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1)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2)

| 作者:尚文

很久之前翻看微博养育大V陈忻博士出的一本书,发现她在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小baby只要哭了,就要立刻抱起来安抚。陈博士说,之所以有此呼吁,是因为最近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孩子要学会独立,他们哭的时候不要去管,慢慢地,哭声没有了,他也学会了自我照顾。

很多有经验的家长可以通过婴儿啼哭的声音判断出婴儿到底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婴儿哭是可以锻炼肺部的,所以有的时候婴儿啼哭了,可以让他哭一会,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有很多的好处。所以如果婴儿哭不必着急去哄,经常一啼哭就着急去哄,会惯坏小婴儿,导致婴儿依赖性人格的形成。

如果婴儿哭起来,没有得到及时的照顾,那么小婴儿的人格常常就会变得比较独立,如果小婴儿总是一哭就得到照顾,那么就会变得依赖。所谓无论是从小婴儿的身体还是性格的塑造方面,都不必小婴儿一哭就立马去哄才好。

——国内流行的某育儿网站知识库内容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3)

陈博士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我很欣赏她这种态度。

但是这种说法并非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实际上,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定义公诸于世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有了。

我最近追踪了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前主席 J.E.Blackman教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黑教授”)的一篇发表于2017年的论文,题目就叫 “Pick up the baby (or dire consequences will ensue)! (把婴儿抱起来!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这题目本身就是口号——振聋发聩,斩钉截铁。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4)

黑教授是从他几年前的一个个案讲起的。个案的主人公叫伊薇特(Yvette),是一名职业运动员,来找黑教授寻求帮助的时候已年近四十。她自述有抑郁症状、回避与丈夫的性生活、有啮齿动物恐怖症,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消极被动(不过这些不是重点——对这篇文章来说)。伊薇特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岁的女孩儿,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儿,她为了照顾小儿子暂时离开了岗位,并且计划孩子到了两到三岁时再重返工作。

有一天,伊薇特告诉黑教授,她最近读了一本养育的书,里面建议让她九个月的孩子“自己哭去吧”,而且不要去安抚,以“避免对这种哭闹行为的强化”。

伊薇特非常羞怯地承认,她真的很难按照书上写的那样做。她内心经历了很大的冲突,同时十分伤心地向黑教授咨询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补充说:“你不用帮我打圆场,直截了当告诉我哪儿错了就行!”

这事儿让黑教授犯了难。按照精神分析治疗工作的技术要求,治疗师不允许向病人提供任何关于养育的建议。

最后,睿智的黑老师还是决定由自己来打破窘境:直接告诉伊薇特应该怎么办,那就是孩子哭的时候就必须抱起来哄。黑老师还用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理论向伊薇特解释了为啥要这么做,并且跟她讨论了这种给孩子带来的触摸和口欲的满足(特别是人生头一年)能给孩子带来怎样良好的情感调节能力。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5)

估计黑老师在说这个建议的时候心里还不是很踏实。因为他后来在学术会议酒会social的时候,跟两个专门研究幼年期儿童的教授说了这个事儿,还没等他讲出那个时候面对伊薇特的请求和治疗工作要求的矛盾、自己有多难受时,那俩人就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起说:“当然是要把孩子抱起来!”

其实很多成年人包括部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内,对一岁以内孩子的认识是有误区的。他们老把这个时期的孩子跟年长的孩子放在一起来看。当然,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语言发展起来之后,父母就得教着他们不能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了。不过对于一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在大哭时安抚他们,是符合孩子心理功能发展要求的。

无论什么时候,小baby哭起来了,父母都无条件地马上过来抱一抱、摸一摸、摇一摇(轻轻地),然后喂喂奶,看着他们的眼睛说说话,这时候小baby就觉得,我面前这个东西(姑且叫妈妈吧)真好啊,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孩子由此建立起的对照顾者的感觉叫做“基本信任”。

但有时候妈妈手上总有点活儿,没办法第一时间跑过来安抚,这个时候小baby可能就觉得我面前这个东西简直坏透了,她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由此对照顾者产生了一种“基本不信任”。但是这种基本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baby逐步体验到,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自己似乎没有办法一直期待妈妈总是在,也不能总是期待她一个箭步就冲到面前将他抱起。基于这个部分,小baby慢慢发展出了现实检验的能力。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6)

对于小 baby哭了之后要不要抱起来这个事情,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实际上变成了焦虑营销者。他们认为,这些婴儿用哭声引发了照顾者的反感,并以负强化的方式让父母懒得搭理他们,借以发展出自我照顾的能力。

有些父母甚至会有一些极端的虐待行为,比如把孩子抱起来可劲儿摇可劲儿抖,把孩子弄成脑损伤甚至弄死的都有。但行为主义者们却不对这些父母进行诊断。

面对这些不靠谱儿的行为主义者,那些对婴儿行为有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的精神分析学家们,用一个个研究和结论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

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小baby们被安抚,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分离(在文章结尾处的拓展阅读有详细的阐述)。孩子的分离要求他们发展出关于自体的意象,需要区分出自体与客体的意象,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走向外部世界。马勒在她的著作“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中有这样一句话,“We refer to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as the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但这个能力的基础在于,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基地,必须能够得到及时安抚。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7)

及时地将孩子抱起来并进行安抚,对于孩子客体恒常性的形成也至关重要。皮亚杰指出,小baby们关于其他人和事物的完整概念会受到出生头一年发展的影响,而这个完整的概念正与客体恒常性有关。当一个物体被移走的时候,一岁大的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但当这个东西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能够再次识别出来。而那些不怎么被抱起来安抚的孩子,他们的客体恒常性发展会受到很大损害,以至于他们长大后往往会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认为所爱的人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甚至死去。

