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铁碑(详解四碑考证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

明太祖铁碑(详解四碑考证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1)

作者(左三赵汗青、左四杨山岭)与当地学者合影

详解四碑考证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4)

赵汗青·杨山岭

  这朱元璋的生世祖籍到底在哪里?普天之下,除却朱元璋的亲生父母外,最能说清他的生世历史的,就是他的至近亲朋。

  读史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布公他的身世时,他的父母早已仙逝,他的至近亲戚也多亡故。在其后,知道他出身底细的武将和文臣又尽被他杀掉灭口,能说清朱元璋生世祖籍的,除却那到死也不开口说话的汤和,就只有他自己。也就是说,他朱元璋说是哪里,就是哪里,无人证说是否;他说的话又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置否。以至“濠之钟离”和“泗州盱眙”这两大主流意向流世六百年至今不解。但是,览存世之正典,读流世之野史,发现多偏认“濠之钟离”的三世皇帝的钦命之说。此说有二史(即《明太祖实录》和《明史》)为证,三碑辅说,皆正典。那“泗州盱眙”之说相对势弱,仅有一碑(文)为证。但此碑(文)却是详述明太祖朱元璋家世始末的关键(文),是佐证古泗州地方是生养死葬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一块吉壤。此碑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撰写并立石凤阳皇陵的《御制皇陵碑》之后又撰写立石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碑文有:“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戊辰年。”此乃有别于“二史和三碑”关键处。由于“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有石刻为证,且又是出自朱元璋的御笔,虽只此一碑,却也等重于有“濠之钟离”之说的“二史和三碑”。但是,麻烦又在此碑之文不为四修《明太祖实录》的继任皇帝建文帝和永乐帝所用,他们只重说太祖“濠之钟离人也”,不说盱眙,莫非此碑及其文是假作?

  中国文化,特别是史传文化,多凭石刻碑文究根探源。古来帝王立石铭文图千古志记,自秦始皇开头,已成习俗流传。经考,就笔者作此文的主题说,涉及明太祖朱元璋家世的石碑有四块,说“生迁盱眙后”的是第四块。

  第一块石碑是朱元璋在公元1363年即元至正二十三年亲自到金陵之句容去拜祭先祖时撰文立石的《朱氏世德》碑,此碑是他借碑制文说证此地是他的先祖生葬之地的石碑;

  第二块石碑是朱元璋公元1369年即洪武二年命前元文史大臣、当朝翰林的史臣危素按他的口授撰文,由丞相李善长负责诣陵立石的《皇陵碑》,此碑是他借碑文布公家史于世的第二块石碑;

  第三块石碑是朱元璋在公元1378年即洪武十一年自己亲撰碑文的《御制皇陵碑》,那是他御笔自说家史意在告诫朱氏子孙不能忘本胡乱作为的一块石碑;

  第四块即前面说到是刻有明太祖生在盱眙的那块石碑。

  今世人只见第三块石碑立于今凤阳皇陵,第一块,第二块,第四块这三块石碑,只见有文存,不见碑的下落。

  依碑文的内容说,第一块石碑的碑文内容重在说朱元璋的先祖自沛迁徙朱家巷,祖上生于斯死葬于斯;第二块石碑的碑文是“词臣所撰”,内容基本雷同朱元璋自撰的第三块石碑的述说内容,同说母陈氏生四子;同说太祖是老四;同说自泗州迁至钟离,差异在:“词臣所撰者,有太祖自叙家世一段文,言‘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壁,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云云。自撰者无之。即改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明史考证》P2

  这前三块石碑的碑文就朱元璋的家世来说。他的三位兄长的出生地是随朱元璋的话去定的,或生于五河,或生于盱眙,或生于津律镇,或生于虹县和灵壁,是说改就改的。但关键处即太祖生于钟离,却是一致的,与二史合。第四块石碑可就把明太祖朱元璋生到盱眙去了。现录这史传的第四块碑碑文:

  《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州,置田治产,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因至钟离居。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意,邻里称善人。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戊辰年。先伯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大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疾,舍身皇觉寺中。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业,又次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至正一十四年天下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乃召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龙凤二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常念先考君常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朱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焉。屡岁征伐,拓境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屡膺显爵,乃龙凤九年三月十四日内降制书:曾祖考为资德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祖妣侯氏吴国夫人;先祖考称为资德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司徒、吴国公,妣王氏吴国夫人;先府君开国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平西右丞相、吴国公,先妣陈氏吴国夫人。以闰月十三日祗谒先垅,焚黄告祭,遵旧典也。重念报本,礼行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实荷先世灵长之泽,垂衍后昆,宜得报恩,三代并为上公,以遂为子孙者之至愿,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祖父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凡我子孙,皆当体祖宗之心 ,蹈德存亡,以永其绪于无穷,是吾之所望也!于是备书于后,以传信将来,有所考焉。

