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

大洋网讯 近日,在世界顶级天文摄影赛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2022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中,来自佛山的天文摄影师梁伟棠的作品从3000多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恒星与星云组冠军。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1)

梁伟棠的获奖作品

从小学开始喜欢观察星空,初中真正对天文产生兴趣,到高中正式入门深空摄影,大学考入物理与天文学院,再到如今斩获天文摄影界“奥斯卡”,多年来,梁伟棠这个“拍星星的人”从业余走向专业,一步步靠近着自己的星空梦想。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2)

梁伟棠

脱颖而出:

“追星”超半年拍出深邃“眼睛”

作为世界顶级天文摄影赛事,由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主办的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被称为天文摄影界“奥斯卡”。今年,共有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幅作品参与角逐,其中恒星与星云组的竞争异常激烈。

梁伟棠介绍,该组别参赛者不限年龄,因此国外有众多摄影师利用巨大的望远镜和几十年的拍摄与图像后期经验参赛。多年来,天文圈子内一直称呼该组别是“神仙打架”。

NGC 7293(螺旋星云),是一个行星状星云。“这个目标并不算罕见,但在拍摄前,我基本把其他人拍的照片都看过了,发现没有人把周围的细节拍得清楚。”梁伟棠告诉广州日报记者,2021年起,他在广东通过远程控制,使用位于智利的远程天文台拍得这幅作品。“拍摄时间超过半年,后期处理照片的时间长达两个月。”

梁伟棠解释道,拍摄星空需要寻找时机,要查询气象资料、计算月亮的阴晴圆缺等来避开干扰,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拍摄的。同时,拍摄星空还要考虑地理因素,目标在世界各地出现的角度等是不同的,选择智利是因为这里的拍摄条件天然较好。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3)

位于智利的远程天文台

最终,梁伟棠的这幅超深度曝光作品,揭示了其核心绚丽的色彩和罕见的周围细节。梁伟棠表示:“核心以紫色和青色为主,营造出一种空灵和梦幻的感觉。令人惊叹的橙色、红色和黄色外部区域显示了宇宙的力量——所有的物质都在运动、碰撞和翻滚。”

对于这幅作品,大赛评委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这张照片足够深邃。我可以永远盯着那只‘眼睛’!颜色真的带出了通常看不到的特征。”

当得知夺冠后,梁伟棠的感受是“有点意外”。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梁伟棠坦言:“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比赛,我起初觉得作品有点希望,但又觉得不太现实。”

“追星”之旅:

从爱看星空的男孩到“拍星星的人”

梁伟棠的“追星”之旅,是从佛山启航的。作为土生土长的佛山南海人,梁伟棠沿着南海实验中学、佛山一中、中山大学的求学道路,从业余走向专业,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星空梦想。如今,梁伟棠主要从事天文观测、天文科普方向的工作。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4)

小学开始,梁伟棠就喜欢用父母买的望远镜开始观察星空。梁伟棠表示:“真实让我对天文感兴趣的,是在南海实验中学求学时,地理科的刘传懿老师组织大家参加广东省的天文竞赛,那次我们师生畅游星河、齐心拼搏,最终获得了当年广东天文竞赛获一等奖。”

从那时起,梁伟棠的父亲特别支持他发展天文学爱好,还购买了一台计算机化的望远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下来,梁伟棠在课余时间,开始潜心自学天文领域的英语、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高中以后,我的父母实现了我购买深空望远镜的心愿,这时的我,正式入门深空摄影。”梁伟棠表示,当时国内深空摄影的门槛较高,玩的人还比较少。

后来,怀揣着对星空的热爱,梁伟棠考入了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开始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的数学、物理、天文的相关知识。“天文学总是离不开观测。”大学期间,他特意把望远镜带到学校宿舍,留意专业知识与实测的结合,经常参加全校和周边学校的天文观测和科普活动,以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5)

梁伟棠参加科普观测活动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6)

梁伟棠(左五)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射电望远镜基地实习

老师印象:

一场龙卷风让他懂得科学需要动手

在南海实验中学地理老师刘传懿的印象中,读初中时,梁伟棠就是学校天文爱好者中的佼佼者。刘传懿表示:“他热爱天文、踏实好学、不懂就问,能很好地协调好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课程学习和兴趣爱好并驾齐驱,一样都不落下。”

“梁伟棠身上有种非常执着的学习精神,一旦他认定一个目标,就会坚定、专注、投入地钻研下去,不需要他人去督促,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南海实验中学物理老师陈海锋回忆道,读初中时,梁伟棠注意到南海出现的一次龙卷风现象,并向老师请教龙卷风的形成原因。随后,梁伟棠开始思考能否通过实验来进行模拟,让人直观地知道这个现象的原理。

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中大校友拍下罕见美景)(7)

梁伟棠制作“模拟龙卷风”教具

坐言起行,梁伟棠动手制作了“模拟龙卷风”教具,恰逢南海区举行“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教具勇夺发明创造及工程设计初中组一等奖。陈海锋表示:“这次比赛对伟棠的触动很大,让他懂得了‘科学探究,是需要动手去实践和积累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嘉敏 通讯员吕嘉欣

图/受访者及通讯员提供

[ 编辑: 何雯飔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