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十二个铁律(曾国藩专守一静)

佛家有语云:“以不变应万变。”意思就是要以静制动,用既定的原则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势态。

老子认为“道”中包含着静和动这两个对立面。静是本,动是流,静是动的基础,因此无论治国处世,都要以静为本。在古代兵法中,“静”之一道更是制敌的关键。

曾国藩从来奉“静”字为守身秘诀。尤其在行军打仗之时,湘军一直以守“静”而获胜。曾国藩在谈到此事是曾说过:“战阵之事,须半动半静。动者如水,静者如山。又思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曾国藩十二个铁律(曾国藩专守一静)(1)

“静”字看似容易,想要做到却很难。平日里人们总说,凡事要占个“先机”,但为了这个“先机”贸贸然采取行动的却大有人在。原本是想以奇袭攻其不备,却不料反而自曝其短,将自己置于不利之地。

曾国藩在讨论战事的时候曾提问到:“当此酷暑,贼以积劳之后远来攻扑,我军若专守一静字法,可期万稳。”意思就是说,盛夏之际,酷暑难当,贼人在长期的劳累之后再从远方来攻打我们,我军如果专守“静”字之法,便可万事妥当,胜利在望。面对劲敌,曾国藩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出兵攻打,而是在看清了时事,分析了利弊之后,利用天时地利拖垮敌人。

不难看出,兵家所推崇的这一“静”字,并非只是一味空等,而是以一种更加清晰冷静的角度分析战局,找出敌人的弱点和攻打的时机,伺机而动,出奇制胜。善于守“静”之人就如同一只潜伏在暗处的豹子,绷紧了全身的筋肉,只等时机一到,就扑出来一口咬断猎物的咽喉。

曾国藩十二个铁律(曾国藩专守一静)(2)

以“静”字为守则,除了要懂得伺机而动之外,还要学会沉着冷静。

苏洵曾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正是说,成大事之人,不能因眼前的变故而大惊失色,乱了阵脚。在指挥手下将士之前,将领先要做到镇定自若。

战场之上,危机丛生。若是因一点风吹草动便失了章法,就会让整个大局为之改变,后果必然不堪设想。慌乱使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一步错步步错,一次失败就有可能永无翻身之日。只有将心态放平,看清眼前的形势,走好每一步,才有机会从中逃脱。

兵家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一举致胜的信心和能力非常人能拥有,倘若在思索之前便冲动行事,就更加不可能制服对方。高手过招之时,先动就意味着将自己的要露于人前。

曾国藩十二个铁律(曾国藩专守一静)(3)

动静之中,“动”是力争之意,看似积极;“静”是不争之意,看似消极。但若能将这二者合理利用,便能做到我不动而敌动,我后动而敌先动,从而让先动者的力量消耗殆尽。如果说对手是一头垂死的病虎,那即使你只是一只尚显弱小的恶狼,应付它也是绰绰有余了。

其实以静制动的道理并非只适用于兵家一途。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商海中,形势变化万千。看似平静无波的海面,可以霎时间掀起惊天巨浪。面对这些变动,如果光靠着勇气咬着牙硬拼,只会落得个鱼死网破的结局,被既无法撼动大局,也无法拯救自己。此时,若能镇静下来,泰然处之,或许还能找到一线生机。以静制动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放弃,而是在动荡的情势下保留实力,只有如此,才能在看到出路时鼓起十二分的精神,杀出一条生路。

曾国藩十二个铁律(曾国藩专守一静)(4)

面对变故,心浮气躁只会让形势更难,处境更险。反之,沉着冷静,伺机而动,往往能无往不利,所谓“专守一静字法,可期万稳”是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