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

农妇苦等丈夫64年

82岁离世穿红嫁衣下葬15年后丈夫身份揭晓

这是1996年的冬,在河北省一个县的小村子里,

一个即将下葬的老付竟然要求穿上红嫁衣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见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位82岁的老奶奶,

伸出手颤颤巍巍地指着一个蓝色包裹,

示意自己要穿红嫁衣下葬。

因为丈夫说过自己穿红嫁衣最好看了。

家人们赶紧掏出红嫁衣,

并给奶奶撒了一个谎,

奶奶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可她不知道的是丈夫在1939年就去世了。

这一刻,孙子崔建强再也绷不住了,

大声哭喊着:“奶奶,您等了爷爷64年,对不起,我们还是骗了您”

奶奶穿红嫁衣下葬到底是因为当地风俗还是另有隐情,

孙子们究竟骗了她什么事?这一切要从故事的开始说起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1)

1.苦难的开始

记得那是1914年的一天夜里,河北省行唐县南贾素村传出了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这是付家的三女儿出生了。

也许是生不逢时这个女婴的出生也许就意味着她以后的日子会多灾多难,当时中华民国刚成立两年,政府日子也苦不堪言,更何况一个普通百姓,女孩排行老三,于是父母给女孩起名三妮,那些年代重男轻女思想依旧严重,家里人认为生个男孩能撑起家里半边天,而女孩只不过是多了张嘴。为了有个男孩,三妮的父母先后又生了弟弟妹妹,家中总共四男四女。也算是讨了个好彩头。不幸的是,家里的几个男孩都纷纷患病夭折了,只剩下付三妮和三个姐妹。

付三妮从小就跟着姐姐们一起干活,帮着父母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2.初识先生,嫁给苦难

时间来到1931年,17岁的付三妮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于是媒人便开始陆续上门提亲了。这天,媒人喜笑颜开地再次找到付三妮的父母,说本县庄头村有个男孩很不错。

付三妮羞得不行躲在门后听到这样的话:“小伙子姓崔,长得很俊朗,是保定二师毕业的,真是一表人才!”在媒婆口中,崔志尧出身于书香门第,才貌双全,又是河北保定二师毕业的学生,在本村教书,生活稳定。媒婆还告诉付三妮的母亲,崔家有一座四合院,十几亩好地,实乃天赐良缘。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能够嫁一个好家庭并不容易,母亲听到媒人这样介绍,当即便动了心,打听过后得知,崔志尧确实有一份教书的工作,便主动定下了这门婚事。

没过多久,崔家的聘礼就送了过来,付三妮也做好了出嫁的准备。

很快两人举办了婚礼,付三妮穿着大红的嫁衣来到了崔家,一番热闹过后就到了入洞房的环节。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2)

丈夫崔志尧是个读书人,即使在酒席上喝了点酒也还是彬彬有礼地掀开了付三妮的盖头,说道:“你穿这个红嫁衣真好看!你嫁给我,以后怕是要跟着我吃苦了”付三妮只顾着掩饰着初为人妇的娇羞,哪里懂得丈夫话里有话。结果第二天一早付三妮起床准备做早饭,忽然看到满院子的孩子,丈夫也起身出来,这才告诉她家里的真实情况:原来,媒人所说的十几亩田已经卖出去了一大半,这大院子就是几间土房子,住满了一家老小。不仅如此,公公和奶奶病得很重,时刻需要人照顾,剩下八个孩子里,有5个是丈夫的弟弟妹妹,有3个是丈夫大哥的遗孤。

原来,说崔志尧出身于书香门第,并不是夸大其词。爷爷是清末秀才,是当时整个县城都少有的文化人。在爷爷的熏陶下,崔志尧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也为他的知识储备打下了基础。

他14岁就进入了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接受了很多新式思想教育。

年轻的崔志尧意气风发,满怀一腔热血,在接受过新式思想教育后,越发看不惯奸商勾结军阀坑害百姓的勾当。于是,他号召当地的村民抵制奸商,一来二去就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为了救出崔志尧,爷爷变卖了家产,这才将原本厚实的家底消耗一空。年轻气盛的崔志尧依旧不服气,出狱之后还是坚持抗争,参加过很多学生组织的运动,与当时的新青年们一起抵制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再次被国民党当局通缉。

不听话的儿子又闯祸了,母亲气得大病一场,最终没扛过去,没多久便撒手人寰了。对于母亲的死,崔志尧十分内疚,父亲也趁此机会再次规劝他,让他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不要再出去惹事了。想到过世的母亲,再看看劳碌了半生又身体不好的父亲,崔志尧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安心待在家里教书。父亲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闲不住的人,想着如果能够娶妻生子,是不是就能留住儿子的心了呢?在儿子答应回村之后,父亲便急忙帮他张罗了婚事,付三妮就是在这个时候嫁给崔志尧的。付三妮明白自己被骗了,可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

付三妮也知道,拜过天地就是夫妻,她虽然明白媒人是在夸大其词,心里有那么些许失望,并没有大吵大闹,而在丈夫坦诚地道歉中逐渐宽慰了自己。她便决定跟丈夫一起好好照顾这一家老小。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3)

