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

小时候,头疼写作文,300个字好几天也憋不出来。

憋不出来还好,偶然憋出几行字,总会被老师用手指头厾点着脑门训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你看你写的这都是甚么:'早晨一起床,两眼挂满芝麻糊',真是个错别字大王。"

又训:"什么芝麻糊,那叫'眼屎'。"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1)

母亲给孩子清洁眼屎

我抽了一下鼻子说:"眼屎?那多难听!"

老师把脸一沉:"这是普通话,怎么难听了!"

我问:"那咱家乡话芝麻糊,怎么写?"

老师想也没想,挥手道:"那是土话,没有字的。"

其实,山西平定方言"芝麻糊",是上古汉语的遗存,是有本字的,书面语叫"眵",口语叫"眵目糊"。

眵,一曰"目伤眥"

眵,普通话读作chī(音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目伤眥也。从目多声。一曰瞢兜。"宋朝官修韵书《广韵》则解释为:"目汁凝也。"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2)

眵,普通话读作chī(音吃),眼屎的意思

眥,即眦(zì,音字),《说文》:"眦,目厓也。"目厓(yá,音崖),就是眼角。

目伤眥,就是"目眦伤赤",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红眼病"。

红眼病,是指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结膜组织急性炎症,主要病症是两眼红肿疼痛、眵多、畏光、流泪。

这个"眵",就是眼睛分泌出来的液体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俗称眼屎、眼粪。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3)

眼多眵

隋朝中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五·消石》:"目赤热,多眵泪。"

当然,眼睛没毛病的时候,早晨起床一睁眼,眼角也会有眼屎,这就是"目汁凝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要是眼屎太多了,那就是"目伤眥也",眼睛出了毛病了。

由"目伤眥" "眼多眵",引申出两眼昏花、看不清。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4)

眼屎

古代汉语中,"眵"是个常用常见字,在历朝历代的文献典籍中俯首即是。

唐韩愈《短灯檠歌》:"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南宋陆游《目昏有感》:"两眦眵昏八十余,尔来触事觉空疏。"

元王冕《梅花·其一》:"读书写字两眼眵,断白搔堕随花飞。"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摺:"老儿也似这般烦恼的无颠无倒,越惹你揉眵抹泪哭嚎啕。"

明瞿式耜《甲申秋八月輓仲弟起民》诗之二:"年来到眼迷眵甚,谁识吾家旧典型?"

清赵翼《初用眼镜》诗:"年来理铅槧,忽惊眩眵乍。"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5)

青岛老舍故居,院子里有骆驼祥子雕塑

今天方言口语中常说的"眵目糊",见于老舍《骆驼祥子》:"他的眼睛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堆黄白的眵目糊。"

今普通话中已很少使用"眵"这个词了,但是山西平定方言则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小时候在作文中将"眵目糊"写做"芝麻糊",是因为"眵目"的"目"在晋方言中读入声,读音比较接近"麻",又不知本字该如何写,就用了个同音词来替代。

眵,一曰"瞢兜"

据《说文》,"眵"字还有一个意思为"瞢兜"。

瞢兜,这个词实在太生僻了,简直让人一脸懵逼。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6)

古籍《说文解字》

懵逼对了!你要是能理解"懵逼"这个词,也就知道"瞢兜"是什么意思了。

瞢,普通话读作méng(音蒙),《说文》:"瞢,目不明也。"宋朝官修韵书《集韵·登韵》:"瞢,弥登切。目不明也,或作矒。"

"瞢"字是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频频出现。

《山海经·中山经》:"甘枣之山有草焉,名曰萚,可以已瞢。"这里的"已",作"治好"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甘枣山上有一种草,叫萚(tuò,音唾),可以用它来医治眼睛看不清的毛病。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7)

古老的汉字

瞢,由眼昏看不清引申为昏昧、糊涂、无知。

唐孟郊《寄张籍》:"倾败生所竞,保全归矒矒。"

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儿童初学,蒙昧未开,故瞢然无知。"

"兜"的本义为"兜鍪",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说文》:"兜,兜鍪,铠也。"《广雅·释器》:"兜者,擁蔽之名。"

擁蔽,就是遮掩的意思,《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8)

古代头盔

兜鍪,即头盔,扣在头上,就是把脑袋"擁蔽"了。

在"擁蔽"的基础上,兜鍪又引申为"迷惑、糊涂"。

《国语·晋语六》:"在列者献诗使勿兜。"东汉韦昭注:"兜,惑也。"

"目不明"叫"瞢",加个竖心旁即为"懵",专指内心活动,就是"想不明白"的意思。

"懵"又向后延伸音节,形成了"懵懂",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杜子安聪明一世,懵懂片时。"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9)

揉眼睛的小宝宝

今天有个十分粗俗的词语,叫"懵逼",指傻眼愣住,跟"懵懂" "瞢兜"意思差不多,它们之间应该是同源的。今天口语中的“懵逼”,是因为它与"懵懂" "瞢兜"读音相近,人们不知本字该如何写而误为之。

综上,"瞢兜"乃同义并列复合词,这两个字都是混沌、糊涂义,与"眼眵"的引申义差不多,所以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解释说:"瞢兜,目汁凝也。"

方言土语最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村庄的逐渐消失和普通话的全国普及,很多人已经不再讲自己的家乡话了,感觉土、俗、好笑。有些人虽然说方言,但说得不地道,早已没有"土味"。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10)

故乡

方言是一种情怀,承载着乡愁与乡土的记忆;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保留着相当多的古音古字;方言中的俚语、俗语和独特表达方式,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

留住方言,就是留住文化与历史。

没错!讲好普通话,交流更便捷。在今天这个现代公民社会的环境中,推广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方便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助人走向远方。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11)

乡音

但是,普通话只是一种交际语言,它不会像乡音那样,能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情感共鸣。方言才是我们的母语,它记录了我们从哪里来,还有我们那些不足为人道的喜怒哀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你说方言的时候,它里面有一种共同的声音带给我们共鸣,有大家用共同的词所理解的词义限定的共同范围和规则,有方言特点引起的独特的文化感受,这种区别于普通话的腔调,在乡人听来,就是最美妙的声音。

眼屎的屎组四字词语(古代汉语意为眼屎)(12)

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既是萦绕在人们心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更是破译地域文化基因的独特密码,是我们沟通情感、传承文化的纽带,也是归乡游子认祖寻根的名片,不论你走得多远,不论你身在何处,只要顺着方言的手指,你就能够寻找到回家的路。(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