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1)

镜子物语:让别人明白你说的话,这是一种能力。

职场沟通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上级觉得已经把问题交待得非常清楚了,但下属执行起来,还是会发生很大的偏差。

生活当中也一样,两个人交流一个问题,一方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而对方根本领会不到他真正的意思。

这种时候,表述问题的一方往往会责怪对方理解力太差,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我真的把问题讲清楚了吗?

《复盘思维》中指出:表述一个问题,这看上去只是一个“把话说明白”的工作,实际上绝非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将信息在大脑中呈现和表达的复杂过程。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有赖于强大、缜密的大脑思维逻辑。

同理,如果我们能够刻意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必会使思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问题,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2)

01 一个定义,帮你精准界定问题

要想清晰表达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究竟什么叫作“问题”?

你可能会说,问题就是问题呗,这有什么可说的?

其实不然。像客户不配合、产品不给力、公司规章制度不合理之类的困难,可能是问题,也可能是原因,还有可能仅仅是抱怨而已。只有依靠定义,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复盘思维》给出的定义是:问题就是实际达成目标和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了这个定义,事情就清楚了。比如,客户不配合是现在的实际情况,那我们在制订计划时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当初对客户的配合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预期,那么现在客户不配合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所有所谓的“问题”,都可以拿到这个定义上来衡量。孩子不睡觉,爱人不体贴,工作效率低,今天心情不好……你都可以去评估一下,这是否是一个问题?

比如,只有当你给自己定下了“今天心情要很好”的目标,那么“今天心情不好”才是一个问题。否则它只能算是一种状态而已。

大量的职场人都会犯同一个错误,那就是:还没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就开始行动了。有了这个问题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做到先搞清方向再出发,否则再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

比如,老板跟你说,“我觉得最近咱们的销售情况不理想啊,你去分析一下原因吧。”你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好的,我马上去分析。”

但你有没有想过,按照问题的定义,如果销售不理想是个问题,那理想的状态是什么?这个目标是否明确?如果目标并不明确,那很有可能你分析了一大堆,最后都不是老板想要的。

所以,你的当务之急,并不是马上埋头分析,而是先跟老板确认一下,他说的“不理想”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算是“理想”呢?这样你后续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3)

02 五大原则,帮你准确表达问题

如前所述,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明确问题的基本定义,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对此,《复盘思维》中总结了五大原则。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把问题讲清楚,只要对照一下这五大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大原则是“时间原则”。就是要清晰地传达出:这个问题具体是指向什么时间段的,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

比如,我们说客户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这看上去是个问题。但你可以再想想:客户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直不配合,还是曾经有过配合,现在不配合了?或者是我们希望客户将来能够配合工作?这就是隐藏在问题表达背后的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如果指向的是过去,我们自然会思考:发生了什么,导致客户开始不配合工作了?如果时间指向的是未来,那么思考方向就变成: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让客户配合我们?时间指向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大原则是“事件原则”。就是当我们去表述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表述的是事件,而不是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比如,我们说“因其他部门不配合导致项目延期”,这样表述问题就是错误的。因为其他部门不配合是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问题本身,我们往往会把这两方面混淆。

一旦将问题与原因放在一起说,大脑在加工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我们究竟是要解决“其他部门配合”的问题,还是解决“项目延期”的问题?这也会使我们的思维被局限住——其他部门不配合只是项目延期的原因之一,但因为表述错误,我们很容易把它当作是主要原因、唯一原因。

第三大原则是“清晰原则”。就是尽量不要使用含糊的、不确切的词语。比如,“产品销售情况不理想。”这个“不理想”就不符合清晰原则。

清晰原则要求我们,在描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将问题量化、具体化。即便是一些很抽象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分值进行具体化展示。比如我们可以对努力程度量化打分,用0分表示最不努力,用10分表示最努力,你觉得应该达到几分才可以呢?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4)

第四大原则是“对比”。就是我们在表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明确地说出现状和计划之间的差距。

我们和别人沟通时,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别人都知道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实际上越是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往往越容易出错。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问题的定义——实际达成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用量化的形式表现这个差距,这样对方才能明白问题的严重程度。

第五大原则是“避免歧义”。

出于职业习惯,我们在表述一些问题的时候,要么喜欢把问题说得比较含糊,以给自己留下一些余地,要么喜欢把问题说得过于严厉,以便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比如,销售部门对研发部门说:“我们必须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新产品升级,否则就没办法向客户交代了。”而研发部门说的是:“我们可能在6月30日之前无法完成这个产品的升级。”

一个“必须”,一个“可能”,表述风格不同,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事情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到底是严格的还是宽松的?准确表述出来,对方才能把握好工作配合的力度。

类似的,还有“或者”与“和”、“总是”与“有时候”、“我”“你”“我们”与“你们”等等词语,都容易引起歧义,需要斟酌使用。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5)

03 一个模板,帮你高效分解问题

职场中,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种需要表述问题的场合,就是接到一项任务,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向上级询问。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有些紧张,因为领导总是很忙的。但问题问得不到位,又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比如你正在工位上办公,忽然项目总监电话通知你,让你第二天赶到外地去参与一个项目会议。你忙不迭地答应下来。但挂了电话,开始准备去外地的事宜时,你却发现有点无从下手了。该订飞机票还是高铁票?会议的具体地址在哪?忘了问了!

没办法,你小心翼翼地拨通了总监的电话,问到了会议地址。但当你整理出差的东西时,忽然又一拍脑袋,唉呀,忘了问会议一共开几天了!没办法你又给总监打电话,这次对方的语气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可是挂了电话后,你又发现,忘了问该带哪些资料了,这次你再没勇气问了,只能怪自己,咋没一次都问全呢?

这种情况,就是缺乏“问题分解”的思维。所谓问题分解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任务性问题时,不要立刻想着去解决、去执行,而是应该是迅速把问题分解一下,把问题的各个要素跟对方确认清楚。

这方面,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模板:5W2H,又叫“七何”分析法。比如到外地开会这件事,你可以用这个模板一次性确认所有关键要素:

为什么要我去(Why)?我过去主要做什么(What)?具体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结束(When)?项目的具体地址,去了住哪儿(Where)?有哪些人一起去吗(Who)?怎么过去?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How)?有多少预算可以用(How Much)?

这样询问问题,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给上级留下一个“思维缜密”的好印象。

一个成熟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能否把问题讲明白)(6)

明确一个定义、遵循五大原则、学会问题分解,这三招,如果你能反复练习,就能做到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与此同时,你思维的缜密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幅提升。

好文荐读:

6招练出大格局,如何对待他人“不同意见”,决定你在职场走多远

一文看懂职场人必备的“金字塔原理”,让你的沟通汇报清晰有力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传媒人,1年100本书的终身学习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专注提供职场成长深度实用干货文章。

镜子宣言:扩展认知边界,给你智慧和力量。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期待遇见爱学习、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本文内容为“七棱镜201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一经发现将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