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

摄影/刘鲁豫 嘉宾/陈晓琦 罗勇 采访/李德林 李静怡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1)

老界岭,河南南阳 刘鲁豫 摄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2)

宝泉,河南新乡 刘鲁豫 摄

李德林:你早年间拍过不少纪实作品,但近几年,大都在创作河南风光的题材,这个转变经历了什么?

刘鲁豫:多年的摄影组织工作,我发现河南的摄影有一个很致命的短板,就是风光摄影,以至于全中国的摄影界都认为河南无风光可拍,自然也就很难有风光摄影家,甚至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从那以后,我便把自己的创作方向做了调整,从纪实摄影多一点转向风光摄影。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3)

金兰山,河南信阳 刘鲁豫 摄

随着时间推移,对摄影创作的认识逐渐加深,我慢慢发现河南的风光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这八百里太行,最美最精华的一段就在河南,让很多摄影家感到震撼,尤其是南方的摄影家,他们来了以后都不想走。因为我组织创作几乎跑遍了全国,再回过头来看河南,通过对比,不仅对河南文化有了自信,对河南风景的自信、对河南生态的自信,也慢慢地萌生出来,从2000年开始,我有了提升河南风光摄影创作的念头。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有责任、有义务用影像把河南的好山好水展现出来,推介出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让老百姓在我们作品里找到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能看到家乡门口的风景有多么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以及干事创业的激情。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4)

老君山,河南洛阳 刘鲁豫 摄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5)

嵖岈山,河南驻马店 刘鲁豫 摄

李德林:现在对于风光摄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糖水片泛滥、同质化,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鲁豫:这么多年,风光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一些杂音,诟病不少,就是你说的糖水片,千篇一律,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一处风景,无数的人往那涌,一个好的景致,无数的人去拍,就出现大量雷同,作品同质化严重,这显然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6)

尧山,河南平顶山 刘鲁豫 摄

创新永远是艺术的灵魂,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语言永远是艺术家的追求。创造就意味着既不能与自己雷同,也不能与别人雷同,要一直处于一种超越状态,超越自己、超越别人,不管能不能做到,首先要有这种意识。现在很多摄影家是有这种创新自觉的,都在深入思考风光摄影何去何从,不少摄影家有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也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与众不同的风光摄影作品。这些年确实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上,挖掘得很深,提升得很快。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创作方向上、审美价值上的不同。

我觉得就照片的丰富性,以及探索形式的多样性而言,我们远远超过国外的摄影家。陈晓琦老师很多年前就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至深,“西方人看风景,是认识这个世界;咱们中国人看风景,是欣赏这个世界”。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7)

太行的回归之一 刘鲁豫 摄

西方人创作的着力点和我们不同,比如在他们的影像里生态植被、地质地貌,都要做到纤毫毕现,精准表达,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环境的思考,对于地质构造、地壳变化的思考。而我们中国恰恰不是,中国摄影家对于山是哪个山,水是哪片水,还真不一定计较。主要是借景抒情,是与山对话,与水交流,抒发个人情感,把山水作为摄影师的一个情感的载体。

这是属于咱们中国的审美,中国文人山水画也是借景抒情,所以中国风景是有传统的,人在山水里面去思考人生,天人合一体现在我们的认识里,体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这种生命观,是和大自然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我们中国的风光摄影是很棒的,中国的风光摄影家是勇于探索的,是付出了很大代价,付出了很多心血的。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8)

太行的回归之二 刘鲁豫 摄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9)

太行的回归之三 刘鲁豫 摄

李德林:你刚刚提到风光摄影个性化,请具体谈谈摄影师怎么才能实现个性化?

刘鲁豫:我也一直在思考在风光摄影创作上的突破,主要实现对自己的突破,怎么样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光摄影语言,怎样体现出来自己的创作风格;怎么样把风光摄影变得更有思想性;怎么能够把风光摄影和生态、人类的生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怎么能够唤起自己,唤起读者,唤起大家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思考;怎么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创作里面去等。

我觉得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也是多数风光摄影家的最大困惑。在2019年的时候,从我的作品《太行的回归》之后,我就一直想做一个关于河南的摄影创作计划,回报养育我的这一方土地,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我要利用自己的特长,尽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在制定这个创作计划时,思考的时间很长。最后我决定干脆拍一个大家都不想涉及的,也都不愿意拍的题材,就是拍景区。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10)

太行的回归之四 刘鲁豫 摄

作为创作专题,大家不愿选择景区,第一容易“俗”,第二比较“难”。景区大量的宣传,大家见到的图片浩如烟海,怎样呈现都会似曾相识。还有常年驻守景区的那些摄影家们,长年累月地拍,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摄影创作对于客观的依赖性非常强,风光摄影就要直面山水。出了太阳你硬要拍下雨天,蓝天白云你硬要拍成大雪纷飞,那都是不可能的。在熟悉的场景中拍出陌生感,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谈何容易。但是我有时候想,用句玩笑话说,咱不上刀山谁上刀山,咱不下火海谁下火海。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通过摄影认识河南、了解河南,从而才能让更多人来到河南,最终让河南因为这些好山好水而受益。让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地方,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感受到这片好山好水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所以我就决定了这个创作项目,名字叫“河南黄河文化名片创作工程”。

刘鲁豫摄影作品(中原风光摄影作品)(11)

太行的回归之五 刘鲁豫 摄

我既然决定拍景区了,那就义无反顾。景区里面最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大量的摄影家,尤其当地的摄影家拍了很多,春夏秋冬,阴晴雾雪,什么季节、什么气候的照片都有。所以我决定一个景区就拍一张,一张最有代表性、最有辨识度的照片。这张照片拿出去以后,就能够代表这个景区,就是一张名片,可以在高铁站、航空港、地铁站等一些公共场所挂得起来,起到推介作用,我觉得这个力就没有白费,我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实施了这个项目。

作者简介:

刘鲁豫,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评委,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1999年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共同颁发的“辉煌50年成就展”先进个人,2001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2006年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2009年摄影作品《老家的腊月》入展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2010年摄影作品《冬日太行》入选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018年获人民摄影报社组织评选的第二届“十杰人民摄影家”,2019年获全球华人十大年度摄影人物。个人作品《山思水想》《大地长天》《太行的回归》《大相中原》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4期《中国摄影家》杂志,原文标题《中原风景线——访摄影家刘鲁豫》,摄影/刘鲁豫 嘉宾/陈晓琦 罗勇 采访/李德林 李静怡。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编辑|郑家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