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

在言语治疗和言语评估时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孩子不喜欢跟人玩,对于一些有趣好玩的玩具把弄一两下就扔到一边,但一拿到Ipad立马提起精神,各种熟手。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问家长:“您平常是不是很忙,很少陪他玩?”家长百分百回应:“是啊,平常都要上班,在家里保姆又不会陪他玩,拿个Ipad给他自己能玩一下午,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闹。”这种不哭不闹营造出来的“乖”,让很多家长更相信Ipad有种神奇的魔力,哪怕下班周末有空的时候也不愿意陪孩子好好玩,孩子到了学习的年龄就在Ipad里下载几个认知类的游戏,孩子操作游戏也很好,这样一来对于孩子玩Ipad这件事更加不以为意。

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1)

等孩子慢慢一天一天长大,不喜欢理人,不喜欢说话,这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诊断,诊断:发育迟缓,家长又连忙来到机构求助。遇到这样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并不笨,就是不善与人游戏与交流,有些程度严重一些的还会被打上自闭症的标签,觉得很可惜,有的小孩子干预得早还是有可能逐渐在认知、语言上逐步跟上同龄儿童,有的干预晚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就真的成了一个特殊儿童,只能就读特殊学校或普校的资源班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孩接触到Ipad这样的科技产品是难以避免的,尽管Ipad可以下载海量的认知游戏、角色扮演游戏,但这样的电子游戏终究是不能替代日常的认知学习和互动表达的。

①Ipad游戏有规律,但规律单一,泛化效果差

很多认知游戏或幼儿小游戏的APP都是很有规律的,且几乎不含任何变通模式的,所以它们的教学功能是单一的,举个例子来说,幼儿认知游戏宝宝学形状的APP游戏中,如果出现了错误,就不能配对成功,直到成功才会跳到下一个题目里面。这一个过程,小朋友只要逐个试,试到成功就过关了,多试几次就能记忆住答案,但并不一定理解,小朋友可能就在APP上这个单一的情境记忆住某一个物品的特性,如球-圆形,但是生活中你问他:“球是什么形状的?”,小孩就很难回答得出来。

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2)

加之APP上的卡通图片与现实生活的实物相差较大,所以想让小朋友使用Ipad学习时,大人可以从旁引导,“你看这个是什么?”—“皮球”,“皮球什么形状的?”—“圆形”,“你看看房间里还有什么是圆形的?”—“橙子”,从Ipad的游戏逐渐融入生活中来,并结合适当的互动,让学习的目标从单一理解过渡至泛化理解。

②ipad游戏相较于日常玩具/游戏比较,玩法单一,灵活性弱,使儿童缺乏想象与创新

很多APP游戏是设定了特定的玩法,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只能按照游戏的设定模式去玩,譬如My Play Home,虽然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儿童可以根据房间里的摆设与人物进行过家家,可以洗澡、吃饭、看点电视等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的“意外”。

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3)

相较于小朋友使用日常玩具来过家家,由于日常玩具的类型较少,小朋友会天马行空的把积木当成肥皂、把纸巾当成毛巾,给“宝宝”洗澡,无形之中就已经增强了他们联想、想象、解难的能力。

③Ipad游戏在社交上的缺乏互动

在日常游戏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游戏对象是人,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同龄人,我们在游戏过程中,会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适当的调整,这对成长期儿童的视听觉基本反应尤为重要,视听觉反应包括目光对视、视野范围的调整、追视、注视、寻找声源、听分辨等等,而且这些视听反应需要我们根据游戏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这是Ipad游戏替代的。

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4)

那小孩该不该玩Ipad呢?

可以玩,毕竟不能阻止小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家长也可以利用Ipad游戏规律简单的特点进行某些认知目标教学的入门,逐渐过渡泛化使用生活常见物品/场景进行认知目标的教学,切勿一直使用Ipad,以免过度迷恋。

小孩子玩ipad 太兴奋(不喜欢和别人玩)(5)

但不能作为一个“陪伴者”、“游戏者”的身份替代家长的作用,因为只有家长才能给予小孩真正的陪伴与爱,让孩子在陪伴、游戏中获得与人交往、与人互动的技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