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面文千岁(开脸文千河)

花面文千岁(开脸文千河)(1)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西府农村有一种古时流传下来的风俗讲究——开脸。即村子里有谁家的姐姐娃(西府人对大小女孩子的口头称呼)要出嫁前,要先美容、化妆一番。

开脸,有的地方称之为“开面、绞面、绞脸”,就是为即将出嫁的姑娘去除面、颈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这是女孩子要出嫁的标志之一。我猜测,这个风俗恐怕最早兴起于宫廷和家境富裕殷实的大户人家。

开脸的时间一般选在迎娶的前两三天进行,这是一种既庄重又简约的古朴风俗。程序是在一天午后,太阳落山之前,新女婿把经过专业漆匠精画细描、用土漆油好装嫁妆的大木箱子,从自家送到女方家(不论远近,必须是背过来)。第二天,女方家就开始张罗着为姐姐娃开脸的事儿。具体负责开脸的人,一般是姐姐娃的婶娘、姑姑、舅娘或嫂嫂,必须是有儿有女、身体健康的妇人。这虽说是家族、亲朋好友间的家务事,但这是喜事,开脸结束后,要给操持人一定的谢赏,大都是留下来吃一顿臊子面,送一条毛巾,一块香皂,一双袜子,或一斤挂面……

开脸的方法是先洗头。过去农村姐姐娃时兴留长头发,梳大辫子。有的辫子梳一根,有的辫子梳两根,就像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里的李铁梅和小常宝,长长的大辫子,搭在肩膀前或身后;其次是待姐姐娃头发擦拭干,脸庞洗净后,开脸人用棉花粘粉轻轻地对其面部、额头、脖颈处一一涂抹。紧接着,开脸人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形状,双手上下捻动,红色双线便会有分有合,被捻动的线,一旦挨到姐姐娃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如此周而复始,从上到下,自左到右,大约一个多小时,开脸即可完毕。

开脸的目的和寓意,就是图大喜、大吉、大福,表明和企盼姐姐娃的形象霎时因开脸而“旧貌”换“新颜”,脸面皮肤能“焕然一新”,简言之,就是不留“黄毛丫头的痕迹”,且标志着做姑娘的时代由此结束。

乡村人开脸的风俗习惯,虽说是简简单单,但也有一定的讲究和忌讳,这主要是指开脸的地点和坐向。地点要选择在背人眼的地方,清静无闲杂人等;坐的方向一定要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忌坐东西向。

开脸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关于开脸,有两则传说。其一是:隋炀帝经常微服出巡,暗中命令侍卫拦截迎亲轿子,强拐新娘,吓得百姓迎亲时不敢敲锣打鼓。一个聪明人要娶妻,女方坚持风光出嫁,聪明人便交代媒婆将新娘脸上汗毛尽除,略施脂粉,让新娘坐在朱红描金的艺阁上。迎亲队伍沿途敲锣打鼓,这时被侍卫拦截,送亲人推说是迎神会。侍卫看到新娘脸上放光,汗毛都看不见,以为是天仙,便不敢冒犯,顺利放行,这应该是开脸的原始“版本”吧。而另一个则是:说一名老人正在给要出嫁的女孩开脸,被一年轻男子看见,姑娘的美丽使其久站而不愿离去,从此开脸便作为一种风俗而流行开来。

现在乡村即将结婚的姐姐娃,已无须遵从“开脸”这种风俗了,她们已和城里的女孩子一样,到美容院化妆一番就大功告成。其实昔日的“开脸”,与今日之美容院化新娘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寄托着新娘对美的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