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被风吹翻的文案(叮咚快评看完中年疼痛文学)

文|杨悦

林生斌,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最初凭借不幸遭遇成为“最深情网红”。自6月30日公布再婚生子以来,相关话题不断发酵。沉默了8天的林生斌,连发5条微博回应争议,这些回应再次“翻车”,被视为“中年疼痛文学”,林生斌也被称为“中年疼痛文学大师”。

书被风吹翻的文案(叮咚快评看完中年疼痛文学)(1)

究竟何为“中年疼痛文学”?

似乎很难下一个标准定义。若以我们较为熟悉的“青春疼痛文学”为起点,“中年疼痛文学”“老年疼痛文学”更像是其进阶版,文学作品反映的分别是主人公青春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疼痛”,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受众主要是对应人生阶段群体。

这些细分类型都归属于“疼痛文学”,共同的核心是成长中的“疼痛”。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疼痛”带来的,不是人们的同情与宽慰,而是提醒甚至反讽——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强行制造不真实的疼痛,让人觉得虚假、矫情。

以林生斌为例,他痛失妻儿时,以“老婆孩子在天堂”微博名、“潼臻一生”公司名等纪念发文,给自己立下了“情圣”“暖父”人设。而当人设崩塌、需要对诸多问题作出回应时,他却避重就轻、故弄玄虚,这时候,他的“疼痛”似乎就不那么真诚,也无怪乎会引起人们的嘲讽了。

前段时间流行“咯噔文学”,是指让人产生强烈心理不适,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而出圈的矫情文学。人们对“青春疼痛文学”的态度是“咯噔一下”后一笑了之,对“中年疼痛文学”的态度多是讽刺、厌恶。

究其原因,不同人生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认知期待,青春时期“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伤大雅,长大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更符合期待。年轻时我们可能都习惯写写校园里的故事,长大了看《活着》《平凡的世界》才能体悟人生。一些“青春疼痛文学”为虐而虐,狗血情节悲伤浓度过高,不符合现实情况,年纪大了还动不动4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未免就让人感到有点假了。

“中年疼痛文学”的假,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无意,而是世俗欲望刺激下的故意,一边立虚假人设打“深情牌”,一边疯狂捞金。油腻的表演很难让人同情,也连累“中年疼痛文学”“老年疼痛文学”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贬损用语。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