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代人物冯道的评价(冯道靠什么做到)

准确地说,冯道还不是“十朝元老”,而应该是“十三朝元老”。这“十三朝”,包括后唐李存勖、后唐李嗣源、后唐李从厚、后唐李从珂、后晋石敬瑭、后晋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后汉刘承祐、后周郭威、后周柴荣,另外还有卢龙刘仁恭、桀燕刘守光、契丹耶律德光。不过,一般后面这三朝,历史上并没有算进去。

确实,在古代皇权社会里,一个人能当到“三朝元老”,我们就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了。为什么呢?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做到“三朝天子一朝臣”,那还不仅仅是这个人活得久,而是这个人有非凡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五代人物冯道的评价(冯道靠什么做到)(1)

(冯道)

而能做到“十朝元老”,那该多能活?更重要的是,该有多么强大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难怪历史上,大家一说到冯道,就说他是“不倒翁”。(本人写了一本关于冯道的传记,名字就叫《不倒翁冯道》)。

不过且慢,冯道虽然活的年纪也不小,但也只有73岁。冯道虽然做了“十朝元老”,但是这十个朝代,加起来也都不到半个世纪。所以,冯道这“十朝元老”,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夸张。

当然了,就算不到半个世纪,能在充满残杀戾气,充满尔虞我诈的五代朝堂上,一直坚挺下来,那也是要有相当本事的人。毕竟在整个五代,除了冯道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做到他那样的。

那么,冯道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够做到“十朝元老”呢?

第一,冯道满腹经纶,有丰富的执政经验。

五代是一个武人当道的时代。那些武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厮杀不断。就算你没打算当皇帝,也会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你身上,让你当皇帝(比如李嗣源、郭威)。还有一些武人不一定为了争夺利益,而纯粹是为了仇杀,冤冤相报,以暴易暴。那个时代,科举制度早就废了,也没人读书了,书生甚至成为那些武人的口粮(五代发生过多起武人吃书生的事件)。大家也不再读书,所学的都是习武打仗。因此,读书人非常少。

关于五代人物冯道的评价(冯道靠什么做到)(2)

(武力得天下的皇帝)

但是,当武人通过拼杀夺得天下以后,他必须要文人来帮他治国。而从小就刻苦读书,学得满腹经纶的冯道,就是这些皇帝们非常重视的人才。比如李存勖上台后,就专门让冯道制定朝廷礼仪制度;李嗣源上台后,因为不识字,让冯道负责给他念奏折;李从厚上台后,请冯道给他讲该怎样当皇帝;石敬瑭上台后,把朝廷大小事都托付给冯道,大家都害怕去和契丹打交代,只有冯道能做好这种外交的事情等等。作为一部“活字典”的冯道,哪个君王上台不用他呢?

第二,冯道依违两可,有丰富的生存经验。

要在五代当官,太困难了。我们说了,五代是充满戾气、仇杀的朝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武将之间都在忙着互相攻伐厮杀,文臣之间则忙着争权夺利,没有一刻消停下来。

武将厮杀我们且不说,单说文臣。那时候,没有一个朝代没有文臣弄权现象。比如李嗣源时期的安重诲,李从厚时期的朱弘昭、冯赟,石敬瑭时期的桑维翰,刘承祐时期的苏逢吉等等。这些文臣们因为争权夺利,最后的结局就是把自己给搞死掉了。

关于五代人物冯道的评价(冯道靠什么做到)(3)

(李嗣源)

​冯道则不一样,他从来不参与这些争权夺利,谁来拉拢他,他都支持,也都不支持。总之就是依违两可。别人对他这样的人,也是无可奈何。而恰恰是这种性格,让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对皇帝也都是采用“劝喻”的方式,也就是打个比喻劝说。皇帝要不听,他也就算了。所以皇帝都不会要他的命。第三,冯道淡泊名利,有丰富的长寿经验。

冯道不争名逐利,他一生生活简朴,吃的住的都非常简陋。心中的贪欲不多,无欲自然无求。

冯道为人还非常宽厚,不生气。有次有个人把一副写着“冯道”的牌子挂在一头驴脖子上,家人都很生气,可是冯道却说:“天下叫冯道的人那么多,他又不是在说我。”

冯道乐观开朗,自称是“长乐老”,他写过一篇叫做《长乐老自叙》的文章,表达了就是在艰难世道中,他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正因为这样,冯道活的年纪比较长(73岁在古代是个长寿年纪),所以他也就能创造“十朝元老”的奇迹。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