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偏食与上弦月下弦月区别(易学之源上古天文学)

十一、月食位点与月相变化周期行文至此,就知道了“二十八宿”得名的来由: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宿,止也”,二十八宿就是指二十八个住宿点;而这宿客就是月亮,月食的产生就是月亮入住二十八宿中某一个星宿的过程,“星宿”的概念由此而生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惑:既然二十八宿的建立标志着先哲已经掌握了月食的规律,而月食规律的掌握就表明先哲已经掌握了“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既然掌握了“19年7闰”的规律,那上古的历法制定者又何须费时费力的通过观测星宿变化来确定时节,直接以月亮的盈亏来制定历法岂不更省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月偏食与上弦月下弦月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偏食与上弦月下弦月区别(易学之源上古天文学)

月偏食与上弦月下弦月区别

十一、月食位点与月相变化周期

行文至此,就知道了“二十八宿”得名的来由: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宿,止也”,二十八宿就是指二十八个住宿点;而这宿客就是月亮,月食的产生就是月亮入住二十八宿中某一个星宿的过程,“星宿”的概念由此而生。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惑:既然二十八宿的建立标志着先哲已经掌握了月食的规律,而月食规律的掌握就表明先哲已经掌握了“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既然掌握了“19年7闰”的规律,那上古的历法制定者又何须费时费力的通过观测星宿变化来确定时节,直接以月亮的盈亏来制定历法岂不更省事?

事实上,目前的考古发现并不支持上述猜想。从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文来看,殷人的历法中虽然已经有了表示闰月的第十三个月,但每个月之间的时间长短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从28天到34天的都有——由此而知,到了殷商中后期,人们还是没能准确的找到月相变化规律。到了西周,人们开始使用“5年2置闰”的方法来协调月相与日相的变化,曾在某青铜器上发现一年有14个月的铭文。这种置闰法虽然也有进步,但相比“19年7闰”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史学界大多认为:最早也要到西周中后期,人们才找到了“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甚至一些保守的天文学学家,如新城新藏等认为,要到春秋中后期才出现了以“19年7闰”月相变化为主的历法。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发现“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不可能早于先商时期。但在以天赤道为主要依据之一建立的二十八宿,最迟也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从五帝时代到夏朝初期,比西周早了1000多年。于是,一个显著的矛盾产生了:二十八宿在天赤道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而“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和28个月食位点的发现又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若如前文所述,建立二十八宿必须同时满足天赤道与月食位点两个基本依据的话,这两者间1000多年的时间差又当如何解释呢?

其实,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发现所有的月食位点并不能同发现“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划等号,甚至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为19年中有28个月食位点是在天文学足够发达的后世,通过认为计算才发现的——由于地球自转与月球公转的关系,人在同一个观测点上只能观测到一个周期(19年)中十多次月食、另外的十来次月食是无法在同一周期内被观测到的。所以在5000年前的上古,仅凭直接观测而无间接推算的话,是不可能发现“19年28次月食”这一规律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观测来凑齐这28个月食位点,进而以此为依据建立二十八宿。(因为壁宿附近会出现两次月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会以为共有27个月食位点,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观测数据的积累,才发现了第28个月食位点、并以“觜宿”做标注,这个发现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之后讲解觜宿的时候将仔细说明。)由此可见,找全月食位点与发现“19年7闰”的月相变化规律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不能直接把二十八宿的创建年代同发现“19年7闰”的时代划等号,两者间有千年时间差是合理的。

因此,这也能解释另一个问题:为何到了西周人们还是保持了观测二十八星宿的传统,如《诗经》中就保留了不少与二十八宿相关的诗句、顾炎武等也认为“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因为在那个时代以月相变化为主要历法依据的阴阳历还没有被制作出来,人们还是不得不以二十八宿为主要的时令判断依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