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

大约4个月之前,在朋友圈立过一个flag,要写一篇为什么不喜欢明朝的文章。其实为此还真翻了不少资料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比较热门但不怎么严谨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有比较严谨但没啥人爱看的宋怡明教授写的《被统治的艺术》

但总是因为某些原因,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动笔,趁着今天正好有个机会熬夜,赶紧写出来吧!略长,但自认为有点干货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1)

其实,明朝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很多值得夸赞的地方。比如,收回了中原政权丧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比如,罕见地用游牧民族擅长的方式击溃游牧民族;再比如“天子守国门(永乐),君王死社稷(崇祯)”。然而,我还是不喜欢明朝。

其实我不喜欢明朝的原因,也基本是促成了明朝最后灭亡的原因。但我不是因为明朝会灭亡才不喜欢它,没有不会覆灭的王朝,但是覆灭的原因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2)

还必须提一句的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一项综合工程,而不是单一的直接因果关系。例如,小冰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小冰期是全球性的,明朝在小冰期灭亡,但同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了。不过小冰期确实加速了高纬度地区的后金部落侵扰中原的步伐,进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倒是真的。

国营养“猪”制度

自从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之后,恢复分封制的朝代只有三个:汉、西晋、明。西晋短命可以忽略不计,汉朝和明朝的开国皇帝都是苦出身,大概是缺乏安全感吧!

尤其是朱元璋可能确实是饿怕了,规定了后世子孙可以享受丰厚的国家供养,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受苦。这本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半文盲出身的朱元璋没有预判到200多年后他们朱家子孙发展成为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供养他们成为了国家的负担。

难道他们不能自食其力吗?抱歉,真的不能。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3)

秦朝之后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无一例外爆发了诸侯叛乱——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明朝的靖难之役。唯一不同的是明朝的诸侯叛乱成功了,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唯一成功案例。这一点的影响很大,后续我们会单拎出来说。

汉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很快出台了诸如“推恩令”这样的政策,削弱诸侯权力,甚至否认其合法性;然而,藩王出身的朱棣是不可能否认藩王制度的,但又深知藩王制度的危害。

藩王本来是可以带兵的,现在对不起了,藩王本人及其子孙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的任何一个行业,但都能分到爵位并享受国家的供养。这其实和被圈养的猪也没啥区别,还真对得起他们的姓氏。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4)

什么都不让干,子孙后代还能人人吃上皇粮。后世的藩王很快发现了这其中的漏洞——要想日子过得好,就只有生孩子这一条路。

于是纷纷加速生养,这无疑加剧了国家的负担,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寄生者。后世的皇帝对哪个藩王有所偏爱,也会大加封赏。于是朱氏子孙有组织有纪律地形成了一个盘剥阶层。

国家富足时,盘剥就盘剥吧!但后来国家财政已经不足以供养这支队伍的时候,很多人拿不到钱又不能出来工作,最后活活饿死了。

有钱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儿去,李自成起义,抄了末代福王的家,发现果然是富得流油。还把福王和鹿肉放到一个锅里炖了,美其名曰“福禄羹”。

抢劫式的货币制度

在我国古代有个奇怪的现象——金银任何形态下都是货币,但铜只有被铸成铜钱才是货币。金银首饰称一下重量就可以直接流通,但铜镜、铜盆就不行。

我国的金银铜的储量都不是特别丰富,某些地区甚至可以说是匮乏,加上古代的开采技术有限,就是铸造出来了,携带和流通也很不方便

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之所以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就是因为“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地区金银铜储量很低,当地人使用的铁钱又特重。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5)

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想到,大范围推行纸币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元朝时期我国已经大面积使用纸币了,但到了明朝尤其是明中后期,经济往来又退回到了金属货币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朝的纸钞发行是有金银作为储备金的,而明朝的宝钞是随意滥发的。更为致命的是,政府发纸币给你,但是你交税不能全拿纸币交,最多使用30%的纸币(宝钞),剩余的要用金属货币或者实物的。

政府都不认可自己的法定货币,这跟抢劫其实也没啥区别了。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6)

再加上,明朝时期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金属货币流通的难度大大降低了。有资料显示,约占当时全球二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这对政府而言可不是个好事儿。

第一,前文提过,任何形态的白银都可以是货币,这就导致了我们拿着丝绸、瓷器等制品去换回了一堆不能吃、不能穿的金属,而且毫无节制,政府即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第二,丧失了铸币权就意味着你不能运用杠杆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经济调控和动员能力。

产业税收失衡

我国古代除非遇到管仲这样的奇才,绝大多数时候的税收都是以田税和盐税为主,商税和关税少到几乎没有。

这本来没啥大问题,但是明朝时,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已经相当发达了,税收政策还是老办法,显然就不合适了。

虽然像上文提及的那样,全世界一半的白银都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了,但是明朝政府什么也没得着,反而穷得要死。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7)

