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书排名(评书的名家十)

齐信英:(1927—1994)北京人自青年时就酷爱评书艺术,师承赵英颇、陈荣启后又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启儒为师,说演单口相声兼工捧哏,但终以评书为主而声名鹊起他擅说公案书及神怪书,如《彭公案》、《聊斋》等,尤以《聊斋》而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响应党和政府“说新唱新”的号召,积极编演新评书,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红灯记》等;改编出版了《婴宁》、《辛十四娘》等《聊斋》回目;发表过评书《北方勇士打飞贼》等1951年,齐信英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1958年他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曲艺队并任副队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著名评书排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评书排名(评书的名家十)

著名评书排名

齐信英:(1927—1994)北京人。自青年时就酷爱评书艺术,师承赵英颇、陈荣启。后又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启儒为师,说演单口相声兼工捧哏,但终以评书为主而声名鹊起。他擅说公案书及神怪书,如《彭公案》、《聊斋》等,尤以《聊斋》而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响应党和政府“说新唱新”的号召,积极编演新评书,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红灯记》等;改编出版了《婴宁》、《辛十四娘》等《聊斋》回目;发表过评书《北方勇士打飞贼》等。1951年,齐信英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1958年他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曲艺队并任副队长。

齐信英说书台风沉稳从容,醒木一拍,在几句定场诗过后,娓娓展开故事情节;在刻画人物方面,用语准确,人物形象鲜明;对场景和环境描写细致入微。1994年12月14日,因心脏病突发,齐信英猝然离世。出版评书作品:《婴宁》、《辛十四娘》(均为中国曲艺版)等。齐信英无正式的徒弟,90年代早期曾在坊间街头传授过一少年技艺,后因齐信英突然去世而无果。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

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 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丁建中:(1922—1998)一说1924年出生。丁正洪之子。自幼出于受家庭熏陶,在家乡河北冀县丁家庄读书时,就喜欢读历史书籍,热爱评书艺术。青年时代从事革命工作,曾在公安部门任职。建国后,协助其父研究评书艺术,共同探讨《西汉》,逐字逐句进行加工润色,深得其父艺术精髓。1957年正式登台献艺。1959年加入沈阳市大东区曲艺团,演说评书。1980年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全部《西汉》,受到同行和听众们的好评。1998年10月25日病故。其表演特点是:吐字清楚、尖团分明,不论背诵原文还是人物对话,都能做到句逗分明,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他对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不滥用典故,不卖弄技巧。生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出版评书作品有《张良扶汉》(春风文艺)、《韩信挂帅》(春风文艺)等。

张青山:(?—1962)东北评书艺人。原在天津献艺,三十年代到沈阳说书,自成一派,是当年评书界说“武扣”的名将。三、四十年代曾编演并在长春“新京”印书馆出版了《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共八集)两部大书。1939年曾用稿费在沈阳市皇姑区开过青山书局,一年后辍业。1940年去长春,曾与固桐晟合写过研究评书的论文,发表在当时的《麒麟》杂志上。解放后参加了吉林省曲艺团,五十年代两次来沈阳,1969年病故。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武松打虎》一书,《洪武剑侠图》有刘浩鹏口述本正续集四册(花山文艺版)问世,《水浒拾遗》有其本人口述改编本《梁山轶事》(吉林人民版)问世,后来还曾被艺人改名《梁山复仇记》讲述。

傅阔增:(1900—1976)北京人。受业于著名评书艺术家王杰魁,得王亲传。擅说《包公案》、《小五义》,说书时艺术颇似其师,以表现社会生活风貌、描摹人物、声态、心理细致见著,特别是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以及民间习俗讲得通俗透辟,颇受听众欢迎。王杰魁去世后,傅的《包公案》在北京享有盛誉,书馆争相邀请。他于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1961年开始记录《包公案》,长达数百万字,书稿在“文革”中遗失。

