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名是什么 有些桥名一直被叫错

作为一位新市人,对新市的桥、街、巷的名字,一般都能耳熟能详,大致可以说出它的位置,有些什么特征,或者说出一些趣事。但如果有人“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很让人为难了,可能大多数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因如此,新市民间对于新市桥名的称呼,就有几座都一直被叫错。

一、“寺前桥”称“如意桥”

寺前桥,是新市千年古寺——觉海寺前面的一座桥。据方志上记载,这座桥应该建于唐代,开始是简易木桥,起名为“福地桥”,后来到了北宋改为平梁石桥,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对此桥进行了重整大修,而至明代正德年间,觉海寺寺僧惠源募资修复,并将“福地桥”改名为“迎圣桥”。直至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时,本地人对此桥进行募资重建,成为目前所建的单孔石拱桥。民间一般称“寺前桥”,但从本地方言来说,称其为“如意桥”。

究竟又如何将“寺前桥”误称为“如意桥”呢。笔者以为,“寺前”两字,在新市方言中与“如意”十分相近,“前”的开口韵“qian”,一般读作闭口韵“qi”,所谓“前”“期”不分,而“qi”与“yi”又很难分辨,于是,便有了“寺前”读成了“如意”,而“如意”之词又是文化人按其方言读音衍生出的方言词,久而久之,人们也很认可这样的读法,反而读“寺前桥”倒变得非常陌生。

有趣的是,现在的外地人如果来新市,向本地年长者去问个信:“新市的寺前桥,在哪?”大多数人回答不知道,他们告诉你:“本地只有如意桥,并没有寺前桥”。

寺前桥是一座历史文化颜值非常高的桥梁,看看一位化名为“桥”的新市人对这座桥的赞美,有以下描述:

新市最好的建筑是寺前桥,这样的建筑在江南各古镇中也是少有的,这无论是从建筑本身还是从建筑理念上来说。此桥把一端桥墩直接建在堤岸上,一端外伸至河中,弄口一边桥引正对,寺前一边加宽且缓坡梯形上收,这不仅能使寺前显得开阔,山门的视觉感更佳,更使得寺、弄、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建筑之间彼此的尊重与关照是相当完美的。也许这也体现了江南人的一种灵动吧。

二、“日晖桥”称“石灰桥”

日晖桥,又称“驾仙桥”,位于新市南栅,陈家潭河流通入南栅运河的关隘处。此桥究竟建于何年,前人无考。在新市最早方志的明代《仙潭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驾仙桥,米漾桥南,今呼“石灰桥”。

这一文字记载,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一是在明代,此桥已被冠名为“驾仙桥”,名字中寓有一个传说,说是仙人在陈家潭(又称“神驾潭”)沐浴,后在此桥上驾云而归,故称“驾仙桥”。二是说当年该桥呼为“石灰桥”,即证明明代时,民间已称其为“石灰桥”了。那么,究竟是“驾仙桥”与“石灰桥”两个名字,哪个更早?笔者以为,按其逻辑分析,应该是民间的称呼早已书面称呼。所以,笔者倾向于“石灰桥”的称呼,要早已“驾仙桥”命名时间。

据传,南栅设栏位于驾仙桥,桥的位置便是栅门。后来便在此建成木桥,然后再建成石拱桥,石桥建成时间也应该在明代初期,或更早些。“石灰桥”应该是“日晖桥”的谐音,当年取其“日晖”之名,其涵义应为该桥所处位置在新市的东南向,此桥临晨最先沐浴日晖,故称“日晖桥”。后来的“驾仙桥”之名,被道学之士刻意改名的。在明朝,帝王大多崇道: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等对道教的态度也是大同小异,以尊崇为主,而明世宗朱厚熜则是崇道最盛的一位。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将“日晖桥”改为“驾仙桥”就很正常。

至于“日晖桥”又怎么被读成“石灰桥”,百姓向于俗文化行世,对建筑名称会选择谐音而通俗幽默的词,也可以方便增进记忆。有时会无厘头对俗称编造神话传说,让人有惟妙惟肖的印象。“石灰”之名,虽对桥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但百姓强调的是好记,通俗即可。所以,久而久之,“石灰桥”便错叫了这么多年。

三、“洪桥”称“虹桥”

洪桥,是位于北栅朝东埭北端的一座石拱桥。历代方志统称“洪桥”,寓意此地河流水势很大,据《新市镇再续志》记载,此桥原为多孔式,到了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改建,才由多洞改为一洞。民间对此桥,有多种称呼:

