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共同的特点(国产剧拍出家常菜)

胃口被吊高的观众,会继续盯着好剧好班底的作品,“不拘小节”的剧组,也可以继续为不那么苛刻的观众服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产剧共同的特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产剧共同的特点(国产剧拍出家常菜)

国产剧共同的特点

胃口被吊高的观众,会继续盯着好剧好班底的作品,“不拘小节”的剧组,也可以继续为不那么苛刻的观众服务。

跟吃一样,私房菜和路边摊,各有各的主顾。

只不过,影视供给侧的“阶级跃升”越来越难,炒河粉的干好了也能开连锁,炖佛跳墙的手一抖,不定哪天就烤冷面去了。

作者| 洛弟

《都挺好》里,甭管苏大强怎么算,苏明玉怎么逃,苏明哲怎么操心,苏明成怎么作妖,再闹腾,每天也有同一件要事:

吃饭。

老爷子,只要儿女答应要求,绝完食就吃。

老大眼里,解决一切家庭矛盾的平台是吃。

老二一发奖金,先拉着媳妇儿出去吃。

明玉和石天冬,是两个“食荤者”自然发生的饮食男女关系。

国产现代剧,难得有一部认真拍三餐的。古装剧属于胡搞黄泛区,无法可救,不作重点。

认真拍三餐最难,因为总有人以为,观众的智力与眼力,永远处在可蒙混范围之内。

懒剧组,在一饭之微上偷懒,越偷越懒;认真的,他们不懒得拍,观众也不会懒得看。

不用怕拍出来没人注意,如今播放平台“4K”都是标配,细节逃得过谁的眼睛?

有“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的相府老太太,就一定有盯着主人公餐桌不眨眼的老饕。

让人物在情境里好好生活的剧,值得尊重。《都挺好》在这方面,都挺好。

在日常饮食方面,要想拍出来合理,其实很难。

毕竟不是玉盘珍馐琼浆玉液,小老百姓没见过,怎么拍都行,画鬼最易,画犬马难。

首先要做的,是不糊弄。

人吃饭糊弄,无所谓,上海人泡饭配腐乳酱瓜,香港人煮公仔面,南京人斩个鸭子,煮挂面卧荷包蛋撒盐点香油,都可以。

再不济出去吃,像《都挺好》第10集,苏大强嫌明成两口子做饭晚,跑去外面糊弄,吃汤面。

老同学看见,假意关切:别老吃快餐,对身体不好。

北方观众看了,可能跟苏大强一样不明白:这是快餐?

公众号都说苏州汤面如何如何精致,这要成快餐了,让兰州拉面怎么活。

镜头一拉出来,真是快餐:东吴面馆,在苏州开了一百多家,咱们当稀罕物,在人家那,真就是个兰州拉面——填填肚子可以,味道就别跟老字号比了。

但老头要的两碟小菜,看起来很不苏州:拍黄瓜、炸花生米,活生是北方人的酒肴。

苏州人爱吃什么?卤鸭嫌腻,糟鹅上火,来个雪菜冬笋,嫌素炸个荷包蛋,可以吧?都是苏州面馆的标配。

但苏州人都知道,这些小菜,他们家一概没有——导演显然懂一点苏州生活,起码研究过“著名取景地”的菜单。

吃得糊弄,拍出来不糊弄,是用心处。

拍剧提到饮食,起码要合理,别让饭菜出现得不合时宜。拿古装剧过来举个例子。

央视拍《水浒传》,武松上景阳冈,切二斤牛肉下酒,端上来肉色深红。

显然是水牛肉,哪怕是熟的,切块炖土豆都嚼不动。

可这很合理——在牛肉食用受限、肉食来源不一的北宋,今日养殖业批量供应的黄牛肉,没法随处可见。挑不出毛病。

到2011年新版里,“血溅鸳鸯楼”一集,气的人说不出话:

张都监摆酒,桌上酸辣土豆丝、凉拌胡萝卜丝、辣炒平菇都上了,一看就是剧组工作餐——

北宋能搞出土豆胡萝卜辣椒来,稀世奇珍,皇上都吃不着,胡说八道。

这且不论,张都监这路官,总领州府军务,自家摆酒席就炒几个青菜,场面太小气。

饭菜在不该出现的时空出现,让不该吃的人吃,国产剧从古拍到今,都这毛病。

《我爱我家》里,这方面细节就太到位了。

第89集,和萍一听娘家做炒疙瘩,问她回不回去吃,乐的撂下豆浆碗就要回去。

志国在一边念叨:“知道老北京管这一类食品叫什么吗?”