  此碑碑文内容,是集前三碑碑文内容之大成,但此碑今天世人却是不见之碑。据《明代第一陵》中著文交待,此碑文出自《帝乡纪略》卷十《纶奏志诗记》。自1976年即从事《明史》研究的蒋中健先生在他的《明代第一陵》中对明太祖朱元璋撰立此碑的目的和用意剖析得十分透彻:“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在撰写《皇陵碑》时,还觉得非常伤心:殡无棺椁,被衣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又撰写了《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将朱氏世家的真实情况和自己创建帝迹的经历,撰记立碑,以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宗们的艰难生活和他创业的艰辛,要子孙们‘体祖宗之心,蹈德存仁,以永绪于无穷’”。

  据《明史考证》,此碑文出自郎英《七修类稿卷七》。清廷大臣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就不用此碑文内容说事。笔者认为:那张廷玉心中是有数的,他不信朱元璋祖孙三代说的家世历史。张廷玉在《上明史表》里有六句话道出他的心镜:稗官野录,大都荒诞无稽;家传碑铭,亦复浮夸失实。欲以信今而传后,允资博考而旁参。他的意思是,自已在编撰《明史》时,不是正典且有据可查可依的材料,我是不采用的。野史、荒诞;碑铭,说假,我必须把皇上命我裁编撰写的这部《明史》,制作得让今人、后人都叹服,世称为信史,因此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博引旁证,以求翔实。一句话如前文所说,张廷玉不信朱元璋祖孙三人的骗说。他不信野史文章和神话传说,他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荒诞的;他不信那旨在传功颂好的碑文铭记,他认为那些刻石文字,是吹牛说假,没有多少实话。这是他在编撰《明史》时用了《明实录》和前三碑的“濠之钟离”说,而不用、不提明太祖“生之盱眙”的第四碑的碑铭纪事的主要原因。

  叙说家世的四块石碑,世仅存一,即那迄今仍树立在凤阳皇陵的《御制皇陵碑》,余下的三碑,无从考寻。那句容之《朱氏世德碑》有乎?无乎?那词臣所撰的《皇陵碑》今存何方?是不是那同立皇陵的被打磨成无字碑的那一块?今无从考查。这事关重大的第四碑是不是无中生有?这块闹了几百年乱子的石碑——《明太祖卸制朱氏世德碑记》在哪里呢?《明史考证》有文字说此碑及碑文的出处。文说,“其碑谓得之先辈大臣家,与徐祯卿《剪胜野闻》所载文字颇异,而野闻讹舛较多。吕毖《明朝小史》载此碑讹舛处, 颇与野闻同。柴萼《焚天庐丛录卷一》亦载之,谓其友人‘曾与吾浙旧书肆中,获明人手抄杂文一册’中有此碑云云,则文字与《类稿》本虽有异而颇少,可证野闻本不足凭。此碑用宋龙凤年号。所述赠官,为太祖受封吴国公时追尊其三代者。家世亦据实书之,未加掩饰,自为可贵之资料”。《明史考证》P1

  依《明史考证》言,此碑是曾存世的真迹,且文也真。

  可话得说清楚。这第四块石碑果如《明史考证》所说,其碑文内容真实可信, 那前三碑中有文不对此碑之文的, 就是错的,就是假的——那明太祖生于钟离之东乡就是骗人的假话。那太祖之诸兄的出生地也有假。而笔者要大家注意的仍是那关键点:太祖生盱眙是真,那生钟离就假,这一假就把那“濠之钟离人也”也完全否决了,既如是,即可说明那朱家三代皇帝用心设谋定局,是为搅混了朱氏祖根所在就是真情。这第四碑是真,“二史”和“三碑”既假,可就乱了套了。于此真相大白之际,笔者只想明告读者,明太祖朱元璋精心设置的迷局,只是一层薄纸而己。以笔者《引言》中话说,人们只须用那智慧的耳目,去探究那随世人须要而擅自更动的文字,即能分辨出南北的真相。

话还得说回来,此碑是真,朱元璋祖孙三代设局蒙骗世人即真,可那清廷大臣在《上明史表》中语言又怎么解释?此碑会不会象引领汉人造反要推翻金元统治的韩山童,借金元政府派贾鲁治理黄河之机,预埋一独眼石人在河底,造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让人传唱,最后闹腾得千百万人参加红巾军闹事一样,这块石碑是有心人预先埋设在某先辈大臣家里一样呢?于此,当然是没法考证此碑的到底出处是否是掺了假的,只能信史——依那《明史考证》之说 ,用清廷大臣张廷玉编撰《明史》之法“允资博考而旁参”,让事实真相一一剔剥出迷局。但在剥迷局之前,在此断说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出生地,对诸兄的出生地,对生父朱五四的出生命史信口胡扯,还是可以的;对建文帝、永乐帝四修《明太祖实录》,不顾事实,一味迁就太祖朱元璋任性说认自己是濠州人,持皇权霸定太祖生籍“濠之钟离东乡人”的历史事实,当是不争的。

作者: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市侨联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作者:杨山岭,男,安徽宿州市符离人,文化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