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

香港讯 由纸质到胶面、从电脑到智能,香港身份证从一九四九年面世后的改变见证着社会民生变迁和科技发展。历史档案馆今年年度展览“言归证传”以香港身份证为主题,向大家介绍香港身份证七十载的演变。

“言归证传”展览由今日(八月二十三日)起逢星期一至五,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四十五分(公众假期除外)在观塘翠屏道十三号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二楼展览厅展出,免费入场。

展览展出超过七十件馆藏,除了入境事务处借出的历代身份证和制作身份证的用具之外,还包括与香港人事登记有关的照片,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市民拍摄身份证相片和流动登记队出勤时的珍贵历史照片,以及政府宣传登记身份证的海报等展品。

此外,展览会重点介绍身份证设计变化因由。为何六十年代的儿童身份证没有持证人的相片及名字?为何到七十年代又会将两者加入证件?有关人事登记的法例又经历过什么改变?“言归证传”会为大家一一解答。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1)

图一:一九四九年起签发的纸质身份证,除了持证人的姓名、性别、相片、身份证号码之外,还载有其住址和职业等资料。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2)

图二:一九六○年起签发的儿童身份证并没有持证人的相片和名字,展览会为大家解答个中因由。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3)

图三:一九七三年起签发的新胶面身份证。由于当时出现青少年非法互换身份证以规避法定工作年龄而就业,新胶面儿童身份证上的相片及全名有助核实持证人身份。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4)

图四:上世纪六十年代市民拍摄身份证相片的情形。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5)

图五:上世纪六十年代流动登记队到元朗厦村为村民登记身份证。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6)

图六:一九七○年政府宣传登记身份证的海报。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7)

图七:上世纪约七十年代用以制作身份证相片的底片放大机。

香港回归历史影像(香港历史档案馆展览)(8)

图八:登记身份证时套取指纹的工具。

因应疫情,展览厅会加强清洁,参观者亦必须遵循香港历史档案大楼的防疫措施,包括在大楼期间必须一直佩戴口罩,以及进入大楼时接受体温检测和使用酒精搓手液,和使用手机扫描“安心出行”二维码或另作登记。

(《中国基建报》记者 林雨润 香港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