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育未来(循时代期待育时代新人)

作者:高立军(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守初心育未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守初心育未来(循时代期待育时代新人)

守初心育未来

作者:高立军(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百年来,一代代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勇争先,前赴后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是距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近的时代,又与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期高度耦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新人”,使时代新人能够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不负党和国家的期待,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回答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难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由此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从诞生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把促进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贯的价值追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培育“新人”的指导思想。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新人”,不同时代也创造不同的“新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培养青年的经典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新人”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关心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先后多次强调,高校要勇担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立德树人,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时代新人”放到马克思主义“人”的生成逻辑中去做整体把握,梳理好“新人”与“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突显这种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和特性,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坚持“民族复兴”的使命定位,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培育“时代新人”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新人”的培育目标总是和不同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变化紧密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近代中国必须坚持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相统一。虽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改造”,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独立是“人的改造”的前提条件。由此,扫清一切影响国家彻底独立的障碍,自然成为时代的核心命题。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中华民族这一基本矛盾,毛泽东提出“革命的先锋队”,指出“新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而奋斗。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而能够完成社会主义事业的“三好”青年就很好地满足了时代的需要。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四有新人”的培育目标深度契合“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对“新人”的需求又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人”与“时代”的全新辩证法。“新时代”是中国由“富”变“强”的时代,这种“强”是全方位的,不仅物质要“强”,精神也要“强”,不仅经济要“强”,科技也要“强”,环境也要“强”,总之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逻辑下,要求“时代新人”必须能够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需要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满足党和国家的需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人力保障。“有理想”是解决为了谁担当的问题,“有本领”是解决能不能担当的问题,“有担当”是解决敢不敢担当的问题,这三者都统一指向一个目标,即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要着力从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新人”的本领和能力上下功夫,始终坚持“民族复兴”的使命定位,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历史主体。

坚持“精神力量”的培养锻造,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新人”始终与“国家”“民族”“复兴”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育“新人”的“精神力量”放在突出位置,以确保“新人”能够坚定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从“精神力量”方面培育“时代新人”,比如“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等。2017年5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把青年人的“精神力量”看做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可见“精神力量”的锻造一直是新时代培育“新人”的鲜明特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继续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广大青年的精神力量之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全方位提升当代青年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