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可以单曲循环吗(直播间响起了BGM要付费吗)

直播间可以单曲循环吗(直播间响起了BGM要付费吗)(1)

捧着手机的你,在刷视频、看直播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BGM(背景音乐)?或悠扬动听,或魔性洗脑,或声声入耳,或分分出戏……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旋律的使用有没有版权、该不该付费?不久前,快手召开了一场音乐版权生态大会,在原有短视频版权结算的基础上,明确了直播间场景的音乐版权结算标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听到这些歌词,相信不少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来。事实上,这些爆款歌曲不仅在大街小巷传唱,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数千万乃至以亿计的播放量。据统计,去年歌曲《少年》在快手一个平台上,就被用在2900万个视频里,播放量更是突破了131亿。可以说,当视频的像素方格,遇到音乐的“dao ruai mi fa”,一场观众走心、市场走量的视听盛宴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也有人对此心生疑窦。和传统音乐版权市场“单首付费”不同,短视频平台对音乐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比如时长有限,往往只会截取副歌、选用片段;再如应用多元,经常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等等。这就衍生出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音乐片段需不需要尊重版权?音乐加工需不需要尊重原创?显然,短视频平台为音乐版权结算的做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不能小看这种积极的探索。不少人对当前的音乐版权市场表示“看不懂”:明明消费和使用音乐的用户水涨船高,为何音乐人却挣不到钱?有音乐人回忆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熬着夜做完混音,结果收到了50块的辛苦费;点击量破了千万的作品,终于拿到了几百块的收入……付出与收获很难匹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养活自己都不易,更何况养成音乐?一个行业生态的茁壮成长,需要掌声和欢呼,也需要阳光和雨露。让创作可持续,是让动听可循环的前提和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短视频的异军突起,拓宽了音乐的议价空间;版权结算的试水,更是延展了音乐的发展可能。一方面,短视频可以是音乐的舞台。从独立音乐人的牛刀小试,到唱片公司的精心运营,音乐的表达和呈现有了更下沉的宣发、更丰富的形式、更多样的玩法。另一方面,短视频可以是版权的护城河。音乐版权向来确权难、维权难,一套市场化的版权结算方式,让每个音乐品类都存在内容创作的机会,让音乐人都能公平、体面地获取属于自己的劳动收入。

也要看到,短视频平台的音乐版权结算,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也是流量时代呵护原创、深耕内容的一种态度。应该说,目前,一个能够覆盖整个行业的音乐版权计算标准,仍处于摸索期。但多用多得、少用少得的市场规则,无疑有利于激发上游音乐人和词曲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如果能够通过类似尝试有所裨益、有所突破,那么无论对音乐版权方,还是对短视频平台,乃至对全体用户而言,都是一大利好。

流量时代,一定也是版权时代。从今年6月1日起,新著作权法就要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将录音制品用于有线或者无线公开传播,或者通过传送声音的技术设备向公众公开播送的,应当向录音制作者支付报酬。”这就让版权保护的各种尝试,有了更有力的遵循、更科学的参照。对任何努力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正是:

好看的是视频,好听的是音乐。

好谈的是情怀,好赞的是收入。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