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编者按】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4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翻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这部史书里,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南巡,作出“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一判断,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时代的最强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世纪伟人的南巡足迹,听一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邓小平1984年南巡路线图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对特区的建设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其中1984年1月24日至26日视察了深圳、26日-29日视察珠海(期间28日去了中山)。为深圳特区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特区的题词是:“珠海经济特区好。”1984年1月29日下午,邓小平在珠海前往广州途中,在顺德清晖园停留半小时,听取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关于生产情况的汇报。1月29日傍晚至1984年2月5日,停留广州。2月7日-10日视察了福建厦门市和正在建设中的厦门经济特区,在厦门的题词是:“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2月15日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宝钢的题词是:“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3)

【邓小平视察深圳】1984年1月,就在人们对经济特区议论纷纷的时候,邓小平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之行。1984年1月24日上午,邓小平在王震、杨尚昆等陪同下到达广州火车站。在这里迎候中央领导的广东省几位领导,要把客人接去珠岛宾馆休息,邓小平不顾旅途疲劳,坚持要先去深圳,他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要去看一看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随后邓小平在广州到深圳的列车上听取中共广东省委负责同志的汇报。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4)

【邓小平俯瞰深圳全貌】1984年1月24日中午,邓小平经广州来到深圳,参观兴建中的国贸大厦。邓小平在深圳国商大厦楼顶俯瞰建设中的深圳全貌。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5)

【邓小平俯瞰深圳全貌】1984年1月24日下午,邓小平一行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来到22层的顶楼天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呈现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邓小平指着西北角马路对面的一幢被脚手架和安全网裹罩着的工地问梁湘,那幢楼要建多少层?梁湘回答说,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而且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工程。随后他才意味深长地对梁湘说了一句:“都看清楚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6)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7)

【邓小平视察深圳渔民村】1984年1月25日上午10时,邓小平在市领导和随行人员陪同下,来到深圳河畔的一个渔民村,在渔民村支部书记吴柏森家里做客,称赞渔民村率先进入“小康”。 接着,吴柏森向邓小平汇报了渔民村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渔民村利用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优越地理条件,依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的对外搞活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养鱼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1979年人均收入达1900多元,居全省农村之冠。图为: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渔民村时,与干部群众亲切握手,并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8)

【邓小平参观深圳渔民新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35户农户全部住进了村统一新盖的双层小洋楼。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吴柏森还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每人月收入高达500多元。坐在邓小平旁边的女儿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便大声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哪。”告别渔民村时,邓小平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员表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时间,邓小平却坚持说: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至少要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努力奋斗50年时间。后来,邓小平又提出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图为: 邓小平参观渔民村渔民新居。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9)

【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1984年1月25日下午,他参观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最早在深圳办的电子厂,几年间这家工厂集中力量开发电脑软件,产品已经打进了港澳市场。邓小平说,美国搞电脑软件的人许多都是学生娃娃,中国有那么多学生娃娃,学校重视起来,完全有条件搞电脑软件。1984年1月26日上午8时30分,邓小平一行来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在大家的陪同下走进工业区办公大楼,在七楼会议室,邓小平边看工业区全景模型边听袁庚汇报建设情况。图为: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1984年1月26日摄)。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0)

【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1984年1月26日上午8时30分,邓小平走进窗前,指着蛇口港码头问袁庚,“这个码头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吨位的船?”袁庚回答说:“1979年春天创办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移山填海兴建码头。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建成600米的码头泊位,现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吨以下的货船,与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轮,也已营运了两年了。”随后邓小平说了一句:“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1)

【蛇口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邓小平十分重视特区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当袁庚介绍蛇口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提示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看到了。”邓小平说:“对!”当时,内地有人贬责蛇口是个“要钱不要命”的地方,袁庚知道邓小平在市里听完汇报后不讲话,也不表态。因此他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袁庚这种不给客人出难题的聪明做法,使邓小平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2)

【邓小平谈深圳速度】1984年1月26日,当邓小平在视察蛇口工业区途中,陪同视察的梁湘指着一片海边的荒地对他说,“这里将成为深圳大学的校园。”邓小平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学?”梁湘说:“今年9月。”邓小平回到北京,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深圳正在建大学,那里是一片荒山,9月份深大的学生就要在这里上学,这就是“深圳速度”。在视察蛇口工业区后,邓小平指出:“蛇口发展快,是因为给了他们一点权力。”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3)

