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1)

古人对家教特别重视,在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先贤的治家格言和育子故事。以下就是其中的几个。

一、“陶母封鲊”的故事。

陶侃,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东晋时期名将,曾获赠大司马的名衔,唐宋时位列武庙(古人崇尚人神共管的社会机制,所以出色的武将会被朝廷加封到武成王庙中,接受人间的祭祀)。其曾孙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从小家境贫寒。母亲叫湛氏,品德贤良,从小就严格的教育孩子。陶侃上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勤劳的纺织,供给他上学,曾经留下了一则“剪发宴客”的千古佳话。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2)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寻阳县吏,管理县里的渔业,吃上了“皇粮”,家境慢慢的变好了。但是母亲湛氏没有放松对他的要求。

陶侃刚开始任时,想起妈妈那么辛苦的供养自己长大成才,特别的感恩母亲。因为有管理渔业的便利条件,他就把一些鲊鱼让别人稍回了家,来孝敬母亲。

母亲见了鲊鱼,一点也没用动,将鲊鱼封好退回,又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责备他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大意是,这些东西我吃不下去,你岂能占公家的便宜呢?这不是真正的孝顺啊!)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3)

由于母亲的严格教育,陶侃一生不仅为官清廉,而且还十分节俭。他任荆州刺史时,连造船余下的锯末也要人收集起来,雪后天晴再撒到坡路上,便于人们行走。告老辞官时,他把所有的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离去。

后人称赞陶侃清廉,更称赞“陶母封鲊”的美德。这种美德便是从不贪公家的便宜开始的。

​第二个故事,“啮断母乳”。

这个故事,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学过,原文也比较易懂,特录如下:

“芒山有盗,临刑,其母来诀。盗曰:‘我今死矣!愿得我母乳头一含。’母乳之,盗啮断乳头。血流,母死。盗对众曰:‘我少时无知,偷得一禾一菜,我母见而喜之,遂积渐做贼,以致有今日也。’”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4)

这个大盗临杀头前,恨其母从小护着他占小便宜的毛病,最后铸成大错,所以临死前咬下母亲的乳头,导致母亲流血而亡。这是多大的伤口,多深的恨啊!真是当初不该,悔之晚矣!

故事出自《德育古鉴》,原著作者曾经评论说:“此种爱小便宜光景,村媪每时有之,其子自多不肖,或幸未至盗耳。然今富贵之家,多有见其子儇薄而喜其聪明,见其骄纵而称为官样,皆盗母类也。幸推类可也!”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5)

第三个故事,母亲责备孩子背后议论他非。

谢贺在家里和客人评论别人的长短,他的妈妈在屏风后听到了,心里非常生气。客人离开后,母亲打了谢贺一百竹板,以示责罚。有人劝她说:“这是人之常情,别人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你责罚孩子也太严厉了!”谢贺的妈妈对那个人说:“孔子爱侄女,一定要把她嫁给谨慎言语的南容(‘孔子爱兄女,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现在我只有一个独生子,而他随便出言妄评别人的长短,这哪里是保身之道?”

母亲责罚了谢贺以后,不禁也为社会复杂的环境担忧起来。于是她哭泣不已,干脆绝食,不吃饭了。谢贺一看妈妈这个样子就吓坏了,他面对母亲发誓,痛下决心一定改过,当妈的这才放了心。

后来,谢贺成为了一代名儒。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6)

谢贺妈妈说的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南容是孔子的弟子,他一日之内三次诵读《白圭》诗,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赏识,就把侄女嫁给了他。而《白圭》是《诗经.大雅.抑》篇中的词句,里面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掉;说话出了毛病,却无可挽回,因此说话要小心谨慎。后因以“南容三复白圭”用为教人谨言的典故。

越高深的道理越平易。所谓大道,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所谓“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为了咋办?人无完人,改了不就完了。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7)

对自己越严格,人生越顺遂;对自己越改变,人生越宽广。

参考文献:

《论语》

《文选》

《四子讲德论》

《全晋文》

《德育古鉴》

《诗经》

古人家教礼仪(从以下几个故事)(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