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

“2500多人,握手握到最后把我的皮肤都磨破了。”

这是2006年10月份,刘少奇之子刘宁在回忆王光美妈妈的葬礼时,说的一句话。刘宁是刘少奇前妻之子,但他是在王光美照顾之下长大的。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刘宁从小就叫王光美“妈妈”。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85岁。

刘家人一贯低调,所以在列参加遗体告别的名单时,儿女们是一删再删,希望尽量控制人数。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最后仍然有2500多人来了。

这些人里,有中央领导,亦有普通群众。他们都走到刘家儿女面前,跟他们握手,对他们说:“节哀、保重。”

是的!作为当代最伟大的中国女性之一,王光美身上有太多标签:真正的大家闺秀、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女硕士、曾经的主席夫人。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1)

但晚年的她,在儿女们眼里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王光美病逝后,继子刘宁和继女刘涛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我知道你们绝少接受媒体采访,这一次为什么会愿意呢?”两个已年过半百的老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因为这是为了妈妈”。

接下来,他们跟记者细细地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妈妈,特别是妈妈晚年的日子。颇为令人意外的是,在讲述中他们都提到这样一件事:

晚年,家里都不敢让她拿钱,甚至她的工资都是交给负责照顾她的赵阿姨来掌管,包括子女给她的生活费。

儿女们为何要这样安排?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些事。

金钱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气度、性格、秉性。当大家了解完王光美的金钱观,就会明白:她的美从来都不止在外表。

一:从小不愁吃穿

1921年秋天,王光美出生在北平。

在她的家谱上,这样记录着其父王治昌的经历:早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入读早稻田大学。回国后考上清科兴人,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时,担任农商部参事,最后官至农商部总长。

很显然,这在当时是一个高官之家。

而王光美的母亲,也同样不简单。她叫董洁如,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她出身天津富商世家,端庄秀气,是一名妥妥的大家闺秀。

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王光美自然是吃穿不愁的。她家共有11个孩子,王光美排行老7,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学英文、学篮球、学滑冰、学钢琴,王光美还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

长大后,这些兄弟姐妹们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二哥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硕士;三哥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成享受国务院特殊待遇的著名医学专家;四哥毕业于清华,是我国著名的电子专家;五哥好动,抗日时期成为“飞虎队”王牌飞行员。

好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而王光美,却走了跟他们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她从小就很优秀,上中学时,有一次北平市举行中学生数理化会考,她名列前三。这是早前没有任何女娃娃能做到的,因此,从那时候起她就成了北平城里有名的:数学女王。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

1939年,18岁的王光美考入辅仁大学物理系。当时这所学校的新生里只有10名女性,她是其中一个。日本人投降后,她从辅仁大学毕业,并很快就拿到了常春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办理出国手续。

然而,1946年春节期间,她的人生方向发生了很大改变。当时,中共北平市委的一位地下党同志,告诉王光美:

我党和国民党政府、美国三方为实现停战协议,成立了军调部。目前三方代表团已经到达了北平,叶剑英作为代表团首长,代表团需要一个可靠的英文翻译。

原来,在大学期间王光美就开始接触地下党,并成了一名优秀的革命青年。面对这样的邀请,王光美回复对方:“这件事实在太突然,请组织允许我考虑一下。”

此时,摆在25岁的王光美面前的,是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继续学业,将来她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女科学,毕竟她的师兄都是这样的人物;留下来为革命工作,做一个译员,将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深思熟虑后,她选择了后者。

此后,王光美成了北平军调部的一名翻译。直到1946年年中,蒋介石破坏谈判,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军调处也就渐渐无法再发挥作用。这一年11月份,王光美告别家人,乘坐飞机前往延安。

了解了王光美早年的经历,至少能说明一点:她从小就不是那种需要担心吃穿的姑娘,这是她和很多其她优秀的女革命者不一样的地方。因此这时候的她,对金钱是不太有概念的。

而此时,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让她的金钱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在延安窑洞里住着的解放军“穷干部”:刘少奇。

二:大家闺秀遇上了“穷干部”

或许是受到母亲的影响,王光美从小就很注意个人形象。25岁到达延安后,虽然她穿着也已经很朴素了,但她仍然是很注意着装细节的。她经常穿一件白衬衫,加一条蓝色的工装裤,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西柏坡她都是美丽、有学识的女性代表之一。

有一天,王光美和当年在北平军调部的一位老熟人聊天,那人告诉王光美说:“晚上杨家岭有场舞会,你要是想去的话也可以去!”