【邓小平深圳题词:海上世界】1984年1月26日中午11时15分,小平同志一行来到我国首座海上游乐中心——海上世界。邓小平为蛇口的明华轮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字。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4)

【邓小平珠海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1984年1月26日下午两点多钟,邓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军炮艇离开深圳前往珠海。从26日下午到29日上午,邓小平在珠海逗留期间,听取了珠海市领导的汇报,参观了工厂,会见了一批港澳人士。1984年1月29日,在离开珠海之际,邓小平应主人的请求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5)

【邓小平登中山罗三妹山:不走回头路】1984年1月,小平同志在结束对珠海的视察后来到中山三乡。1984年1月28日上午9时许,邓小平登上中山市三乡镇的罗三妹山。下山时,他对陪同人员说了语带双关的五个字:“不走回头路”。当年,创办不久的经济特区遭遇巨大困难,对经济特区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质疑之声不断。当天晚上,邓小平、王震、杨尚昆等在中山温泉宾馆,会见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先生以及澳门南光公司总经理柯正平等。邓小平又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不晓得成功不成功?看来路子走对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6)

【邓小平鼓励顺德:因地制宜】1984年1月29日下午,邓小平在珠海前往广州途中,在顺德清晖园停留半小时。邓小平问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你们年产塘鱼一点五亿斤,多少人口?”欧广源答:“81万”。邓小平说,“那就平均每人180斤,没有日本多。日本每十人就有一吨鱼,所以日本人的体质好。”邓小平还询问了顺德县每年出口塘鱼有多少万斤?欧广源答1000万斤。邓小平鼓励顺德干部群众要按自身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布局,尽快富裕起来。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7)

【邓小平在广州白天鹅宾馆进餐:要硬的法国面包】1984年1月29日傍晚邓小平从顺德抵达广州,下榻于珠岛宾馆。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邓小平一行来到广州白天鹅宾馆。当天中午,邓小平在宾馆的丝绸之路扒房进午餐。当时负责西餐服务的伍德林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主要负责上菜、派面包,当我给邓小平同志派面包的时候,觉得他是老人家,就想给他软一些的面包,想不到他要硬的法国面包。”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8)

【邓小平在广州白天鹅宾馆进餐:还要再开放一些城市】这顿地道的法式西餐令邓小平回忆起了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日子,触景生情,他甚至决定自己掏钱买些带回去。据宾馆服务人员黄抗美回忆,吃面包时邓小平曾经说过,看来还要再开放一些城市。在一旁陪同的霍英东先生感慨地说,真想不到,小小的面包就能给邓小平带来这么大的启发,竟然能促使沿海的大开放。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19)

【邓小平厦门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984年2月5日,邓小平离开广州,乘专列前往厦门视察。刘田夫、梁灵光、宋志英等到火车站为邓小平送行。1984年2月7日,邓小平同志来到厦门,福建省市领导都到火车站迎接,而正是邓小平的这次厦门之行让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厦短短4天,邓小平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他乘坐“鹭江”号游艇游览了厦门海上风光。邓小平挥毫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在结束厦门视察之前,小平同志还冒雨来到万石植物园,亲手种下了一株云南香樟树。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0)

【邓小平视察上海:开放得还不够】1984年2月14日,邓小平在上海指出:“现在看,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你们要加快速度,条件可以放宽一些。”回到北京后,他在2月24日的谈话中也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2月15日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宝钢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图为:1984年2月14日,邓小平听取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

揭秘邓小平为珠海和深圳题词的前前后后

所有的细节都还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1984年时任广东省委接待处接待科副科长的李天增,负责小平同志一行考察广东的随行服务。李天增甚至还保留着邓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时由于墨汁凝结而作废的第一张……他透露了当年邓小平同志为珠海和深圳题词的前前后后。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1)

图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新华社发

1984年1月24日上午10时05分,从北京开出的专列缓缓驶入广州站。早已在此等候的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梁灵光、广州军区政委王猛登上了专列。车上的小个子老人一见他们便说:“办特区是我的主张,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小平同志来了!

此时,特区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特区是不是新租界?特区需要对她3年来的改革开放有一个公正的裁判。就在这个时候,小平同志来了!

