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杀鞑子的故事(吃月饼杀鞑子)

今天是中秋节,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在吃月饼。然而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中国北方,流传着“吃月饼,杀鞑子”的说法。为什么一种美食跟如此血腥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真相到底是什么?

鞑子是什么?这是古时候对蒙古人的称呼。“吃月饼,杀鞑子”的说法跟农民起义有关。元朝末年,蒙古人统治更加残暴,而且因为实行因为不同民族区别对待,蒙古统治者很多,每个村的老百姓就供养一个蒙古人。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但过于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

五月初五杀鞑子的故事(吃月饼杀鞑子)(1)

为了能够串联各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听从军师刘伯温的意见,在烤面饼里夹带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将准备起义的消息传递到四面八方。秘密约定,农历八月十五月圆时分,各地同时动手,杀掉那些欺凌百姓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北国鞑子。因为蒙古人喜欢吃肉,不爱吃烤面饼,所以这一办法成功骗过了蒙古人。

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有人说是假的,但笔者认为不能过于武断。因为,在很多村庄至今还有“鞑子湾”。传说就是全村人把杀死的鞑子,都埋村里的大池塘里,也有些村民还把鞑子捆绑来,在这大湾里杀死埋掉。所谓历史,不只写在书本上,也写在民间记忆中。有时候,民间记忆反而更加靠谱。

也有人说,“吃月饼,杀鞑子”的说法,来自于张士诚。他是当时私盐贩子。当时,起义军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有两股势力尤为强大,一路张士诚,另一路是朱元璋。

五月初五杀鞑子的故事(吃月饼杀鞑子)(2)

蒙古人统治残暴,起义军难以正常传递消息。在苏州长泾,有人想出一个办法,通过在月饼上贴小油纸来传递信息。义军利用中秋节的机会,让各月饼作坊生产大量月饼,并将信息写在小方油纸上,贴于饼面,作为发动起义的联络信号。当时,考虑到“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写法太过露骨,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写的是“迎张”,暗指迎接张士诚在八月十五杀鞑子”。这就是苏式月饼的包装方式。

从古至今,东亚人一直对悬在自己头上的银月充满敬畏。古代的鸿儒郑玄、孔颖达都认为,皇帝应该当在秋分月圆时祭月。不过,一直到唐朝,“中秋节”这一概念都尚未形成。但是众多以八月十五月圆夜为背景的瑰丽传说,早已出炉。比如,唐玄宗遨游月宫的故事。

五月初五杀鞑子的故事(吃月饼杀鞑子)(3)

到了宋朝,“中秋”正式成为节日。苏东坡也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而到元朝,入主中国的蒙古人也过中秋节。公元1309年,元武宗就曾在中秋之夜,带着嫔妃一起泛舟池上,玩赏圆月。

“吃月饼,杀鞑子”的故事背景是古代,现在全国各地民族团结,其乐融融。再也不用考虑动刀动枪,以命相搏,八月中秋一起欢度佳节,这是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福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