于是,从这一天起,付三妮就开始起早贪黑地干活,伺候一家老小。

即便如此她还会偶尔发愁,担心自己没有文化,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而丈夫崔志尧看到妻子如此善良贤惠,便时常说自己有福,是自己高攀了妻子。而他也会在闲暇时候,教妻子读书写字,还给她讲当前的时事政治和革命思想。就这样,二人相敬如宾、甜蜜恩爱地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3.先生离开从此再无音讯

1933年,付三妮怀孕了,她本以为能和丈夫一起将女儿抚养长大,可丈夫却忽然在春节后的一天,匆匆忙忙地收拾起了行李准备离家。

临走之前,丈夫紧张地叮嘱道:“如果我三天之内没有回来,你就把我所有的书和资料都烧了。”说罢,丈夫就提着皮箱扭头走了,在他一只脚跨出门槛后又忽然转过身,表情无奈地说道:“这个家以后就交给你了。”随后,付三妮就眼看着丈夫消失在茫茫夜色里。在之后的三天里,付三妮度日如年,因为她知道丈夫在从事一项很危险的工作。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4)

到了约定的时间,丈夫果然没有回来,付三妮赶紧把丈夫留下的书和资料找出来准备烧掉。看着剩下的书和信燃为灰烬,她心底慢慢生出了一种绝望感。就这样,付三妮在怀着身孕的情况下,艰难地照顾着一大家子人。付三妮说:那段日子,生活很艰难,老人瘫痪身体不能动,要给老人喂饭,孩子还太小,需要人照顾,我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腿上还爬着一个,肚子里还怀着一个。

而那时,山村里不是很富裕,很多家庭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尤其像付三妮这样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了。付三妮是这个家里干活最多、却吃得最少的人,每次做好饭都是老人孩子先吃,而一天忙里忙外,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的付三妮能有一口残羹剩饭就不错了。

几个月后,付三妮的女儿出生了,但是丈夫却依旧没有回来。付三妮看着这忙忙碌碌的日子,便随口给女儿取名叫“忙妮”。一晃四年过去了,忙妮已经慢慢懂事了,她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爹,自己却只有娘,便时常撅着小嘴问:“娘,我爹呢,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我爹呢?我爹什么时间回来看看我?”每当这个时候,付三妮就眼眶红红的,告诉女儿等她长大了爹爹就回来了。

可是她也没机会等女儿长大了,因为忙妮得了荨麻疹和疟疾去世了。女儿死后,付三妮的身体和精神一下子垮掉了,她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整日眼泪汪汪地抱着女儿的衣服发呆。娘家人担心付三妮会想不开,便把她接了回去。三妮的家人希望她改嫁,可三妮还是舍不得这份感情于是拒绝。一个多月后,付三妮的精神头恢复了一些,便想着回婆家去看看弟弟妹妹、侄子侄女们。不料刚进门,孩子们就扑过来哭作一团,像是自己的亲妈回来了一样激动。就这样,付三妮又开始默默地守护起了这个家,而这一年付三妮才23岁。

后来的很多年里,付三妮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国难,总算把崔家的孩子们拉扯大了。这个时候,公公和奶奶看到孩子们渐渐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便告诉付三妮,如果想改嫁他们会支持。他们猜想崔志尧应该是不会回来了,总不能把付三妮一直捆在这个家里。付三妮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给公公和奶奶养老送终。

1938年的一天,付三妮收到了丈夫写来的一封信,这是他离开家之后唯一一次与家里联系,但崔志尧并没有向付三妮提及自己的情况,只是告诉付三妮可以自由去留。那时,付三妮年仅23岁,离开崔家改嫁并不是难事,而且这也算得到了丈夫的默许,一个解脱的机会摆在她的面前。就像之前拒绝母亲提出的“改嫁”建议一样,她还是选择留下来。几年的辛苦生活中,她早就已将崔家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其中所蕴含的亲情,是她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

4.几十年春秋 变成白发老人

春去秋来,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家中不断有老人离世,弟弟妹妹们也都长大成人,这些年的生活中,崔家的弟弟妹妹早已经将这位嫂子当成了母亲。然而经过了几十个春秋冬夏,付三妮却已经成了满脸沧桑的妇女。在这些年里,付三妮不仅送走了公公婆婆,还给弟弟妹妹张罗了婚事。为了三弟的婚事她自己宁可搬到柴房去住。最终,付三妮帮着三弟张罗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总算是没有辜负丈夫的嘱托。

三弟看嫂嫂为了这个家,从一个年轻女孩熬成了一个老妇人,深感长嫂如母,便提出等以后有了儿子,就过继给付三妮。可其他的弟弟们也想尽这一份心意。于是,几个兄弟便商量着,让付三妮自己在几个孩子里挑一个。就这样54岁的付三妮最终选了五叔弟家里的长子崔大平,因为崔大平从小就是在她膝下长大的。之后,崔大平夫妇也生了孩子,孙子名叫崔建强,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自从孙子崔建强出生后,他基本上都是由奶奶付三妮照顾的,他和奶奶居住在一起。

