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

文/李燕

李一氓不仅是老一辈革命家,还是著名的学者、收藏家和鉴赏家,他酷爱文物、古籍,对诗词、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江澄波对古籍善本具有较高的鉴定能力,在古籍修复领域颇有建树,他曾经帮助李一氓寻书荐书、抄补缺页、修复破损,二人因书相识而结缘。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1)

自从整理发现了江澄波老先生写给爷爷李一氓的几封信札后,就萌发了去拜访江老的想法,由于疫情等原因一推再推,直到今年九月底终于成行。

当我们来到位于苏州钮家巷的这家不起眼的小书店“文学山房旧书店”时,江老和他的女儿已经在书店里等候,并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书店。书店不大,但古朴,充满墨香,富有时光的味道。

江老一生与古书相伴,是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在古籍修复领域颇有建树,著有《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等具学术价值的著作。

江老也被称为中国大陆的“书界一宝”和旧书业的“活字典”。江老今年已经96岁高寿,但身体健朗、思维敏捷,亲切温和,谈起往事兴高采烈,他向我们回忆了与李一氓交往的一些过程细节。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2)

江老与爷爷的相识交往始于五十年代初期。爷爷珍爱古藉,喜欢收藏,所到之处都要逛逛旧书店。

那年爷爷到苏州访书,江老接待了爷爷。江老虽然年轻,但受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古藉知识丰富,他向爷爷推荐了十多种清词集,爷爷很高兴,不仅全部买下,还留下地址,委托江老继续留意他感兴趣的书,有新的发现随时写信告诉他,从此爷爷和江老保持了几十年的书缘情谊。

江老每隔一两个月就将新收的书目寄给爷爷,如果很久没写信,爷爷就会主动来索要书目,爷爷也时常将变动的寄信地址告知江老,二人的书信往来从此间断。

1978年10月,江老落实政策,爷爷这时也已重新工作,二人马上取得了联系,从此两位经历了风浪的老人,书信往来更加频繁,对于遭受严重破坏的古藉的抢救保护更有着紧迫感和责任感。爷爷对江老充分信任,不仅委托他寻书,还请他帮助缺页抄补和残损修复。

江老总会努力设法抄补缺失的内容,使爷爷的藏本成为全书,爷爷会将“破书”寄给江老代为处理,江老对要修复的疑难杂症总是不遗余力的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爷爷求书若渴,工资基本都用于购书了,如果一次购的多了,还得要求分两次付清,江老说,爷爷的信用好,同意他分期付款。

下面这两封信正好是关于修复《黄山志略》等破损书籍的往来信件。

爷爷致江老札,江老保存并发表在《吴门贩书丛谈》中,信中爷爷对修补的要求做了一些说明,足见爷爷对古籍修补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深知修补的不易,因而也更加显示他对江老的尊重与信任。江老写给爷爷的回信,是我存五封信札之一,信中是关于修补方式和成本所做的计划,非常的详细和专业,对于我们没有古籍修补知识的人来说,也不禁赞叹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3)

1979年8月27日李一氓致江澄波札:寄上《黄山志略》分订四本,书根太窄,能不能加书根,只是太麻烦,书品太小,经不起重整时切上下。《黄山志续》分订五本,主要补虫眼儿;…《恒山志》一本儿,共三种十册书,全是护页前二后一,第一本前三后二,拟用罗纹纸,书面用磁青纸。…拟稍迟有人到苏州时捎上,全用双丝线,包菱角……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4)

1979年9月1日江澄波致李一氓札,关于《黄山志畧》等三种书的修复计划。

1979年11月,爷爷顺路到访苏州,约见了江老,两人久别重逢,分外亲切,相谈甚欢,爷爷不仅选购了江老推荐的书籍,还赠送了江老《陈明洪绶水浒叶子》,此书为李一氓供稿而出版的,并提笔为江老书写了一首陈毅的诗。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5)

李一氓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组长后,指示将《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和《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按期寄给江老,使江老深受教益。正是由共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爷爷和江老几十年真诚交往,成就了书缘情谊的一段佳话。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6)

李一氓在书房

爷爷所藏典籍数量众多(大约3万多册),其中不乏珍善孤本,而且自成体系,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传世价值。例如,词书的收藏全面而系统,是对文化界和学术界的一大贡献,明清版画儿的收藏也是令人瞩目。

爷爷不仅耗费许多心血收集大量的文物古籍,而且对那些珍贵的古籍孤本,更是潜心研究,孜孜不倦,分别作了细致的考证并书写题跋。

爷爷并不将藏书据为一己私有,而是“乐宜偕众,书不藏家”,许多文物书籍,爷爷是随收随捐,晚年更是将他毕生的收藏分别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馆藏,实现了他“余藏书画,均缴公库”的愿望。

爷爷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这些藏书对我来讲就是过眼云烟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依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漂浮着。我祝福它们的存在。”

这次来拜访江老,我将所存的五封江老致爷爷信札复印件呈送给了他。江老也将他所著《吴门贩书丛谈》签名赠送给我们,并将所保存的爷爷所寄信封送给我们,非常珍贵。

江澄他一生都在做减法(李一氓与江澄波的书缘情谊)(7)

“文学山房”这个不起眼的小书店却是个百年老店,江老是第三代传人。祖父江杏溪于1899年创立山房,成为清朝末年盛极一時的旧书店,父亲江静澜更将山房发扬光大。由于经常随着祖父、父亲出外收书,深厚的家学与实务经验让他练就一身真本领,积累了丰富的古籍版本知识。

五十年代初,“文学山房”公私合营,归为了新华书店系统。九十年代江老退休后又重新恢复了“文学山房”字号。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江老仍然坚持每天准时来到书店(10:00–16:00),或笑迎读者,或宁神静坐。古书相伴,老人的内心是满足和欣慰的,满足于自己历经风雨仍然健康生活,看到祖国日益强盛;欣慰于小小的书店帮助子女度过困境,儿孙健康成长。

在谈到近两年央视和地方电台媒体的采访时,江老更是喜形于色,喜悦于他的坚守得到肯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的小书店对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而产生兴趣。正如江老的比喻,古书古籍和旧书店,就象是一个城市的“两道眉毛”,眉毛长在脸上,也许不是最要紧的五官,但若少了这两道眉毛,再天生丽质的脸蛋,也会显得美中不足。祝愿吴门书林经久流传。看到江老亲切的面容,听他讲述过往趣事,也使我们回忆起爷爷生前的音容相貌。祝福江老先生健康长寿!快乐幸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