橘子的意象不仅贯穿这段戏剧的始终,也贯穿这个课程的始终。如果说橘子是一种生活的符号,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符号认知走向人文素养的过程。学生一边感悟橘子的内涵,一边诵读楚辞中的名句:橘子是独立精神的体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橘子是永恒价值的体现,“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橘子是悲悯情怀的抒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橘子是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浪漫是楚辞的精髓,带着学生浪漫而快乐地学习正是学校所追求的。从《楚辞》开始,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学生尝试自己创编诗歌: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诗歌,有保护湿地的环保诗歌——在吟诵和创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内心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亲楚韵:领略楚剧的魅力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是屈原《九章·橘颂》中的诗句,也是学校新编楚剧《橘颂》中的唱词,在婉转悠扬的曲调中,学生唱了起来、舞了起来。

楚剧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学生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几位国家一级演员的指导下,通过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充分领略楚剧艺术的魅力,感悟地方戏曲文化的内涵。

有些晦涩难懂的楚辞唱调难以被大众理解,学校邀请专家团队改编楚剧经典唱段,形成吟诵与楚歌结合、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楚歌新唱”,赋予地方戏曲新的内涵。学生的“戏曲小调联唱”节目在地方新年音乐会戏曲专场演出,“卖棉纱”“杨绊讨亲”“诵佛调”“游华山”“绣红旗”等,不同板式的唱段演绎着浓郁的楚剧风格。此外,学生还传唱唐诗、挖掘红色经典剧目,在传承和创新中陆续推出《橘颂》《黄鹤楼》《推车赶会》《化作金星绣红旗》等作品。

“我喜欢楚剧,因为有些语言很有趣”“我知道了向警予的故事”“楚剧的乡土气息很浓厚”“楚剧的服装很有特色”……学生在文学经典和传统戏剧中浸润,培养了炽热的艺术情怀和家乡情感。

游楚地:穿“约”之旅

你去过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吗,去过汉阳古琴台吗,去过赫赫有名的湖北省博物馆吗?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荆楚大地,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高山流水”中的楚人精神。当教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灵秀湖北”时,学生真正体会了荆楚文化的宏大气魄。

学校开发了穿“约”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感受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高山流水遇知音”为何动人?博物馆中有哪些感兴趣的展品?对于展品有哪些问题?需要在参观的时候做什么?如何记录和整理研学笔记……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学生在编钟的敲击声中成为荆楚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从炎帝神农文化到楚国历史文化,从秦汉三国文化到清江巴土文化,从名山古寺文化到长江三峡文化,从地方戏曲文化到民间艺术文化,从现代革命文化到江城武汉文化……学生在“游、观、问、访、习”的过程中,锻炼了敢于发问的求索精神,厚植了心中的家国情怀。

做楚人:收获“特色章”

学校用与楚地相关的成语及楚辞中的语句,设计出5种与荆楚文化相关的特色章,与少先队星级章的评选相结合,制定了详细的“争章”规则,分别是蕴含爱国爱民之情的“楚囊之情”章、传承祖先艰苦创业精神的“筚路蓝缕”章、鼓励探索创新的“修远求索”章、彰显自身学识艺能的“惟楚有才”章、凸显新时代好少年的“珞珈先锋”章。

游览楚地,了解楚人精神,可得一枚“楚囊之情”章;坚持学习楚剧,完成楚剧表演,可得一枚“筚路蓝缕”章;分享楚人故事,领悟楚国精神,可得一枚“修远求索”章;认真做好“两操”,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得一枚“惟楚有才”章;在各项荆楚文化相关活动中表现突出,可得一枚“珞珈先锋”章。学校鼓励学生积极“争章”,将评价激励体系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同时在“争章”过程中增强学生作为“新楚人”的荣誉感。

学校通过“楚腔汉调”课程将荆楚文化的传承做实、做深、做活,旨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打破家庭、学校、社会的界限,打破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日常经验的界限。从“这一个”“这一类”“这一群”学生开始,一段故事、一阕戏曲、一段舞蹈作为课程建设的起点,学生与历史、生活、时代、未来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方式,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而不同的课程学习,感悟荆楚文化之美,寻找荆楚文化之根,让“楚腔汉调”从珞珈山飘向广袤的荆楚大地。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