小平离开时没有写下什么

深圳人真有些不安了

中午12时06分,专列抵达深圳。下午3时半,在深圳新园6栋二楼会议室,深圳市委书记梁湘向邓小平、王震、杨尚昆汇报特区建设和发展情况。满以为小平同志会有一番指示,但是,邓小平听完汇报一句话没说。

据李天增说,邓小平同志参观深圳市容,登上22层国际商业大厦,到渔民村支部书记吴柏森家做客……一路上话都不多,没有对深圳、对特区做任何“裁决”,高兴了就笑眯眯的。只是在中航技进出口公司工贸中心与电脑下棋时说:“学电脑要从中学生,从娃娃抓起。”

深圳人准备了一卷上好的日本宣纸,就放在小平同志住的桂园别墅的办公台上,希望他老人家能写下点什么。可是,直到邓小平离开,这张纸上仍是一片空白。深圳人真的有些不安了。

在中山温泉不肯从原路下山

小平说“我不走回头路”

26日上午,在梁湘的陪同下,邓小平参观了蛇口工业区,在七楼会议室,老同志袁庚向小平同志汇报了蛇口的住房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邓小平听后很高兴,说了一个字:“好!”

“当时我们都有点吃惊,”李天增对记者说,“这么多天,我们还是头一回听邓小平同志这么肯定的赞扬和评价。”

应袁庚的请求,邓小平为蛇口的明华轮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字。随后一行人分乘海军的679号和674号舰,由蛇口开往珠海唐家湾军港,再转乘车往中山温泉。此后三天,小平同志每天上午散步,下午休息。此时,他心中是怎样掂量特区“杀出的血路”呢?27日,邓小平登上中山温泉后面的猴山,说什么也不肯从原路下山,硬是选了另一条陡峭的路返回,他说:“我不走回头路。”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2)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在蛇口明华轮题写了“海上世界”。

一语双关!人们似乎从这句话中品出了一些味道。

小平在珠海考察后伏案挥毫

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

29日上午9时,邓小平从中山返回珠海,经过前山,驱车直到拱北口岸,就在车子与我海关平行时,车子停了下来,邓小平透过车窗,向澳门望了望。在参观了珠海市容和狮山毛纺厂、电子厂后,在珠海宾馆国际会议中心,珠海市委书记吴健民、代市长梁广大向邓小平同志汇报了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

午饭前,小平同志与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及珠海的领导坐在珠海宾馆翠城餐厅休息。珠海宾馆总经理张倩玲想在餐厅中间摆张桌子,请小平同志题词。李天增对她说,小平同志在深圳也没有题,现在也不一定会题,还是把桌子摆边上一点。说完李天增便忙着排座位,回头一看,邓小平已主动走过去,伏案挥毫,不假思索地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3)

小平同志为珠海特区题词

李天增说:“我认为,小平同志虽然写的是‘珠海经济特区好’,但绝不仅仅是对珠海的评价,而是经过这么多天对两个特区的考察和深思熟虑后,对特区的总体评价,只不过是借珠海经济特区来表达罢了。”

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员到广州

希望得到小平对深评价

“珠海经济特区好”在报纸上刊登后,引起人们一些猜疑:邓小平在深圳没有题词,是不是对深圳有看法,深圳做得不好?深圳市委书记梁湘为大家鼓劲:“这说明我们的工作离党中央的要求还有距离,珠海题了,好,应当向别人学习,气不能泄。”

话虽如此,深圳市委、市政府仍然派接待处副处长张荣到广州,希望得到小平同志对深圳的评价。

当得知深圳人的来意后

卓琳邓榕答应做工作

小平同志于29日傍晚回到广州,入住珠岛宾馆。30日下午,张荣也赶到了广州,李天增去广州火车站接,一见面,张荣就告诉他:“小平同志给珠海题词,肯定了珠海,可首长对深圳没有评论,我们想让他题个词。”李天增特意将张荣安排住在珠岛宾馆新6号楼,和北京来的工作人员住在一起,与邓小平的住处仅隔着一条有桥相连的小溪。

李天增回忆说:“我每天早上都要和邓榕一起送她的孩子去东山的一个地方学琴,所以,第二天上午我就把深圳的意思告诉了邓榕。邓榕说:‘胡子叔和杨伯伯(指王震和杨尚昆)都说应该给深圳题个词。我们做工作吧。’邓榕后来把这事儿向小平同志的秘书王瑞林报告了。”