袁阔成(1929年-2015年3月2日),出生于天津,祖籍辽宁营口,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被世人称为“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学艺,从14岁起登场说书,长期在北京、天津、唐山、哈尔滨、营口等地说书献艺,因其功底深厚,很快名扬京津唐。

1956年,风华正茂的袁阔成携全家来到营口演出。当时,营口有两个著名的剧场,一个是小红楼,另外一个则是夏家茶馆(俗称“老夏茶馆”)。袁阔成选中夏家茶馆作为演出场所,开演后场场爆满。最让袁阔成感动的是,深冬的一天,下了没膝深的大雪,家住造纸厂附近的观众仍冒着凛冽的寒风“踏雪听书”。观众的热情使袁阔成为之动情,他决定留在营口。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30年的演艺生涯。

1949年后,袁阔成带头说新书(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书”即革命题材书),表演了《红岩》《赤胆忠心》《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一系列新书。1958年袁阔成参加了营口市曲艺团。他在继承传统评书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打破了评书表演的程式化,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艺术的精华,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袁阔成先生的现代评书,可以说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早期的评书,每一部都是精品。现在所流传的这一时期录制的小段如《肖飞买药》、《黎明之前》、《桥头镇》等更是不朽杰作,是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中年时期的作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包括《西楚霸王》等等书目。《三国演义》是我听过的袁阔成的第一部评书。我较全面的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也是从评书三国演义开始的。袁版《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才使该书成为现代评书史上艺术水平最高的评书。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知识性,《三国演义》这部书历来重视评讲,袁《三国》也不例外。在这一版三国里面,除了几句话的短评以外,还有很多很好的长评。

比如在说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书的篇幅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在这些评价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周瑜的两点评价,其一就是说周瑜并不是私人嫉妒诸葛亮而是出于对江东的忠诚。不然他不会在发现诸葛亮的才智以后,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其二就是说周瑜是个音乐家。“曲有误,周郎顾”嘛,感觉这两点评价很新鲜,因此记忆也最深刻。

晚年时期,代表袁阔成晚年风格的书不多,只有《封神演义》和电视版《三国演义》两部。其中,电视版《三国》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复当年电台版《三国》之勇,但却更有一点座谈三国的味道,风格反倒类似于连三国。总之,电台版和电视版《三国》,是两套风格不同的评书。当然,就此二者而言,肯定是前者更佳。需要重点一提的是袁版《封神》这套书。据说,这套书是袁阔成75岁高龄时所录。由于录制时年事已高,这套书成为袁阔成所有评书中口误最多的一套书,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正所谓瑕不掩瑜。这套书是袁阔成进入晚年以后的代表作,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是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最高的一部。

首先,这部书的名字叫《封神演义》而不叫《武王伐纣》,这部书故事的主体应该是斩将封神,武王伐纣只是故事的载体。这就好像种黄瓜一样,黄瓜架只是载体,而黄瓜藤才是黄瓜的本体。因此,从这层意思上说,袁阔成把这部书定位为神魔小说似乎定位更为准确。

其二,传统评书所谓长袍短打,长袍书的书目特别的多,而神魔书的书目却相当有限。说神魔书的几乎没有。袁阔成把封神演义当作神魔小说来说,本身就占了一个物以稀为贵的优势。所以说,袁阔成对封神演义的定位更加高明。而对于一部书来说,定位是否准确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好比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后面补拍的15集尽管特技做得更好,武打更加精彩,但却远远比不上老版的经典。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后补的西游记拍的像武侠,没有抓住西游记神话故事最本质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评书和电视剧的道理是一致的。

袁阔成的文史功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在袁《三国》中存在一些很有意思的扩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每当故事中出现一个典故,袁阔成总要把他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这还不算绝,因为毕竟这些典故已经在故事中出现,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搞清楚其是怎么回事。袁三国中最绝的是《三国演义》原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内容,也被袁阔成有根有据的扩展了一番。仅举一例以作说明。

比如孔融被杀的情节,在原书当中写得非常简略。无非就是说孔融长叹被郗虑听到,郗虑因此到曹操跟前告密,并说孔融经常反对你的政策。于是曹操大怒,下令杀孔融。在袁《三国》当中,通过郗虑和曹操的对话增加了两个小典故,其一就是禁酒和禁婚,而第二个小典故最有意思,袁阔成是这样说的:郗虑对曹操说,您还记得您在破袁绍的时候,公子曹丕收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夫人甄氏,孔融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信上说到了武王伐纣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吗?

