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

1980年5月3日,为了综合开发罗布泊地区,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率领科考队前往罗布泊进行考察,就在考察任务顺利完成时,身为队长的彭加木却神秘失踪在了罗布泊中。

在彭加木失踪后,有关部门先后四次组织力量进入罗布泊地区寻找,却始终没有发现半点踪迹。

直到2006年,一具干尸的出现,将彭加木失踪案再度被推上了热搜。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1)

彭加木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最东缘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从高空俯瞰罗布泊地貌,好似一只耳朵,故而罗布泊便有了“地球之耳”的称呼。

古时的罗布泊曾是诸多古文明的发源地,其中包括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的楼兰古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掀起了开发罗布泊的热潮,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塔里木河流域,最终导致了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迅速干涸。

在罗布泊干涸后,当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很快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

而今的罗布泊还有什么价值?

作为曾经诸多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罗布泊有太多的神秘和未知,等待着人们去发掘。从古至今,罗布泊一直都是冒险者的乐园。

虽然现在的罗布泊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但根据科学家的测量发现,在罗布泊31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着我国最丰富的钾盐矿藏资源。

作为重要的农业化肥原料,我国当时的钾盐肥料百分之九十都依靠从外国进口,如果罗布泊地下钾盐矿藏资源能顺利开发出来,不仅能为国家省下一笔可观的外汇,还能够出口国外,用于国内经济建设。

1964年,为了调查罗布泊干涸缘由,彭加木和几位科学家绕行罗布泊边缘,采集水源和矿石用于研究。

根据研究表明,罗布泊下除开丰富的钾盐资源外,还有着诸多珍稀矿藏资源。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2)

罗布泊

从1964年到1980年,短短十几年间,彭加木曾三次深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彭加木,1925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

1947年,彭加木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入北平大学农学院担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有幸进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

1964年,彭加木第一次深入罗布泊进行考察,由于此次考察时间过短,考察队并没有什么收获。

1979年,经中央批准,由中日两国摄制组共同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为进入罗布泊进行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

为了保证摄制组人员的安全,彭加木先行进入罗布泊进行实地考察,不仅取得了诸多傲人的科研成果,还帮助摄制组找到了进入楼兰的道路,并重走了从楼兰到达若羌这一段“古丝绸之路”。

1980年,彭加木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当时的他已经是重病缠身,他不顾亲友的劝阻,执意深入罗布泊。彭加木知道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他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尽最后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意外偏偏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3)

彭加木考察队

1980年5月3日,彭加木带领科考队到达了距离罗布泊最近的马兰基地,进行最后的准备。

当时队伍中都是我国各个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化学家马仁文,水文地质学家汪文先,动物学家谷景和等,为了保障安全,随行还有四位保卫人员。

按照计划,此次科考将会持续一个多月,最终在6月底结束。

谁知道科考队刚刚进入罗布泊一天便出现了差错。

由于司机开错了路,导致科考队第一天就面临“丢人”的窘境,更为要命的是,当时电台机就在那辆走丢的卡车上。进入罗布泊想要和外界联络,只有通过电台,而今电台丢失,一旦科考队面临危险,连和外界求援的办法也没有。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科考队不少同志都提议先暂停进入罗布泊腹地,等走丢的车辆汇合后再继续任务也不迟,又或者干脆放弃此次考察。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原本走丢的车辆终于跟了上来。在和大部队汇合后,考察行动得以继续。

6月5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彭加木率领的科考队终于到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米兰。

这也是我国科考队首次从北向南纵贯罗布泊湖底,科考队沿途收集到的资料,为我国进一步打开罗布泊的神秘大门提供了敲门砖。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4)

彭加木和队友

只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彭加木却显得兴致缺缺。此次考察虽然收获不小,但却未能找到更多的矿藏资源。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珍贵研究资料,彭加木提议利用剩余的20天,再入罗布泊进行考察。

同时,彭加木提议从罗布泊东南角进入,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出来。

这样“疯狂”的提议不出意外地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但彭加木并没有就此放弃,在经过反复的研讨和报请上级部门同意后,6月11日,彭加木率领科考队再度进入罗布泊。

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将沿疏勒河古道东行,横穿罗布泊后到达敦煌,整个行程预计七天。

可在真正上路后,彭加木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此次行程的艰难。

疏勒河古道道路崎岖难行,遍地是流沙,卡车一个不小心便会陷落在泥沙中,再加上不熟悉道路,经常走冤枉路,有时候一天下来只能向前行进五六公里。

在进入罗布泊五天后,科考队只向前走了150公里。

6月16日,科考队到达了补给点——库木库都克附近,当时科考队的物资已经消耗了七七八八,尤其是储存淡水的铁桶生锈,让他们失去了可以饮用的干净水源,尽管如此掺杂铁锈的淡水也即将耗尽。

在罗布泊,失去了淡水等生存物资,就意味着死亡。

在即将山穷水尽的时候,队员们纷纷希望彭加木能用电台向上级求救,但彭加木却认为现在还不到求援的时候。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科考队附近有一处水井,只要能找到地方,科考队就能就近补充淡水,避免了国家资金的浪费。

然而在奔波了一天后,寻水小分队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彭加木最终同意向上级求援。

6月17日上午9时,彭加木一行得到了上级的回应,并要求他们就地等候救援。但彭加木对此却心存愧疚,当时一次救援行动最少要花掉7000元,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款。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率先发现了彭加木失踪,并在一张军用地图中找到了彭加木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17/6:10:30。”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5)

彭加木最后的话

在得知彭加木独自一人前去寻找水源的时候,众人大惊失色,当时罗布泊白天的温度最高达5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中去找水源,就是在拿生命在冒险。

在搜寻无果后,6月18日凌晨2点,科考队通过电台上报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当消息传到中央后,立刻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当即指示地方展开搜救行动。

6月20日,救援小队到达考察队所在位置,并在第一时间展开搜救,整整数百人在戈壁滩中找了十天,却什么也没找到。

1980年11月初,有关部门展开了对彭加木的第四次搜寻,这一次搜寻小队在罗布泊中找了41天,以彭加木失踪前库木库都克的营地和他的脚印消失处为中心向外扩展,搜寻面积达1011平方公里,依旧一无所获。

1982年,彭加木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中国科学院在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纪念碑,供后人祭拜。

2006年,一具干尸在罗布泊地区被发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罗布泊失踪科学家 科学家神秘失踪罗布泊(6)

彭加木纪念碑

2005年冬,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在进入罗布泊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具男性干尸,巧合的是,当时发现男尸的位置距离彭加木失踪的地点不过20公里。

很快,彭加木遗体被发现的消息冲上报纸头条。

但由于当时提取DNA时的不规范操作,导致后期无法进行DNA比对。

无独有偶,2007年,一支探险爱好者小队在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同样发现一具干尸。

尽管这具干尸在身材方面和彭加木相差无几,但在经过专业机构的查证后最终证实这也并非是彭加木的遗体。

而有关彭加木的失踪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已经被罗布泊的风沙吞没;也有人说彭加木走出了罗布泊,闯入了外国领土,遭到囚禁。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目前不得而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