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传统风俗等知识(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元宵节的来历又有多少人知道)

元宵节年年过, 汤圆我们年年吃的,关于它的味道,相信每一个华夏的子孙都不陌生,可是关于它的来历,可能却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

元宵节的来历传统风俗等知识(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元宵节的来历又有多少人知道)(1)

正月十五是国人过完春节后,一个很重大的节日,古人管它叫“上元节”,而现在上元节的名字,已经无人提起,而普遍管它叫元宵节了,元宵节的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在这个“灯儿明,风儿轻,心儿乐”的晚上,人们需要干三件事: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个版本。

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时,看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楚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楚昭王听说后,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意图国家的复兴。由于于这种美食形状是圆形的,又因始于浮萍果,人们便将这种正月十五吃的美食称为“浮园子”,又叫做“元宵”。寓意家人团团圆圆、美满吉祥、和睦幸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后来,正月十五吃元宵渐渐形成了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在汉武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时,看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楚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楚昭王听说后,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意图国家的复兴。由于于这种美食形状是圆形的,又因始于浮萍果,人们便将这种正月十五吃的美食称为“浮园子”,又叫做“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美满吉祥、和睦幸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后来,正月十五吃汤圆渐渐形成了习俗。

还有一个说法是,相传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书中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汤圆是应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当然不可无诗。宋代人也写了一些咏汤圆的诗。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就有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唐玄宗李隆基就曾赞叹杨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就是一首咏元宵的诗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汤圆是应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当然不可无诗。宋代人也写了一些咏汤圆的诗。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就有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唐玄宗李隆基就曾赞叹杨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就是一首咏元宵的诗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为何改叫“汤圆”

现代人吃元宵可以分为两派,一般北方人吃元宵,而南方人吃汤圆,很多人对这个不专业,一时间只能以大小来分辨它们的区别,即:大的为元宵,小的为汤圆。汤圆是黑芝麻、猪油和白砂糖等做成馅料,然后用糯米粉制成的面皮,包饺子一样,将汤圆包起来,汤圆里面含水较多,吃起来更水灵一些。

元宵节的来历传统风俗等知识(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元宵节的来历又有多少人知道)(2)

但总的来说“元宵”和“汤圆”的实质其实相差并不大,只不过制作方法略微有点差异。如今北方地区更偏向于“元宵”这个称呼,而南方地区则更喜欢称之为“汤圆”。

元宵节的来历传统风俗等知识(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元宵节的来历又有多少人知道)(3)

其实“元宵”改叫“汤圆”, 和民国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他就是袁世凯。民国时期,袁世凯曾任大总统,甚至妄图复辟帝制。国人自古以来做任何事情都想图个吉利,古时候很多皇帝的名讳就是普通百姓应该避讳的字眼。而“元宵”谐音为“袁消”,这对于袁世凯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情。于是袁世凯便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世凯独裁专横,不得民心,人们甚至还编写民谣讽刺袁世凯,比如这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世凯独裁专横,不得民心,人们甚至还编写民谣讽刺袁世凯,比如这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元宵是一种千百年来,人们过元宵节必吃的美食,元宵香甜软糯,它粘结的都是浓浓的亲情,它香甜的都是暖暖的爱意,在过几百年,几千年,相信这种代表着吉祥和幸福的美食,也不会消失,而是会一辈辈地传递下去。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