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在于提升自己(真正聪明的人借助别人)

01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不是缺少力量和智慧,而是缺少一个助手。就像阿基米德一样,缺少一个支点。

有道是,一拳难敌四手。不管你的力量多强,终究无法面面俱到,把任何领域都弄清楚。

因此,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单打独斗,可以把一个“借”字利用到极致,借助贵人的帮助,成全自己的事业。

聪明的人在于提升自己(真正聪明的人借助别人)(1)

02

工作:学会借力,以逸待劳。

《荀子》里讲了这样一件事:齐桓公在自己家,生活很奢靡,还喜欢到处去游玩,但是却成为了春秋时的霸主。人们认真分析了一番,发现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只是把一切政事交给了管仲。

有人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人才。”

在职场上,很多人以为,亲力亲为就是能耐,值得大家点赞。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在一个很大的单位,如果上司习惯了亲力亲为,那么他会活得很累,并且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借助下属的力量,拉拢身边的人,形成了众人拾柴的局面,作为上司才能以逸待劳。

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当上司很强的时候,积极把工作经验传授给下属,那么团队就会强起来;如果你是普通工作人员,你也可以主动向身边的人示好,拉拢大家一起攻克工作中的困难。

03

赚钱:学会借钱,增加资本。

《诗经·召南·鹊巢》里写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对于鸠占鹊巢的事情,我们觉得“鸠”很不光彩。如果一个人辛辛苦苦建好了房子,却被别人住了,这是缺德的事情啊。

其实,大自然的现象,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不能抢占别人的东西,但是可以采用借、租的方式来利用。

比方说,在农村,有人借鸡生蛋、借蛋生鸡。一个穷人,借了富人家的母鸡,过几个月之后,母鸡孵了小鸡,再把母鸡还回去。

如果只是靠自己慢慢积累资金,恐怕十年八年都不会有起色,甚至会错失机遇。借钱是一件难事,但是你很值得别人信任,就不难了。

清朝富豪胡雪岩,先后向外国商人史密斯借了几次钱,并且提早归还,因此取得了信任。后来,便可以随时借钱、互通有无了。其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聪明的人在于提升自己(真正聪明的人借助别人)(2)

04

情感:学会借情,情真意切。

一般人,把感情当成感情;聪明的人,把感情当成“感情牌”。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胡雪岩去萧山的时候,因为渡船很拥挤,他不小心把一个孩子手里的一篮筐鸡蛋打翻了。算了一下,这些鸡蛋,值六文钱。

胡雪岩摸了摸口袋,发现自己没有零钱。旁边的一个乞丐俞小毛,主动帮忙垫付。

过了若干年,俞小毛借用这份情,让胡雪岩出资,做了一条很大的渡船,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人与人的感情,不是天生的,再好的缘分,都需要珍惜,才能变得浓烈。因此,恋爱的人,天天聊天,随时随地打电话;父母和儿女之间,时刻会牵挂着,默默关注;朋友交往,常常喝酒聚会;亲戚也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聚一聚。

多一些互动,不仅可以让缘分长久,还能借助情感,做成任何一件事。如果大家的人品都不错,那么借来借去,情感会更浓。

05

解难:学会借智,破解难题。

在写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手法叫“引用”。也就是把别人学的优美句子,放在自己的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与别人交锋的时候,可以借助古人的经验,增加胜算,也可以借助外力,增加自己的实力。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邳城。守城的吕布,拼命抵抗。两军对垒,几个月都没有结局,都很疲惫了。

曹操安排士兵在城外修建沟渠,并且把泗水引过来。当水流慢慢灌入邳城的时候,吕布登上城楼,大喊:“我投降了。”

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甚至可以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智慧。带兵打仗的人,会读兵书,寻找谋臣;做生意的人,会学习生意经;老师一边教书一边读书......如果你智慧不够,那就学会借智,不能一直靠自己去琢磨、领悟。

聪明的人在于提升自己(真正聪明的人借助别人)(3)

06

名气:学会借名,提升自己。

在《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昭公的坟墓在鲁国先王墓地的南面,显得“独门独户”。孔子请人挖了沟渠,改动了整个墓地的格局,让鲁昭公的坟墓和先王的墓地融为一体。

孔子说:“鲁昭公的人生不算很成功,但是让他死后单独安葬,是没有道理的。把他纳入到先王的序列,就不会背负太多的罪名了。”

一个不很成功的人,站在成功人士的队伍里,也会受到感染,也会被人尊重。

我们都讨厌“狐假虎威”这个词语,但是不得不承认,狐狸在关键时候,不仅能保全自己,还成就了自己的名气。

07

有句话说得好:“我之所以成功,不是我有本事,而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巨人”,可以是社会上的人,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人,还可以是别人的智慧、名气、经济实力等。

曹雪芹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如果你想要大有作为,就要学会“借”的智慧,别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死扛。

当然,在“借”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原则——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愿你,借势而起,势不可挡。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