虽然不是亲生的孙子,但付三妮对孙子的疼爱却不比亲生的祖孙少,就像年轻时无微不至地照顾崔家的弟妹一样,她对这个孙子也给予了细致的照顾。在与祖母的相处过程中,崔建强也逐渐知道了更多的有关于爷爷的事情,他很同情奶奶,他与奶奶一样期盼着爷爷能回来。

但与奶奶不同,崔建强心里明白,几十年过去了,爷爷除了来一封信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消息了,很可能是凶多吉少,或许已经不在人人世间。

5.身着红嫁衣下葬

82岁那年,也就是1996年,付三妮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被烧成了重伤。

孩子们赶忙将她送到医院,可医生一看烧伤面积无奈地摇摇头,建议他们回家准备后事。孩子们只好将奶奶送回家里,一提到医生说奶奶撑不住三天,儿孙们哭成了一片。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奶奶居然撑过了一个礼拜,不过崔建强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奶奶虽然撑过了几天,但他看得出奶奶身上很疼,他总能听到奶奶虚弱的呻吟声。到了第八天,崔建强看奶奶马上就要走了,便赶紧把家人都叫了回来。奶奶看着满屋子的人,艰难地伸出手指着一个蓝色的包袱。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5)

崔建强赶忙打开包袱,包袱里露出一件红色的嫁衣,正是奶奶嫁到崔家时穿的那件。他将嫁衣放到奶奶跟前,奶奶艰难地张口,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崔建强通过奶奶的口型,领会到了奶奶的意思:我要穿着这件红嫁衣下葬。他复述这句话后,奶奶闭了一下眼以作回应。

然而等他答应这件事后,奶奶似乎还有什么遗愿,他猜想奶奶可能是操心爷爷还没回来。情急之下,他马上找人弄了一盒石灰,装进骨灰盒里,然后用一层黑布盖好送到奶奶面前。他哭着说:“奶奶,我前段时间找到爷爷了,爷爷在几年前已经过世了,我怕您伤心,就一直瞒着您”奶奶看着骨灰盒,眼角瞬间流出了两滴眼泪,随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6.谜团揭晓 完成心愿

几年后,崔建强果然带着奶奶的遗愿,踏上了寻亲之旅。

如果爷爷还活着,他一定要把这件事完整地告诉爷爷,告诉他有一个人在他离开之后,辛苦等待了64年;如果爷爷已经不在人世了,那就把爷爷的坟迁回老家,和奶奶合葬在一起,给奶奶一个交代。

崔建强说:“我奶奶活着的时候太苦了,死了后还要埋入孤坟,我一定要实现我奶奶的心愿”。就这样,崔建强踏上了漫漫寻亲路,这一找就找了15年的时间,为了寻找爷爷的踪迹,崔建强无数次风餐露宿,连自己的身体都拖垮了。

或许,是被这一家人的坚持所感动,2010年,寻亲的道路上迎来了一丝曙光,崔建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的党史研究室里,找到了爷爷在1938年时曾寄过的一封信,信上的地址是“江西高安108信箱”,崔建强当即启程前往高安市。因为当时战火频发,当年的资料很少能遗留下来,再加上当时的共产党员基本上都是单线联系,本身留下的线索就很少。崔建强只能找到高安本地的老人,通过聊天来了解当年的情况。

在多次走访调查中,崔建强得知,在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当地人进行过残忍的屠杀,600多人死在那场杀戮中,史称团山寺大惨案。在惨案中,有两位从外地来的教师曾奋不顾身地保护过当地的村民。

老人死后穿寿衣(82岁老妇为何下葬穿红嫁衣)(6)

1939年与爷爷最后一次传来消息的1938年的间隔,实在是太近了,崔建强随即来到团山寺惨案纪念碑和博物馆,当年的真相也在这座纪念馆里被揭开,爷爷崔志尧的身份和失踪真相,也即将被揭开。原来,当时在家教书的崔志尧早已是一位地下党员了,付三妮也知道他的身份,有时他们在家里开会,付三妮还会在外面站岗放哨。

后来,红色根据地暴露,崔志尧跟着组织转移战线,临走之时对付三妮说:“把家里所有的资料都烧掉,如果我回不来了,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然后便匆忙地离开了家。看着丈夫离去的背影,付三妮默默地下定决心,“你就放心去吧,家里的一切就交给我了”。之后,她任劳任怨地照顾着崔家人,对自己丈夫的身份闭口不谈。

1939年8月,在一次日寇扫荡中,崔志尧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5岁。他以牺牲为代价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救出了一个名叫闵翠娥的姑娘。而在崔建强找到她时,闵翠娥也已经是83岁的老人了。

2011年6月,崔建强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后,将爷爷的尸骨挖出来迁回了老家,与奶奶合葬在了一起。自此,付三妮老奶奶总算是等到了她的丈夫崔志尧。

故事里的付奶奶为了等自己的心上人,耗尽了所有的青春年华,这样的深情着实令人感动。故事里的崔爷爷,虽然是一位籍籍无名的革命工作者,没有光辉的事迹,没有骄人的战绩,但却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多数的革命者以及革命者家人,都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头号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