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之前有瘟疫吗(几十年前的瘟神)

新冠疫情至今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非典之前有瘟疫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非典之前有瘟疫吗(几十年前的瘟神)

非典之前有瘟疫吗

新冠疫情至今

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

但那些刷屏的瞬间并未忘却,

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除了向曾经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师致敬,

让我们回顾灭钉螺和抗非典的历史,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一场新冠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计划。对于冠状病毒,经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并不陌生。时隔17年,戴口罩、隔离、穿防护服……那些似曾相识的场面再一次出现。

很多人会问:怎么赶走“非典”又来“新冠”?其实,何止!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灭钉螺或许还记忆犹新,土埋、施药、喷火、烧开水、填电石渣、人工捕捉等,但凡想得到的,无一不派上用场。再看看今天的新冠疫情,你会发现,抗疫一直在路上,只不过手段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期“档案里的四史”,我们一起走进闵行区档案馆,通过图文资料回顾闵行的抗疫历程。

灭钉螺:大规模运动送“瘟神”

上海市郊曾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之一,血吸虫的主要宿主——钉螺被视为老百姓的“瘟神”。抗日战争以前,民间就流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肚子大”。刚解放时,上海县宝南乡北马村前河沟瓦砾钉螺密布,全村仅存的28个男性青壮年中有22人患晚期血吸虫病。在诸翟乡西厍村,1943年有20户60多人,50人患血吸虫病,到1949年只剩12户,其中8户是寡妇,人称寡妇村。

钉螺标本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发出通知,号召各省市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上海县积极准备,调查流行范围和程度,1952年起,先后在颛桥、七宝、诸翟乡等村进行粪便检查(粪检),发现这些地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达74.2%,最低也有23.4%。

1954年9月,时上海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在颛桥乡王家塘、大树乡陆家塘(今吴泾塘湾地区)等地建立灭钉螺实验区。到1959年,共发动160多万人次连续灭螺18次,比较复杂的竹园基、瓦砾堆、水桥头等有螺环境,反复灭螺,以铲草土埋为主,结合喷药、开水烫、火烧、烧电石渣以及人工捕捉等措施,有螺面积不断缩小。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县又组织了无数次大规模灭钉螺运动。

上海县华漕公社党委发动群众查螺灭螺,根治血吸虫病(摄于1970年6月18日)

与此同时,上海县还设置各类防治机构开展查病、治病工作。1952年2月,上海县在颛桥乡集中治疗26人,后在各乡10个村利用农家客堂、庙宇、祠堂和学校,设置简易病房,稻草铺地作病床,病人自带被褥,家属送饭,医务人员跪地为病人注射药物,治疗713人。1955年,上海县动员联合诊所医务人员参加治疗。1956年,西郊区血吸虫病防治站在七宝镇设立治疗点,大批上海市区医务人员下乡,组织巡回治疗小队,到各乡治疗。

上海县卫生防疫站办公大楼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灭钉螺和治病有所放松。1964年,重新大力治病,并在七宝镇战备医院开设治疗点,全县治疗1万余人。1969年,治疗点改设“六二六”医院,设病床200张。1970年,迁至上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负责治疗。

1985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1986年12月,卫生部宣布上海基本消灭血吸虫,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该目标的省、市。1987年11月,市郊10县通过防治血丝虫病考核验收,全部达到消灭标准。

抗非典:地毯式排摸严防死守

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各地。是年3月19日,闵行全面启动防非典工作,并较早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防治预案,构建了由28家医院组成的全区监测网络,实行监测点医院零报告、全报告和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并在五院、闵中心和吴泾医院等3家市级检测医院开辟隔离病区,对可疑对象实行留院观察。

新冠疫情期间,3人小组走街串巷,成了社区防控的“主力军”。“非典”时期,闵行也建立了严密的区、镇(街道、工业区)、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四级防控网络。经过医疗机构组织培训,共有1973名监督员持证上岗。每10户村(居)民至少设一名信息员,信息员队伍超过3万人。此外,还组建了4837人的社区公益性保洁队、32468名社区志愿者。各村(居)委会对社区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摸,并实行24小时值班和每日信息零报告制度。

4月29日凌晨2点,闵行发现全区首例“非典”疑似病例(上海市第五例输入性病例,其妻被确诊为上海市第六例输入性病例)。通过抽丝剥茧似的连续询问,在较短时间内查清了病人来沪后的全部过程,对53名密切接触者和145名间接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而在确诊K48次列车2号车厢一名非典病历的事件中,闵行迅速查清8名直接接触者和75名间接接触者,并实施医学观察。

在外来人口的管控上,闵行各街镇工业区分别与建设工地项目负责人签订《防非责任书》,要求各建设工地对工地人员进行建章立制,对民工转换工地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确保外地民工不离沪返乡。教育部门则对全区40多所外来人员子弟学校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防范死角。

防字当头,各街镇还探索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比如梅陇镇率先与各房屋中介公司签订责任书,约定非典期间不为疫区来沪人员提供租房中介服务;浦江镇严把人员出入关,妥善安排停产、关闭企业的外地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莘庄镇招募英语老师,为居委会提供志愿者服务,解决落户社区的外籍人员语言沟通问题;华漕镇在新建的美邻苑小区空置房门贴上防非告知条,以便有关人员了解房内有无人员居住,等等。

规范是前提,防非也不乏人性化操作。医院隔离区的病人,有时候会发脾气、闹情绪,医护人员就主动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联系家人。上海市第五、六例非典临床确诊病例的子女,在隔离观察期间受到贴心照料,其后又在区防非指挥部精心安排下,安全顺利返京参加高考。第六例临床确诊病例出院后,在闵行休养2周,期间区防非指挥部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起居条件,还开通专线电话,方便其与子女联系。

至2003年6月20日,闵行累计临床确诊病例2例,留观病例86例,处理疫点132个,对到沪返沪人员实施健康检测、医学观察共计41688人次。之后,“防非”工作重点转向常态长效管理。

6月10日,在2020年国际档案日活动现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向闵行区档案馆捐赠了援鄂医疗队的抗疫物品。这其中包括绘着樱花的防护服、肺腑诗集、抗疫日记和援鄂医疗队队旗,上面写满了医护人员的签名。此外,市民朱兰钧向闵行区档案局捐赠了自己的抗疫剪纸作品系列。

从灭钉螺到抗非典到抗新冠,

人们无法预见传染病的发生,

但却可以用有力的防控措施,

为老百姓撑起健康的保护伞!

不忘来时路,砥砺新征程,

与传染病斗争,永远在路上!

资料:区档案局(馆)、区疾控中心、区爱卫办

记者:陈美玲

编辑:陈美玲

栏目统筹:姚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