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1)

李敏,解放军306医院,医学影像科

品牌质量管理办公室 编辑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又名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近年来PCM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由于其与急性乳腺炎不同,起病缓慢,临床表现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肿块临床表现与肿瘤相似,且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部分呈肿块形,与乳腺癌鉴别困难,临床极易误诊,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同时,如误诊为其它乳腺良性病变,如急性乳腺炎、乳腺结核等,治疗不恰当,则可能造成脓腔扩大,瘘管形成,病变迁延不愈。故而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

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2)

PCM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女性,低于乳腺癌患者。临床上PCM即便形成脓肿亦无明显的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菌血症症状,很多情况下见不到典型的乳腺红、肿、热、痛表现。但病变后期脓肿形成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一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代表了炎症反应及急性组织损伤。患者通常以溢乳及发现乳腺肿块就诊,在急性期可出现乳房增大、触痛等,炎症后期累及皮肤,可有皮肤发红、增厚或色素沉着,甚至穿透皮肤形成溃破和瘘管,但通常不会有波动感。肿块型可质地偏硬,活动度稍差,但与胸壁均无粘连。

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3)

依据PCM的病程进展及影像表现不同将其分为四期

(1)导管扩张期。PCM的早期可没有明显炎症反应,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扩张,管腔扩大,管腔内有大量上皮细胞碎屑及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导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2)炎症期,此期又可称为“肿块期”。随着导管内积聚物增多,导管呈囊状扩张,或者呈串珠状扩张,导管壁的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重,导管破坏;进而导管内积聚物穿通导管进入到管周和乳腺间质,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累及周围乳腺组织,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 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3)脓肿期。病变继续进展,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称为脓肿期,可为单一脓肿,亦可形成多发微脓肿。(4)瘘管期。可形成皮下脓肿,甚至由脓肿穿透皮肤形成瘘管。

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4)

与传统的乳腺检查手段如:超声、X线钼靶等比较,MRI具备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无创、任意方向、多序列成像、且可以显示腋窝及胸壁情况,能够提供全面的病变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PCM的鉴别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MRI对脓肿期病变最为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常表现为环形或蜂窝状强化。对于导管扩张期及瘘管期病变能够准确诊断,平扫可显示扩张乳管,增强扫描可显示乳管管壁及周围的强化、瘘管的形态及位置。而对于炎症期,因其在临床表现及影像上均具备恶性病变的征象,如乳腺体积增大,腋下淋巴结肿大、乳头凹陷、皮肤增厚等,MRI表现为:肿块形强化,边缘不规则,强化不均匀,胸肌前水肿、血管聚集征象明显,增强曲线可为平台型及流出型,最易误诊,需与炎性乳癌鉴别。但PCM常与乳晕关系密切,伴乳管扩张及导管结构扭曲,因炎性反应,肿块周围常伴条片状强化、通常无恶性肿瘤的细小毛刺、PCM的脂肪坏死常散在分布,形成特征性的蜂窝样强化、而乳腺癌常为向心性强化和中心坏死。MRI系多序列检查,可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提高对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的准确率,明确其范围及分期,正确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浆细胞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状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5)

总而言之,对于PCM的诊断,必须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信息,才能真正做到明确诊断、减低误诊。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如诊断为PCM,对于积极治疗10~15天症状无缓解者,仍然建议穿刺活检排除乳腺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