隆庆开关之前就更不用说了,那时想和明朝有国际贸易这有一个办法——朝贡。其余的形式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片板不得下海”。

高晓松老师曾在节目中说过,明朝的倭寇很多其实不是日本人,就是这些被断了生路的渔民,还提出了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就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倭寇的观点。

虽然不敢完全认同,但有一定参考价值,郑家靠着夹缝中的海上贸易都捧出了一个南明小朝廷(隆武帝),明朝政府这是丢了多大一块肥肉啊!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8)

另外,土地兼并问题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通病,明朝也不例外。本来皇帝就把大片的土地封赏给了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级,而他们又是不向国家缴纳田税的。

很多农民慢慢觉察到那既然这样,咱们做个交易吧——农民主动把土地卖给地主阶级,然后再从地主阶级那里租种土地。这样以来自耕农变成了雇农,就不用交田税了,而地主本来也不用交税,自然也乐得其所,但国家就吃亏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穷得实在没办法了,为了给部队发军饷,只能号召官员们“凑份子”,可见当时的政府财政已经失控到了什么程度。

士大夫阶级处理失当

崇祯皇帝凑份子事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后续。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基本可以这么概括——崇祯让大家凑份子,他岳父“率先垂范”表示我随200;他老婆都看不下去了,拿出私房钱800给了自己老爹,嘱咐他说你女婿现在确实困难了,你多随点做个表率吧!结果,岳父第二天“慷慨解囊”表示我豁出去了,随600。

国丈都这样,其余人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等到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刘宗敏抄了这些京官的家,搜刮出了8000多万两白银。由此可见,当时的皇权已经与士大夫阶层严重脱节。

其实,上面提过的产业税收失衡问题,也和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9)

科举和军功是封建社会唯二的社会上升通道,但军功不是随时都有的,风险也太高,科举就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自洪武三年起,明朝的科举就开启了“扩招计划”,随着科考出身的老百姓做官的越来越多,传统名门望族的势力逐步退场,但进士们形成了新的势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文官集团。

在明朝,考中进士的学子中南方学子具有压倒性,有时能甚至达到北方学子的数倍之多。由于科举水平的地区差异,文官集团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化集中态势。明中后期,名声赫赫的东林党就是由南方地区的进士们(官员们)组成的。

明朝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早已是在南方,南方的贸易和北方相比也更发达,但正因为如此,南方的文官势力坚决反对征收商税、关税。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10)

还不得不提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皇权是几乎不受限制的,但是皇帝的精力又是有限的,这就必然会导致丞相制度的产生,但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又几乎贯穿了我国的整个封建史。

像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实也感受到过相权的威胁,但他的办法是建立“内朝”制度来制约相权,而不是废除。

朱元璋虽然可以废除“丞相”这个名词,但也不能左右客观规律,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除了品阶之外,其余和丞相并无区别。

有些时候,他们的权力甚至更大(像张居正),毕竟是你皇帝先打破平衡的,那你就别怪我也做越界的试探了。很多规律就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发挥着重要作用。

缺乏制度纠错能力

没有哪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即使当下看似完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总会呈现出局限性。吕不韦就曾在《吕氏春秋》中提出“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表述的其实就是这个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对于制度的纠错和矫正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馈调整机制。但是明朝明显不符合这点要求。

首先,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明太祖朱元璋希望自己是个规则的制定者,而子孙后代执行即可,制定了类似于《御制大诰》这样的法典,甚至有家里收藏《大诰》就可以减刑,没有你就得加刑的奇葩制度。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11)

再就是,上文提及过的朱棣问题。朱棣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不按照自己老爹的制度来管理国家,即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传承性,做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抹去建文年号、续用洪武纪年,伪造太祖不喜欢太子、太孙的史书,谎称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 …

在这样“得国不正”的前提下,朱棣又怎么会去改动朱元璋留下的制度呢?哪怕他发现这项制度是有缺陷的。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人类犯了一次错误后,往往会用更多的错误去弥补。

耐着性子看完全篇之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篇幅充斥着铜臭味。那我们先来看看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几根稻草。

我们熟悉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为什么可以“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根本原因是在于,明朝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持各路部队有条不紊地先完成集结再展开进攻。经此一战,攻守关系转换,明朝自此只能被动防守。

电影《大明劫》中的出潼关之战,孙传庭被迫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与李自成交战以致全军覆没,除了信任问题外,也是因为当时的政府财政已经崩了,为数不多的军费都是挤出来的,再不打可能就不攻自溃了。

明朝的观念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喜欢明朝)(12)

假设明朝财政没有这么大问题,就不会被迫裁员,像李自成这样重要但是没有话语权的基层公务员(驿卒)就不会失业,是不是就不会起义了?

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是后人读历史除了看王朝更迭、风云人物之外,更应该分析其中的道理,并以此为鉴。

就像马未都所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