一是“西吴桥”,这是指它的东面有南宋丞相吴潜的“吴家园”。对于“吴家园”来说,洪桥是“吴家园”以西的桥梁,所以称“西吴桥”,“吴家园”旁边的“状元桥”,便是“东吴桥”了。

二是“总管桥”,这一称呼是指洪桥的东堍,原来建有一座“总管家祠堂”,所以,洪桥也称“总管桥”。

三是“拾青桥”,这一名字是与“状元桥”相对应,“拾青”又称“拾青紫”,典故取自《汉书》中,后以“拾青紫”指“以学问求富贵,获取高官显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走“学而优则仕”之路。亦称“拾青、拾紫”等。

四是“虹桥”,这一名字出现在2013年版的《新市镇新志》上,它应是“洪桥”的谐音,但笔者以为,这一错名是编者个人观点,以往历代方志上从未出现这样的说法,现在记入,似有不合民俗规制之嫌,这样的治学态度是欠严肃的。

四、“亭桥”称“平桥”

亭桥,又称“清风桥”,与“明月桥”南北呼应,位于新市东栅,即目前所称的“平桥”。据《新市镇再续志》中载:

清风桥,东街中截,桥上有亭为牙行、候客之所,故名。亭桥俗呼“平桥”,“亭”字之误也。

这里桥亭有“牙行”之用,“牙行”是我国古代民间货物交易时中间商的经纪行为,它的主要职能是为买卖双方洽谈交易、评定货物价格及质量,监督商品数量标准。“牙行”的出现,说明市场渐入繁荣时期,市场呼吁公平、合理、真实,防止市场欺诈行为,并对买卖双方负责。所以,当年朝廷非常重视“牙行”,经营“牙行”职业,必须经朝廷批准方可行使。可见,当年的新市古镇出现的“牙行”现象,是值得专题研究的。

至于桥亭“候客”作用就是照顾行人歇息、等待客人之用,它应该是“凉亭”的基本功能。江南的桥亭很多,有的建在桥正中间,形成穿越的格局;有的则建在桥的一侧,不影响桥体平直的通达;有的则建在桥堍的一侧,民间俗成“凉亭”。“东栅平桥”上的桥亭候客,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这一功能,一些行人,通常可以在这里歇脚,休息一会再继续赶路。特别是寒暑之时,在这里歇脚的有附近菜农、来新市喝早茶的老人、来新市购物的大妈。等等。

这里所说的“亭”与“平”的一转之误,是指新市方言中,对于舌尖音的字,习惯会读成舌根音的字,例如:新市的“新”,会读成“生”,人民的“民”,会读成“们”等。另外,该桥也确系是平桥,百姓俗称“平桥”也无人质疑。据方志记载,这一“亭桥”读成“平桥”的,是自明末清初开始的,一直到现在,久而久之,习惯则成自然,目前如有人称其“亭桥”,倒让人愕然了。

五、“发祥桥”称“发长桥”

新市“发祥桥”,座落于新市西栅漾溪北流处,这座桥,是新市古镇与对岸梅林牛舌圩跨河连接,虽然很古老的时候,这里就有了“熙春桥”,但改成“发祥桥”名字时,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

清代顺治年间沈戬谷先生《新市镇后志》,首次记载了“发祥桥”的由来:

万历年间,撤“熙春桥”改建。折北入苕之水,通杨墓、句城诸村,压去流澜,良水入市。自后科举之盛亦多滨水之家。

根据历代新市方志记载,此桥的来历不凡,是建立在一座叫“熙春桥”的两次迁移后才出现的。也是本地百姓出于对“文运昌盛”的愿望,而改“熙春桥”为“发祥桥”的。

目前,本地百姓对这座“发祥”桥,习惯称为“发长桥”,“祥”与“长”一字之误,应该是方言中的一字之转。不知何因,尚待细考。也许“发长”之音更易读,字义也通俗可理解,所以为大多数平民所接受。也有一种说法,上世纪的战争年代期间,牛舌圩一带作为枪毙罪犯的地方,一些被政府宣判为死犯的人都在这里执行枪决,成为镇压死犯的“法场”,所以,百姓称此桥为“法场桥”,就是说,过了此桥便是镇压死犯的法场了。目前,百姓都称其为“法长桥”,只有看过方志的人,才知道此桥的学名应为“发祥桥”。

分析上述桥名叫错的原因,多半是“将错就错”,这里有它错的的形成背景,这种文化是来自于民间的俗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或祝愿顺吉,如“如意桥”,或富有幽默,如“石灰桥”,或形象反映直接,如“平桥”,或出于口语易读,如“发长桥”,也有刻意标新立异者所造成的错误,如“虹桥”。

桥名是什么 有些桥名一直被叫错(1)

浙北新市古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