孩子三岁时出现的躲猫猫游戏也告诉我们,出生头一年的及时抱起和安抚对于他们自体和客体恒常性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另外,约翰·鲍比在提出依恋理论之后,她的同事玛丽·安因斯沃斯的工作表明,在婴儿出生头一年及时的抱起安抚,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亦影响深远。

若父母们不去将小baby们抱起安抚,他们终将停止哭闹,但这种方式造成的终止并不能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这些孩子可能不会再去哭闹,但他们也将变得没有人情味儿,甚至会丧失对生活的掌控和热忱。抑或,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只能在吸毒、酗酒和纵欲的感官刺激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当我的孩子在哭闹时,我究竟要不要抱起来哄哄他。你一定要斩钉截铁地告诉他,必须的 !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8)


拓展阅读:关于安抚婴儿的临床心理理论

首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先生及他的后继者们。

弗洛伊德将婴儿生命的第一年命名为“口欲期”。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小baby天生拥有吮吸反射和觅食反射。母亲把小baby抱起来喂奶,当他的面颊碰触到乳头或者其他部位的时候,会反射性地做出寻觅乳头的动作。当他找到乳头并将其含到嘴里的时候,又会反射性地做出吮吸的动作去获得母乳。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小baby们快乐的源泉就是用口唇吮吸乳头。虽然这是有一定神经生理基础的无条件反射,却能给第一年的新生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抚。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9)

虽然从事实上来看,新生儿口唇的活动及满足的确是第一年中的主要议题,但是弗洛伊德尤其是其后继者又告诉我们,这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实,母亲将小 baby抱起来时发生的皮肤接触,看向小 baby时发生的眼神接触,都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安抚方式。

斯皮茨在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小 baby们是需要被抱起来安抚的,否则他们就不再吮吸乳头了,甚至会因为情感依附性抑郁(anaclitic depression)而丧命。

斯皮茨将新生儿的第一年定义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一般感觉阶段(coenesthetic phase,“coenesthetic”来自希腊语),是指婴儿出生后4-6个月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小baby们必须被抱起来吮吸母亲的乳头,而且需要母亲与他们进行温柔的眼神交流,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够发展出一些依恋性的关系。那些在喂养过程中被剥夺了拥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似乎永远也没有办法放弃属于他的“乳头”或者“奶瓶”,而他们的“奶瓶”里则会装满酒精,很容易就成为物质滥用者。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10)

第二个阶段叫做分离阶段(diacritic phase,“diacritic”来自希腊语),是指婴儿从一般感觉阶段结束到第二年的这个时期。在这个阶段,安抚小baby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再抱着他们、让他们吮吸乳头了,妈妈们只需要温柔地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然后再轻声地跟他们说说话,就足够了。

从来自哈特曼、克里斯、克莱因、比昂、温尼克特、雅格布森、玛格丽特·马勒和科恩伯格等人的客体关系学派来看,小baby们将他们的三种记忆整合在了一起——口欲得到满足时的愉悦、照料者的部分意象以及被安抚的感觉,这三种记忆逐渐被整合为一种心智图景,我们把这种图景叫做“内摄”。

内摄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母亲抱孩子抱得越多、安抚得越多,孩子内摄的材料就越丰富,心理涵容能力就越强,他们对别人就能够展现出更多的共情与善意。

不仅如此,小baby们被安抚,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11)

玛格丽特·马勒的团队看到,小baby们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并没有一个完全分离的自体意象。这个自体意象是指,他们自己的意象和妈妈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混合在一起的,或者说,他们朝向自己的画面与朝向母亲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融合在一起的。马勒因此把这个阶段称为“共生期”。

当小baby们在和母亲的不断分离和聚合过程中——也即母亲在他们需要被安抚的时候将他们抱起、给予乳头吮吸,安抚完毕之后将他们放下并离开——享受到了非常大的快乐,也正是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慢慢构建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以及属于其他照顾者的分离的意象。这种高强度的互动过程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四到五个月期间。

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后六个月,马勒把这个阶段命名为“孵化期”——就像小鸟从蛋壳里孵化出来一样,小baby 们也在慢慢地孵化自己的自体意象和自主性。他们开始建立一个分化的内部意象:那些是妈妈,这些是我自己。大概从六个月开始,小baby们开始发展出一种独立的、关于自我的自体感,这种自体感能够支持他们走向外面的社会,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对自我与客体逐渐清晰的区分,会产生一种区分性危机和分离焦虑,他们必须要得到及时安抚。

区分性危机是麦克德维特对斯皮茨“陌生人焦虑”这个概念的一个扩展。“陌生人焦虑”发生在八到九个月,而区分性危机是在小baby们九到十二个月的生命期内。在这种危机下,他们更容易被扰动,更容易半夜惊醒,也更需要父母的及时安抚。在父母的安抚下,他们才能体验到安全的依恋和共生的快乐,并坚信哭的时候父母会及时赶到。在孩子九个月的时候,父母们也许已经度过了一段安静的时光,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在晚上又要开始被孩子闹醒,去抱抱他们,喂喂他们,和他们说说话,并做一些眼神交流。

少儿脑科技小课堂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一周岁的婴儿哭了怎么哄(宝宝哭了要不要哄)(12)

作者介绍

尚文:医学心理学硕士

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心理咨询方向。

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的课题是孕期环境因素对胎儿神经发育及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