炒疙瘩的确是老北京小吃里“可菜可饭”的平民食物之一,油水也不少,对辈辈儿唱大鼓的家庭来说,算是水准以上的吃食。

但“副处不带长”的志国同志,也就损自己媳妇行,剧中贾家的日常饮食,也没比一般人家好哪去。

就在上集,志新带家人下大馆子,3000块的标准,一家人还跟进大观园似的。

的确,贾家平日吃饭,早餐不过豆浆油条,第一集上来贾小凡就吐槽,几天不见荤腥了。

为人正派的“退休京官”傅老爷子,对“人头马”听说过没见过,也在情理之中。

食物上的真实,基本作用是还原生活情境,再上一层,就是表现人物。

要做到这个,创作者的“见过”是基本要求,梁左和英达是见过“副部级”家庭的餐桌的,信手拈来不用想。

到了表现人物,所需要调动的能力,也在“见过”之上。

“见过”之上的,是对吃的想象力,即个人印象中“食谱”之外的可能。

人不可能一辈子吃尽天下珍馐,可你不吃的,不代表剧中人不吃。

对吃没有想象力,是件可怕的事。有想象,表现内容才多样化,才符合人类的贪嘴本能。

像金庸,年少时自浙入渝求学,许是经过宜昌,后来就让令狐冲吃上了豆皮。

没去过云南,问一问朋友,也能让韦小宝跟御膳房要过桥米线汽锅鸡。

后来拍武侠剧,不少编剧是照抄的,大侠一打尖就“二斤牛肉一坛女儿红”。

自己连女儿红是白酒黄酒都不明白,也不管唐宋元明的辽东关中,哪搞绍兴酒去。

这就是区别:敢想的,有经验和见识,作信心打底,编出来都可信。

不敢想的,全然照搬,自己写出的东西,都闭着眼不敢看,合不合理,哪还能管。

要有敢想的自信,先要有对笔下人物生活的烂熟。

敢写生活,得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也了解别人的。

饭菜与地域的联系,可以照搬百度百科;与时代的联系,可以多翻几本书;与人的联系,除了自身,无处可找。

没有生活,哪来对生活的想象力?领盒饭和点外卖的,会做饭的和不会做饭的,吃过的和没吃过的,对吃的想法,绝对不一样。

《北平无战事》里,1948年方家的生活,编剧刘和平,导演孔笙、李雪都没见过。

第4、5集,方孟敖回家,姑父谢培东立刻去忙活下手菜:清炖狮子头。

清炖狮子头是苏帮菜,一家人吃的却是北方大馒头。

看似不搭,其实符合剧情:谢培东早年生活之处,以及后来进入中央银行,都在上海。

后来抗战结束,方家到了北平,等到剧情开始,大家吃上这顿饭,已是1948年了。

这是同时过惯了京沪两地生活的一家人,餐桌上的“混搭”太正常了。

不敢想的,随便糊弄糊弄就拍了,敢想的,所有人物前半生怎么过的,都烂熟于心,餐桌上的,不过是人物生活轨迹的体现而已。

没发生过的,因此可以合理,现编现想现凑合,闹出的毛病,可不止盘中餐。

一说“国产剧不接地气”,《杉杉来了》牛肉面摊一场戏,就老被拖出来打。

说是杉杉经常光顾的一家面摊,周围一片室内硬光,一丝室外自然光都没有,宛如不存于世的女主脑内小剧场。

从档口,到桌椅全是原色木料,连点清漆都不刷,让人心疼道具师,多少年没吃过路边摊了。

拍生活戏拍成这样,对观众的假定性要求太高了,好比京剧,不以假当真,拿马鞭子当马,看不下去。

真要说,“家常便饭”瞎糊弄的拍法,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没有头。

但情况必然是有改善的,观众越来越“刁钻”,电视剧的技术指标,被好作品不断拉上去,不用心的就无处遁形,永远是大趋势。

只不过,由此带来的分层也日益明显:

胃口被吊高的观众,会继续盯着好剧好班底的作品,“不拘小节”的剧组,也可以继续为不那么苛刻的观众服务。

跟吃一样,私房菜和路边摊,各有各的主顾。

只不过,影视供给侧的“阶级跃升”越来越难,炒河粉的干好了也能开连锁,炖佛跳墙的手一抖,不定哪天就烤冷面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