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尽头不是发泄是沉默(哀莫大于心死)

我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以前总以为是“哀莫”大于“心死”,后来才得知是“哀”莫大于“心死”,这一成语出自《庄子·田子方》,原句为“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其中“哀”的解释为悲伤、悲痛;而“心”的解释通常有二:一是指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那么“心死”就理解为生命的终结;二是指思想、精神和感情。显然,今天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精神灭亡、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情绪的尽头不是发泄是沉默(哀莫大于心死)(1)

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身体活着,心却死了。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心如死灰,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兴趣,剩下的只有自己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甚至于生命对于他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躯壳的存在。一个人若只是徒有一副皮囊,没有思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比死亡还要悲哀。人生的存在就是与外界沟通交流,升华自己,改造世界,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把外界当成虚无,那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悲观是“哀”的一种,“心死”意味着一个人意志消沉,以一种悲观的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我们之所以称人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具有思维能力,即人所独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我们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是生理健康的表现,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席慕蓉在其散文集中说道“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如果一个人“心死”了,那么他很难对身边的事物做出着正确的认识,相应也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生活变得不那么畅意,随之更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难以自拔,这正是一种最悲哀的所在。

失望是“哀”的一种,希望是认识事物的精神支柱;希望是认识活动的内部参照系;希望是通向真理的内在要素。人,总要有希望,只有这样才肯会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有个想要付出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丁玲说“人只要有信念,换句话说,只有心不死,还有希望,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而“心死”却意味着没有希望、失望甚至是绝望,给人带来不安和痛苦。试问,有什么比一个人失望、绝望更加悲哀?

心死往往是源于生活的不顺与重担或是内心的不安与脆弱,现在的青年人总是在说忧郁,再说丧。实然,当今社会生活的压力总是会压的人喘不过来气,生活中各种挫折在消磨我们的意志,有的人不敢爱,有的人也不敢怨,人们仿佛都被一种隐形的枷锁束缚,痛苦不已。但是要记得,只有勇敢的打破它,我们才可以收获新生,悲观也好、失望也好,敢于和过去告别,敢于放弃心中的执念,自然也要敢于努力,敢于争取,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心不死,以永恒的跳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