热情大方的王光美,真的就去了。而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领导刘少奇。初次见面,刘少奇问王光美:“你是不是党员?”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3)

王光美觉得自己还不是党员这件事,是很没面子的,便壮着胆子对刘少奇说:“不知道您能不能,对我们这些才到解放区的青年给予帮助!”刘少奇听完后,如实表示:“那要看我有没有时间!”

这次见面,让王光美对这个穿着极朴素的领导,有了很深的印象。不过,真正让她觉得“惊讶”的,是他们不久后的又一次见面。

那是1947年3月份,刘少奇终于得了一点闲,想起当初答应要帮助王光美进步,便把她叫到枣园来作客。

结果,王光美来到枣园一看,着实吓了一大跳 。窑洞里有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两三个小板凳,旁的家具多一件都没有。恰好快到吃饭时间了,炊事员不知道刘少奇有客人在,把他一个人的饭菜端了上来。

刘少奇赶紧问王光美:“王同志,你吃了没有?”王光美看了一眼那个饭菜,一碗少得可怜的米饭,饭上放了一颗大蒜,这就是他的午饭。王光美赶紧说:“我已经吃过了,你慢慢吃!”

刘少奇于是也不再和她客气,端着饭碗就扒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站了起来,走到那张破旧的办公桌前。他很小心地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黑不溜秋的梨子。

他把梨子递给王光美,跟她说:“只有这个了!”王光美明白这是人家招待客人时,才会舍得拿出来的东西,连连道谢。但看着这梨,看着那碗饭,王光美心里一下子难受了起来。

在解放军,人人都说刘少奇是领导,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看着这一切,作为一个女性,她既钦佩又心疼。

自此次后,王光美和刘少奇的来往也就越来越多了。渐渐地,他们之间互生好感。1948年在西柏坡,刘少奇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但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缺点”都一一说清楚了:我年纪比较大,工作很忙,又带着孩子。

王光美觉得很奇怪,人家找对象都是谈优点,他却只谈“缺点”。两人说着说着,王光美觉得时间不早了,就问:“几点了,我该回去了?” 刘少奇拿出一块手表,打算看看时间,却发现表早已经停了。

王光美看了看那块手表,表带早就磨花了,她又一次被触动:中央领导工作起来没日没夜,怎么就连个好的手表都没有!于是,她赶紧说:“你交给我吧!我帮你去修!”不久,王光美特意找人把表修好,送还给了刘少奇。

在这样慢慢的接触下,两人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1948年8月,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见证下,他们结婚了。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4)

王光美曾这样评价她和刘少奇的关系:他不仅仅是我的丈夫,还是战友,更是老师和导师。

刘少奇出身湖南农民之家,他身上有着那一批革命青年的质朴。跟这样的“穷干部”生活,王光美注定是要被他改变的。这种改变,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先说住。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一家曾一度安排住进了一幢共有3间的旧式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经十分破旧了。平时孩子们在地上跑,时不时就会被滑倒。有一天,管理员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趁刘少奇出差在容易滑倒处铺上了一块小地毯。

结果刘少奇回到家却发了火,他说:“用这个太浪费了,太贵了。”后来,这块地毯被送到需要的部门去了,刘少奇自己拿了一块木垫条,垫在了地上,算是解决了问题。

再说穿着。

跟着这样的“穷干部”,王光美早已从不太擅长做饭、做女红的富家女性,变成了一个烹饪和缝纫高手。有一回,阿富汗国王和王后来华访问,与刘少奇会面时,王后提出见一见刘家的孩子们。刘少奇一想,这也是为外交做贡献,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谁知,这可就愁坏了王光美。当时孩子们的裤子上全都有补丁,根本没有能穿出去见外宾的衣服,孩子们都在想:要是能去借几条裤子来就好了。后来,王光美琢磨出了到了一个好主意:在补丁的地方绣上一朵小花,盖一盖。谁能想到,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去会见外宾的。

