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1)

“说文解字”,为什么是解说文字而不是说字解文?文为什么是“说”,字为什么是“解”

想当初,汉代许慎命名《说文解字》时,确实是费了许多心机,他把汉字的一点小秘密留在这个书名里,就是怕时间久了,后人会把“文”和“字”分不清了

时至今日,我们不太注意汉字中,文是文,字是字,文字有别

01

说“文”

首先,我们追根溯源看看“文”这个字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下图就是我们得到的“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2)

观察这组“文”字,明显看出“文”是由上半部的“人”和下面的“乂”组成一个站立的人形。这个“人”与普通的“人”有什么不同,就是“文”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仔细分辨,“文”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胸口有花纹;再推进一步:文就是胸口的花纹;再往前推一步:文就是花纹;若再精炼点:文就是纹

文就是纹,这是什么结果?

答案是:文是画,是符号

这个答案,文献中可以找到佐证: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许慎《说文解字》

看来,古人也是这样解释“文”的本意

那么,我们对“文”的讨论,结果是:纹身。人类至今迷恋纹身,看来颇有道理,原以为纹身是低俗野蛮,结果倒是件文化事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3)

02

解“字”

同样,我们也来追根溯源,看看“字”是怎么一路走到今天的: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4)

甲骨文里,没有“字”,金文里的这个“字”就是一张示意图,一个房子,里面一个孩子,组合起来就是在房子里的孩子,就是刚刚生出来的娃,就是满月落地,如果只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娃”。一个字就是一个娃。汉字,真可爱

按照套路,凡说解汉字,必查《说文解字》。那么许慎又是怎么说这个字的呢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翻译一下哈:字,乳汁又好又多

根据这句话,能猜出许慎在说啥吗?还是在说生娃的事,多绕了几个圈子罢了。反正许慎这话说得不清不楚,当不得真,看看也就罢了

诸位就凭自己的智慧,对这个“字”字进行各自理解吧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5)

03

文是光棍,字是家

文是光棍,说的是:文,是汉字的最基本构件

啥叫基本构件。打个比方有点像是英语里的字母,放在汉语里,有点像的那些能够做“偏旁部首”的那部分内容。比如

山,水,土,木,日,月,大,人

所有的“文”,都能独立表达特定的意义

所有的“文”,都由象形的手法创造得来

所有的“文”,都是一幅古老的图画

这些“文”,曾经画在我们祖先的胸前,告诉敌人和朋友,“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后面有人”

后来,他们穿上了衣服,告别了丛林,但一旦有事,需要动刀动抢去过招,还是不忘在自己的胸前画一个大大的“勇”、“兵”、“士”、“卒”

字是家,是在说,两个以上的文拼装在一起就是字

日 月=明,山 水=汕,火 土=灶……

有两两组合,有三四个在一起的组合,组合成一个字后,各部分还有分工,有的表意,有的像形,有的表声。就像一个家庭,有人当爷,有人当娘,有人当娃

不管它们怎么分工合作,最后都会成为一个“字”,。这个“字”,我们前面说过了就是个娃,每一个是汉字体系里的一个“娃”,是中华文化的金娃银娃宝葫芦娃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6)

04

文是哑巴,字带喇叭

文是哑巴,字带喇叭,说的是文有形无声,能读出来的才是字

《说文解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

《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

这两条引文,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在表同一个观点:

文,有形无声,形声兼备才是字

请注意,这个结论,是从文字起源这个角度来讨论问题所得出来的结论,是在讨论文字的历史而不是说文字的现行发展的成功

文字发展到今天,当初无法发声的任何文字基本单位,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偏旁部首,我们都给它作了命名,都是可以发声的,绝大多数的文,经过规范和整理,都成为了文字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7)

05

用眼看文,用脑解字

用眼看文,用脑解字,这句话其实是我们这篇文章01和02内容的总结。在01中我们说过文是纹,就是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提供给人看的,需要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个符号的表达意义。很有可能,最早的符号就是为了在部族打斗中分辨敌友

它可以是一个X、一个◇、一个○。现在你说这个○是园、是零、是拼音的“欧”,都可以,都对,都可以发声。但是在当时它既不是园,也不是零,更不是发“欧”的音,它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符号,大家用眼一看就目的它的使用目的

字,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固定而准确的形、声、意

2,符合某一套成熟的书写表达体系

关于1,前文中已经讨论过,关于2,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这类符号,相信在人类创造文字的过程中都出现过。在我们汉字的形成历史上,我们形成了一套我们的书写表达方式,把◇融入了口,把△融入了山,把☆融入了星。这种情况,原本的那些符号就永远地停留在“文”的历史里,没能进入到“汉字”的体系里来

但是,虽然它没有进入汉字的书写体系,“△”这种符号,在古埃及的书写体系里,就看得到(见下图)。它符合古埃及文字的书写体系

说文解字文字源流(说文解字文是文)(8)

06

结束语

文与字,今天已经无法掰开来分个你我,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简从繁。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文化必须适应这种节奏,这就叫进步,就是与时俱进

写此文,与大家讨论文与字的区别,是在对自己进行文化熏陶,这种自我文化的熏陶,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发展得越快,越是需要我们时不时地停下几分钟,在我们的千年文化中得到一点生命的深层体验和激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