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汾河天蓝水碧(又见锦绣汾河)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我省6市45县,绵延716公里汇入黄河,哺育着山西1/4的人口,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锦绣汾河天蓝水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锦绣汾河天蓝水碧(又见锦绣汾河)

锦绣汾河天蓝水碧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我省6市45县,绵延716公里汇入黄河,哺育着山西1/4的人口,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孕育三晋文明。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泛起的每一个涟漪都承载着悠久历史。

汾河,正在涅槃重生。她见证了山西的发展轨迹,荡起的每一朵浪花都焕发着时代风采。

“汾河治,三晋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开启了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管涔山下、头马营段、汾河新二坝、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初冬时节,记者一路踏访,追寻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脉络。

理念升级 综合统筹

——翻开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的新篇章

历史上,汾河流域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沼泽遍地的水乡泽国。曾有“台骀治汾”“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智伯水淹晋阳城”的历史记载。

到近代,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汾河流域地表水量减少、水域面积萎缩,植被减少退化、河流污染严重,渐失昔日的清流与秀美。

问题就是实际、就是方向。为让“母亲河”恢复健康,我省治汾动作频频。

顶层设计密集出台——

2015年7月,我省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响亮提出:用10-15年时间,使汾河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

2016年4月,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标志着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上升至国家治水战略层面。

2017年1月11日,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到了法律保护的层面,对汾河的治理跃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2018年9月26日,我省印发《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翻开了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篇章。

治理举措实化细化——

让水量丰起来。我省坚持治标与治本兼顾、近期与远期结合,通过节水优先、实施“五水济汾”、退还被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用好本地水、洪水资源化、地下水关井压采等6项措施,让河流动起来。

让水质好起来。我省从治汾先治污、水动力重构、提高污水排放标准3方面发力,为改善汾河水质“保驾护航”。

水,是城市的命脉。而“水少、水脏”,一度是太原市水环境面临的窘境。因有了充足的水,太原有了绵延20公里长的汾河公园,有了西山万亩生态园,有了常年不断流的环城水系……上兰村村民王有寿说,通过对汾河的持续治理,河里水大了,水也清了,城里人都喜欢到我们这里来游玩。

让风光美起来。我省通过绿化,实现河道景观化,河流生态化,拟划出水岸、生态保障、产业开发限制线“四箭齐发”,实现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目的。

省水利厅厅长常书铭说,党的十九大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历史性、全局性、开创性的重大部署。 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夙愿。

人水和谐 润泽百姓

——呈现绿起来、靓起来、富起来的新气象

这几年,山西人欣喜地发现,从汾河源头到入黄口,养育三晋儿女的母亲河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一川秀色,河水初现浩汤景象。

汾河从宁武县管涔山出发,一路向南,奔腾不息。

大自然不仅赋予宁武灵山秀水,也赋予它丰富的煤炭资源。多年来,煤炭经济一直占据重头,结果是水缺山残。

痛定思痛。近年来,该县将“依托绿、保护绿、发展绿、共享绿”作为转型发展主攻方向,精准施策,让青山绿水从发展桎梏变成经济增长。目前,全县实施了绿道、水道建设和整沟治理等20多个项目,投资3.1亿元打造出扶贫旅游景点13个,带动了沿线5个乡镇84个村1238户3110人增收。

一路安澜,汾河结束上游之旅进入太原境内。

11月12日,记者来到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汾河新二坝建设现场,只见一片机声轰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工程车正往地底打着碎石,夯实地底基础。

“汾河新二坝工程将打通最后5.5千米的无水面河道,连接汾河三期至汾河二坝的水面,实现太原至介休百余公里汾河河道的水面连续,再现汾河大河风光。”省汾河流域管理局局长安巍说。

顺流而下,我们来到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它是“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上的龙头工程。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可在汾河文化生态景区仍是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静静流淌的汾河水面宽阔、水质清澈,岸边的芦苇随风飘荡,不时展翅飞过的白鹭和跃出水面的小鱼,给汾河增添了几分生机。

汾河临汾段位于汾河中下游,流经6个县(市、区),全长161.53公里,被称为百公里汾河带。一直以来,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该市把汾河生态修复作为“主攻点”,精准发力、驰而不息,汾河两岸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临汾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靳阳阳表示,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让生态向好、水草丰美,引来鸟儿云集,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在环境改善的同时,也泽润了沿县百姓的心。

去年,汾河清水复流北赵联接段工程通水,实现了黄河与汾河再牵手,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范、北赵两个大型灌区农业灌溉水源问题。看着从眼前渠道内奔流而来的“丰收水”,万荣县西范村农民范印记激动地说:“以后浇地再也不发愁了,我们沾了汾河治理的‘光’!”

省水利厅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处处长武锦华表示,汾河清水复流北赵联接段工程,通过引黄河水向汾河下游补水,增加了汾河河道基流,提高了河道自净能力,也提升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创新思路 放活机制

——注入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动能

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力量,古交市汾河干流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资金缺口;借助PPP项目的东风,融资2.5亿元,有效助力汾河干流稷山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的运行。

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实践中,我省把创新的理念渗入到“规划、建管、政策、奖补、生态补偿、责任”等六大机制中,以创新活力,激发政策动力。

先看政策创新机制。

翻开山西地图不难发现,汾河流经更多的是非城市区域。这些区域,谁来治理?

问题有解,大胆创新是关键。按照“多规合一、一河一策”原则,省级统一编制详细规划,市、县政府全面负责辖区内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投融资和建管运营模式,着力抓好水污染防治、河流生态补水、地下水超采治理等重点工程,全面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再看建管创新机制。

四级河长制体系巡河密度不够,河流环境违法问题隐蔽性强、随机性强。

实践中,临汾市探索建立了“河长 巡河员”管理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市127条河流设立巡河员1081名,赋予巡查入河排污口、倾倒垃圾、水情变化、侵占河道、采砂、挖河、违法取水等10项职责,每日巡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形成了河长统筹落实、专职巡河人员日常巡查的良好局面,成为河长体系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浩大,几千亿元的总投资从何而来?既考验决心又考验智慧。

解决难题靠什么?靠改革创新。创新建管和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上下联动、政府协调、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

就拿即将组建的“汾河流域投资公司”来说,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合作为手段,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推进河流系统治理,通过土地开发、产业发展、资产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良性运营。

创新“加速度”,也成就各地流域生态治理的“超速度”。

孝义市曹溪河流域系汾河二级支流,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鼓励资源型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实现三产融合,多元发展,农民受益。

武锦华表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有限的财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市场化运作;其次要坚持长远和短期相结合,重点和区域相结合,政府出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产业发展和治理相结合等原则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治理。

汾河历经千年流淌至今,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变迁,更焕发着新时代的蓬勃生机。随着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水清河畅岸绿的大河风光必将重现。(记者 赵建军 范珍 通讯员 孙尚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