三:晚年的王光美,却突然变得“大手大脚”

在刘少奇的教育下,刘家的孩子们个个都是穿着补补丁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长大的。刘少奇规定他们每年只能买一双新鞋,必须自己步行好几公里去上学。所以他们也早就习惯了母亲和他们一样,忘记了母亲其实曾是个家境非常好的“富家千金”。

但到了晚年,痛失丈夫,自己生活的王光美,却突然“大手大脚”起来。王光美的儿媳艾心琦还记得这样一件事:

1996年,王光美从一个老箱子里拿出一些老物价来。当她看见一个小茶碗时,手竟颤抖了起来。她对儿女们说:“这是我小时候过生日,父母送我的礼物!”也就是直到这时候,孩子们才知道母亲其实是相当“富有的”。这些瓷器是老物件,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5)

王光美准备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做慈善拍卖,孩子们都是赞同她做慈善的,但见她那么喜欢那个碗,便劝她:“别的东西您拍卖掉也就算了,这个既然是长辈送的,就留作纪念嘛!” 王光美却很坚决地表示:“一件不留,全部拍卖掉,能拍多少钱就拍多少钱!”最后,这些东西全部被送走了。

事后,有一位外国友人给王光美打电话,“质问”她:“你怎么就舍得把母亲送你的东西卖掉呢!”王光美直接告诉人家:“那么多贫困母亲和孩子没饭吃,我留着这些干什么。”

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贫困母亲。因此,1995年2月,一个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开始启动。已是74岁高龄的王光美,成为了这一工程的组委会主任。

后来,家里的东西也拍卖得差不多了,王光美便开始捐自己每个月的离休金。当时,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家了,每次回家来看她,都会给她一些钱。按理来说,这些钱已经够她生活了。

然而有一回,孩子们回家时,发现妈妈的背心上有好多个破洞。于是他们就去问照顾母亲的赵阿姨:“给她的钱呢?”赵阿姨只能叹气:“你妈妈最大的爱好就是捐,只要手上有一点儿钱,就会捐出去。”

后来,孩子们也找王光美商量过了,说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替她去做,让她至少给自己留点生活费。但王光美对这些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最后没办法,他们只能让赵阿姨来管家里的钱,不让妈妈再拿钱了。

2006年5月份,王光美病情加重。“幸福工程”组委会的同志们来看她,希望她能给写个书法,到时候拿去拍卖。但一见到王光美病重的样子,便又不好意思再开口了。后来这事被王光美知道了,她马上挣扎着起来,写了8个字。

字写好后,孩子们代替她去出席慈善拍卖会,王光美就一直在家待着。期间,家人都催她早点儿睡,她就是不肯。等孩子们一回家,她就赶紧问效果怎么样。孩子们说:“很好,拍出了20万!全部都已经捐出去了!”

“20万?”王光美听到这个数字兴奋极了,非得拖着病体站起来。她问孩子们:“现在还能拍吗?我还可以再写,如果行的话我可以再写!” 那一瞬间,孩子们甚至都认为妈妈的病就要好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母亲一向是稳重和从容的,而这时的她却表现得如此激动。

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2006年王光美病逝儿女称)(6)

不久,王光美的病情又加重。在最后还能清醒着说话时,她反复交代女儿一定要把“幸福工程”的事做下去。女儿点点头让她放心,她则说了句:“拜托了!”听到这3个字,女儿哭着说:“妈,你不要谢我,我承受不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2006年10月13日凌晨,在众多子女们的陪伴下,这位传奇女性平静地走完了一生。她和丈夫刘少奇,都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任何遗产,除了两个字:家风。

尾声:

很多国际友人认识王光美,是在1963年。当时,她陪着丈夫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第一次以主席夫人的身份在国际上亮相。一袭旗袍,让世人见识了典雅从容的东方之美。

只是鲜有人知道,当不需要面对外宾时,她是一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主席夫人。又或许,这才是王光美真正的魅力所在。举手投足间,她让我们看到了东方女性身上的善与真、知性与率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