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

也许大家一看到这个标题上的"狐假虎威"四个字就不愿再阅读我这篇文章了,其实我有这个心理准备。因为这个成语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大家几乎都能讲得出来,何用我再写一篇文章?

但是如果我说这个成语的本身出自于一个阴谋论,你相信吗?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相信,二是不相信。你若相信,你就把这个故事再看一遍,你若不相信,我再去骗别人。

"狐假虎威"是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后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或恐吓他人。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停停停!讲错了吧?没讲错,别打叉,接着往下看。

从前有座山,什么山?不知道。山上有个洞,是山洞,不是老鼠洞。洞中住着一只老虎,睡醒了觉得肚子饿了,便伸了伸懒腰,跑到外面山上找点野味吃。找了半天没找到,正郁闷呢,忽然闻到一股狐骚味,它用敏锐的目光顺着骚味飘来的方向看去,竟然看到前面一片茂密的森林边上,有一只狐狸正在悠闲地散步。哈哈,就是它了!虽然有些骚,但总比饿着肚子强啊。

它慢慢地向狐狸靠近,它知道狐狸狡猾,生怕心动了它,把爪步放得极轻。狐狸嘴里哼着小曲只顾着散步,没想到危险就在身后,等发现老虎的时候已经晚了。连挣扎都没来得及,就被老虎一跃身扑倒,毫不费力的将它捉住了。

老虎可能是真的饿了,也顾不上狐狸那冲鼻子的骚气,张开大嘴巴就要把它吃掉。狐狸哀叹一声我命休矣!今天落在这个家伙的爪里还有活命的可能吗?都科我狐狸狡猾,可是今天……停!狐狸突然想起了一个活命的计策,对着正要吃掉自己的老虎大喝了一声。

老虎竟然被吓了一跳,张开的大嘴半天才合上。你说什么?让我停?为什么?

狡猾的狐狸眨了下眼睛说,你先把我放开我再说给你听!老虎轻轻笑了一下,小样,骗谁呢?当我是傻子?我若把你放开你不就跑了?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2)

狐狸见老虎不放它,把头一扭说,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就敢把我吃掉,你要知道,我现在已经是天帝命令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天帝都不会饶了它,都将遭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咦?这话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你不要骗我,我可是上过小学一年级的。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一时拿不定主意,我是吃它呢吃它呢还是吃它呢?

可是当它看到狐狸那副气静神闲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犯起了嘀咕,狐狸这小东西若没有强大的靠山那还不被我吓得半死?莫非它说的是真的?若是真的,我虽然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看来我在天帝那里并算不得什么,天帝竟然任命它来统治我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万一我真的把它吃了,天帝来惩罚我怎么办呢?那岂不是要吃一了兜着走?这样一想,刚才那种盛气似乎已经消失了大半。

狐狸见老虎迟迟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话已经有相信十之八九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说,你还不把我放开?

老虎心不甘情不愿地慢慢放开了狐狸。狐狸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以上。它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理直气壮地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还不相信我说的话吗?如果不信,那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山里的那些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3)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的假的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于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小狐狸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而大老虎则小心翼翼小心谨慎的跟在在后面。山上的那些正在玩耍或正在觅食小动物小野兽们,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个个禁大惊失色,惊叫着四散逃去。

狐狸洋洋自得的转过头去看看老虎,怎么样?你都看到了吧?你还敢吃我吗?老虎亲眼目睹这种情形,心里完全彻底的相信了狐狸的话,想起刚才险些犯下的错误,不禁也有一些胆战心惊,懊悔不已。

狐狸知道自己的计策成功了,不仅保住了性命,还戏弄了老虎一回,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老虎啊老虎,平常都是你欺负我们这些小动物,今天我索性再捉弄你一下。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今天倒要摸它两下看看,有什么摸不得的?

它走到老虎身后,真的摸了摸两下老虎的屁股,其实也没有什么呀,只不过是比我的屁股大了些罢了。

做完了这些,狐狸对老虎说,行了,今天的事我就不向天帝报告了,我走了,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吧!拜拜!