孔融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武王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是他自己看上妲己了。但是是妲己毁掉了纣王的江山,是一个不祥之物,如果武王自己纳了妲己,传出去影响不好。所以武王在名义上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把妲己给纳了。因为只要把妲己纳进自己家里来,那人家家里什么事外人就不知道了。现在您破了袁绍,把甄氏赐给了公子曹丕,其实是您自己把甄氏纳了”

如果和正史比较的话,袁阔成的这个典故有所发挥。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曹丕纳了甄氏,孔融就给曹操写信,信中提到武王伐纣以后把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曹操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就问孔融,你这个故事有出处吗?孔融回答:我是从你的做法上推出来的。这其中也没有郗虑什么事。

应该说,袁阔成所讲到的这个小典故有两绝。一绝是有所本,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凭空捏造一个并不困难(瞎编没有意思),但要有所根据的话,难度就要增大很多。因为这要求改编者必须首先知道这个故事。二绝在发挥的巧妙。如果该典故照本宣科的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经过袁阔成巧妙的艺术加工,这个小典故变得妙趣横生。

袁阔成的嗓音比较正,堪称字正腔圆,颇符合中正平和的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要求。虽然也夹杂有少量方言读音(不是口音)。但发音吐字不倒不瘪。在袁阔成录制电视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由于年老已经不能再现当年电台版《三国》磅礴的气势。但我仍然喜欢这一版《三国》,原因就在于我喜欢听那种字正腔圆的声音。

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很高。其原因可能是袁阔成由说现代评书起家。现代评书对演员嗓音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王刚的电视剧,其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要高于一般演员,这些都要拜早年其说现代评书所赐。袁阔成同样如此,正因为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自由的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从而可以让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于韵律感,就像唱一样好听。

袁阔成善于对气息的运用。比如在其和田连元合作的节目《难题》中,袁阔成有这样一段话:(小王)一踩油门,噌,跑了。这个描述声音的象声词“噌”,就是用气托着出来的。评书三国演义充分体现了袁阔成用气的特点。正因为袁阔成善于气息的运用,《三国演义》听起来特别俏皮。袁《三国》所给予人的这种美感,就和颠一个极富弹性的小球所给予人的感觉一样。

袁阔成还有一项绝技,就是对口技的运用。对于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口技有两种使法。一种是使得像,这种口技适合于比较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第二种使法是使得俏,也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这种口技适用于比较写意化也就是传统书的表演风格。比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开头是这样说的:“关云长温酒斩了华雄,他手捻着长髯微合着二目走进大帐,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在了帐内。

张飞一看哈哈大笑,我二哥可算得鳌里夺尊了。”就这几句话被袁阔成说的波澜起伏极富韵律感,在这当中就用到了一处口技扔人头的声音“腾咕噜噜噜”,大家都相信关羽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才能,但听众绝不相信他扔一个人头都能够扔的这样富于音乐性。袁阔成在这个地方所运用的,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所谓艺术化的口技至少应该起到两种作用,其一就是描摹声音烘托气氛,这是口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就是夹杂在语句当中,让语句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更加跌宕起伏。还有一些口技可以起到京剧里锣鼓(当然,锣鼓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的作用,这一点还应细细体会。

