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1)

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一步步变成民间传说

文/张秀阳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故事分别是:白蛇传、梁祝和牛郎织女。

孟姜女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故事,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人们在认识这个传说的时候,往往受故事内容的影响,认为这个传说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地点是在秦朝长城一带等等,孰不知这个传说是由一段史实加工演变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山东淄博临淄,来源于杞梁妻的故事。(当然也有说在别处的,争真实人物故里已是司空见惯,民间传说人物故里也争来争去,其实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它们的商业价值。)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历代百姓和文人墨客不断加工和演绎的结果,考察这个故事的演变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2)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服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话的大意是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一度夺取了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返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据《临淄县志》载:“杞梁墓,在县东三里郎家庄东,高仅数尺”。现杞梁墓,在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约600米处,其封土于1967年因整地夷平,现遗址尚存。因在村东,村民都叫“东冢子”。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并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3)

春秋齐大夫杞梁之妻,有研究者指出或云即孟姜,亦叫孟姜女。从训诂学和文献学角度看,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中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到了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里,又出现了“崩城”情节:“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阨”了。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至此,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这些细节都有了。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4)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摆脱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进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类书《琱玉集》引《同贤记》材料所记,大意为:“杞良,在秦始皇时筑长城,逃走,入孟超后园。超女仲姿浴于池中,见杞梁惊而唤之,答说:“我叫杞良,燕国人,服役筑长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告其父母,遂结为夫妻。杞良俄而被追埔、打死,筑入城墙。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5)

唐末诗僧贯休所作乐府,仍以杞梁妻为题名,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而在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中,故事虽与《同贤记》所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则成了孟姿,更靠近了“孟姜女”。连大诗人李白也写《东海有勇妇篇》:“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这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说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

孟姜的名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是唐末宋初敦煌石室卷子的《捣练子》一词中。“孟姜女”一词的产生,据民俗专家钟敬文先生推断,可能是由于当时作词的民俗诗人,因为迁就词调的三字句(孟姜女——杞梁妻,音韵相近),而把‘女’字硬加在‘孟姜’名下的结果;而杞梁、杞良、范喜良、万喜良的名字,也以同样的缘由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民间故事有没有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本为史实)(6)

杞梁妻为丈夫做棉衣、哭倒城墙的故事,还衍生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寒衣节。因为杞梁妻为丈夫做棉衣发生在农历十月初一,所以,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要焚烧用纸做成的寒衣。据说在这一天,冥界放大假,一些品行良好的鬼就可以来到人间,一方面探望亲人,另一方面顺便拿走自己冬天穿的衣服。至今俗谚仍说:“十月初一烧寒衣。”或曰:“十月一,送寒衣。”除此之外,妇女们要在这一天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一天,同样也是为逝去的父母或长辈及亲人合葬、迁坟、祭奠等的日子,俗称“十月一”,又叫“腊冥阴节”“送寒衣”“烧衣节”“祭祖节”“冬祭”“迁坟节”等。这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即七月十五)并称为中国民俗节日中的三大鬼节。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敬请关注本人个人公众号:老张在路上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