老虎呆呆地望着狐狸离开,再也没有心思再寻找野味,闷闷不乐地回洞去了。其实它用脚丫子想也能想得出来,野兽们真正害怕的是自己,而不是狐狸啊!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4)

以上就我给大家讲的"狐假虎威"的故事,比你知道要有趣的多吧。但是"阴谋论"又是从何说起呢?那么首先我们就要知道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是讲给什么人听的呢?

历史进入到了战国中期,战国七雄各霸一方的局势已经形成。楚国到了楚宣王的时候,楚国的国力已发展到极为强盛,北方各国对楚国都有些忌惮。楚宣王曾经调查询问过北方各国,你们究竟害怕楚国什么呢?得到的回答都是害怕他的令尹昭奚恤。这个回答可能让楚宣王有点小意外,他本以为他们害怕的是他自己呢。

昭奚恤是什么人呢?此人姓昭,名奚恤。战国时楚国纪郢(今江陵纪南城)人,时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职务,官位极高,因此被楚宣王封以君号。昭奚恤的封地在江地(今河南正阳西南),因而人们称他为江君。他掌握着楚国军政大权,位高禄重,又敢于直言,在诸侯间颇有声望。

史籍中对昭奚恤的记载并不多,主要散见于《战国策·楚策》中,北方各国之所以怕他,自然有怕他的道理。只是楚宣王对这一调查结果感到奇怪,一心想要弄个明白。

有一次他问朝中大臣,北方各国都说他们害怕我们的令尹昭奚恤,孤实在想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诸位卿家有何高见呢?众臣一时不明白宣王此问的目的,有的面面相觑,有的欲言又止。这时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站了出来,对宣王说,大王,我来回答你的疑问。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5)

楚宣王

呦,这又出来一个江乙,他又是何方神圣呢?

江乙原来是魏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后来跳槽到楚国,所任职务亦不详。此人能谋善辩,深得楚宣王器重。他有些妒嫉昭奚恤的地位和贤能,经常在楚宣王面前说三道四,想着法儿让楚宣王讨厌昭奚恤。今天遇到楚宣王问了这个问题,便借题发挥,给宣王讲了这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它动物的故事。

江乙讲完故事之后又说了一段话,算是对他这个故事寓意的阐释吧。

江乙说,狐狸凭借着它的狡猾,成功逃脱了老虎的威胁,它那表面上的威风实际上是假借了老虎的威名,而那可怜的老虎被狐狸愚弄了,竟然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走,还以为的是害怕狐狸呢!这样看来,北方各国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您这只老虎的威武呀!

看到没有?这哪里还是讲故事,这分明就是暗地使绊子,变着法说昭奚恤狐假虎威啊!我就弄不明白了,这个江乙为什么"常欲恶昭奚恤于楚王"呢?

是不是有这种可能,从楚宣王往前推算近300年,也就是公元前624年,西周嬴姓诸侯江国被春秋楚国所灭,江国后人逃难到北方各国,并改为江姓。这个魏国人江乙或许就是江国的后人,而恰巧江君昭奚恤被封于江国故地,出于忌惮和和报复心理,才屡屡和昭奚恤过不去。这样说的话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

狐假虎威老虎知道受骗了后说什么(狐假虎威的阴谋背后)(6)

昭奚恤

其实江乙虽然现在就职于楚国,并经常在楚宣王面前表示讨厌昭奚恤,楚宣王岂能不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所以宣王这只“老虎”没有上当,江乙的如意算盘每次都是噼里啪啦地拔弄一阵子之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毕竟还是贴身的棉袄暖和,江乙的伎俩无法改变楚宣王对昭奚恤的信任。后来楚宣把这件事告诉了昭奚恤。昭奚恤听后说,臣下早晚事奉君王听从命令,然而一个魏国人在我们君臣之间挑拨扰乱,臣下很害怕。但是臣下害怕的不是这个魏国人,是害怕这样会疏远我们君臣情义,而使天下人相信是真的。这样的人为人也太恶了。如果一个外国人都容易做到这样,难道国内别有用心的人就不会这样做吗?恐怕臣下得罪大王的日子没有几天了。

宣王说哈哈一笑说,都说你昭奚恤贤能智慧,咋这么小心眼呢?我知道了这些事情又能告诉你,这说明了什么?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看到这里之后,大家应该相信我所说的"阴谋论"了吧?

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江乙"狐假虎威"的故事的确讲得精彩,却没有我讲的有趣,你认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