袁阔成善于给不同类型的书定基调。如果去听袁阔成不同类型比如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评书,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类型的评书气氛都不相同(或说不同类型评书气派不同)。只要艺术修养足够深厚,袁派评书可以完全不听故事的内容,只需去感受袁阔成给整部评书所营造的整体气氛,你就可以准确说出,这是长袍还是短打,是现代还是神魔。《三国演义》当然也不例外,袁阔成充分发挥自己深厚的功力,通过嗓音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并间杂口技等等把一部三国说的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极富史诗般的韵律美。这也是袁版《三国》最成功之处。

作为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其可以从内容上分成两个部分:叙述部分,也就是所谓说书人叙述故事情节以及评讲的部分;表述部分,也就是所谓书中人物心理所想,口中所说的部分。要想说好一部评书,这两部分内容不仅各自都要说的足够好,而且要相互结合的好。

我们现在常说袁阔成所说的评书属于现代评书,对比传统评书,现代评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细腻。传统评书往往粗枝大叶,比如他很少有复杂的心理描写,也很少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根筋,比如脍炙人口的评书小段《肖飞买药》中有这样的情节:肖飞点着了一支烟,一扔火柴棍,刷,正扔到一个小特务的腮帮子上。小特务一激灵,艾呦呵,心说小心点啊,没敢言语。然后这个茬就别过去,继续说肖飞怎么样买药。像这种转一圈又回到原地的小插曲传统评书里一般不会出现(除了田连元)。另比如前面肖飞给伪军一个嘴巴,把后槽牙打掉了,伪军和哥们之间有一个精彩对话。这样的细节在传统评书里一般也不会出现。最多说句肖飞一个嘴巴,把伪军后槽牙打掉了,或者运用特有的袁氏夸张,肖飞一个嘴巴,差点没把伪军脑袋削下来,最多如此。

所以说,由于在传统评书形成的过程中,听书的人文化一般不高。为了让这些人听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简明成了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但随之不可避免的就是粗糙。现代评书之所以细腻,一个原因当然是他们都是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现代评书离生活更近。这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他拉近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使听众理解起故事来更容易,从而为评书的细腻化留出了空间。二是现代评书必须细腻化,其原因就在于生活本身就很细腻,如果现代评书做不到细腻这一点,就会显着和生活很远,甚至产生滑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画来比喻评书的话,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而现代评书则是工笔画。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袁阔成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勇跃雷池,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使评书这门传统的表演艺术焕发了新的光彩与魅力。1958年评书段子《舌战小炉匠》获全国曲艺会演优秀奖;1959年《肖飞买药》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得优秀奖;1979年,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时,他播讲的评书《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嘉奖,荣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1983年,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了评书《赠羽扇》。此外,他还获得了全国有特殊贡献的艺术家、辽宁省劳动模范、营口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4年春节,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邀请袁阔成等几位艺术家到中南海共度春节,并鼓励曲艺界出人、出书,走正路。

1984年2月1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王震听了袁阔成的评书以后亲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我的孙子是初中生,他非常喜欢听你讲的《三国演义》,总在你播讲时打开收音机听。我也是你的忠实听众。对于一个老而有疾的人,倾耳听讲,是极有乐趣的,也是颇受教益的。老头子入迷了,孙子也入迷了!我告诉孩子,袁伯伯讲,你们听,就有了学国语的好老师。的确,他们尊重你,敬爱你。阔成同志,我以千千万万听众的一员,向你诚恳的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把《三国》上那些主要人物的对话,从原本上有选择地多讲几句,这可能更好一些。我在公余之暇,在听你播讲之后,翻翻读读,有些感想,谨此奉告。”

1985年1月4日,王震又在家里接见了袁阔成,并亲切地对剧组的同志说“你们做了一件很好的工作,我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袁阔成的评书讲得好,有好多人听你的评书……”他还鼓励袁阔成能有更好的作品献给人民。

1985年,袁阔成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起,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评书。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2003年,袁阔成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曲艺类演员奖。2006年,在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中,袁阔成获终身成就奖。

袁阔成先生倡导说新书,为评书艺术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