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

以太网?以太网是个啥子哟?今天呢,我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以太网,到底以太网是个啥子东西。

以太网

以太网简单的来说是局域网中的一种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以太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bit/s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802.3协议。

802.3协议

IEEE802.3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1)

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2)

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3)

常见的802.3的应用有:

10M: 10Base-T (铜线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铜线UTP模式)

100base-FX(光纤线)

1000M: 1000base-T(铜线UTP模式)

以太网,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以太网中的节点互相通信时,必须保证在任何时候只有一个节点发送信息,多个节点可以同时接收,因此采用CSMA/CD。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EEE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宽带”。

举个例子吧,我们常常使用10Base-T ,它是什么意思呢?它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拓扑结构为星型;10Base-T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3类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带有RJ-45插口的以太网卡、集线器、交换机、RJ-45插头等。

以太网帧的格式

为了实现总线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局域网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介质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Address,简称MAC地址),即局域网中每个节点网卡上的地址(48位的二进制数)。当发送节点发送一帧信息时,帧中必须包含自MAC地址和接受节点的MAC地址。每次通信时,链接在总线上的所有节点都要检测信息帧中的MAC地址,来决定是否应该接受该信息帧,这个任务也是由每个节点的网卡完成的。信息帧的接收方,可以是一个节点,也可以是一组节点(称为组播),甚至是网络上所有其他的节点(称为广播)。

以太网的网络结构

以太网的网络结构一般分为总线形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

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4)

总线形结构的以太网维护非常方便,增/删节点容易;轻负载时(节点少或者信息发送不频繁),效率较高;重负载时,网络性能急剧下降。

星型网络结构中最常用的是交换式局域网,它的核心部件是以太网交换机,各个节点以单独的一条通路直接连接在交换机的端口上,并通过交换机进行相互通信。

以太网技术介绍(你不知道的以太网的小知识)(5)

交换式以太网与总线形以太网的最大区别是,交换式以太网是连接在交换机的每一个节点,各自独享一定的带宽(10Mbps或者100Mbps,及该节点所使用的带宽);总线式局域网却是网上所有节点共享一定的带宽(总线的带宽)。因此,交换式局域网所代表的星型网络中具有分组转发速度快的优点。

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也不喜欢理论,可是这些都是必要去了解的呢,我很抱歉,欢迎大家前来一起学习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