张荣与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朋友。孙勇将张荣引荐给卓琳,卓琳很爽快,对张荣说:“应该给深圳题词,你先回去,写好后我们会通过机要交通送到深圳。”

但是,没有拿到小平同志的题词,张荣心里不踏实,所以并没有打道回府,继续住在广州。

大年三十,小平蘸墨题词一挥而就

落款日期是1月26日

2月1日,是大年三十。上午,小平同志照惯例出去散步,邓楠告诉李天增:“你别出去了,在家准备,散步回来就写。”

李天增乐颠颠弄了张6尺宣纸,一开四,又细心地用熨斗将宣纸上的折痕熨平。然后,平铺在1号楼的办公台上。拧开落地灯,研好墨。不过,他又多此一举地将毛笔蘸上了墨。

邓小平散步回来,一进1号楼,就坐在门左边的沙发上休息。李天增将深圳写好的作参考的纸条拿给小平同志,纸条上拟写了几条:深圳特区报、深圳青年报、大鹏展翅,这张纸条曾给吴南生同志看过,他又加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办好特区。邓小平一看,说:“要写这么多呀?”李天增说:“这是深圳同志拿来的,不受这个限制,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邓小平随手丢开纸条,胸有成竹地走向办公台,拿起了笔,才写了几个字,粘住了。李天增暗骂自己笨,房间里有暖气,蘸在毛笔上的墨粘结了。他赶紧添水研墨后,换张纸,邓小平重新提起了笔。这一次,他一挥而就:“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落款日期是小平同志离开深圳的日子——1月26日。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4)

小平同志为深圳特区题词

这是对深圳、对特区更加完整、更加明确的肯定。

业余水平拍出题词的照片

作品不怎样却颇珍贵

当天下午,广东省委接待处派专车将张荣送回深圳。

“可惜,小平同志题词时,我拍的照片没一张好的,但那也是难得的历史记录,所以我全保留着。”李天增至今遗憾。还是在小平同志参观中航技时,李天增见机会难得,周围又没一个记者,就自己跑到一楼商店,花30元买了中航技生产的装110胶卷的“傻瓜相机”,一路学着为小平同志拍照。当时他是第一次充当“摄影师”,技术不高,相机也不好,成功的照片无几。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时,室内光线暗,闪光灯又不行,照片自然拍得不理想。邓小平的警卫秘书张保忠也拍了一张,那就是人们通常在报纸、杂志上所见到的。由于周围没有专业摄影记者,只有他们俩拍的照片,李天增不怎么样的“作品”也就颇为珍贵。

小平同志是这样调查研究的

只是看听不先下结论

陪同小平同志考察特区,留给李天增最深刻的印象是小平同志调查研究的态度:“他听汇报,看城市建设,深入渔村、企业、车间调查,亲自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小平同志在没有结束考察前,不下结论,更不长篇大论,他只是看,只是听,这种严谨的作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作为党政机关的干部,更应深入基层,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办实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84年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4年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4个年头,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但国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

邓小平来到深圳,在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了。应当说,特区的发展不负众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了1987年6月左右,邓小平肯定地说:特区是成功的,不但决定正确,而且办得成功。也就是说,到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完全肯定特区。

带着问号南下视察

邓小平为什么要在1984年春节前后到特区视察?应当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特区这个决策对不对?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

自1979年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支持下,开始创办经济特区以来,4年时间过去了,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绩。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建国后30年的总和增加20倍。但是,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围绕特区的是非和议论很多,特区本身也反映自身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

首先,特区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当时,已77岁高龄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章蕴曾多次给邓小平、胡耀邦写信,反映她在广东调研时看到的特区面临的困难。1982年12月20日,章蕴在第二封给胡耀邦并邓小平的信中说,当地干部群众希望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要继续清除“左”的影响,把手脚再放开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对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稳定性,不要多变。信中呼吁,对制止滥发奖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劳多得”,以致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邓小平看了胡耀邦转给他的这封信后,对广东地区这种动态很关注,12月22日马上作出批示:“可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

1982年12月31日,章蕴第三次给胡耀邦、邓小平写信,反映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效果很好,“但要循此继进,则困难重重。仲夷、田夫、灵光等同志为此很伤脑筋。”问题主要是,一年多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上缴任务一再加码,“条条”限制日益增多,弄得广东特殊、灵活余地越来越小,步子越来越迈不开。

1983年1月1日元旦这天,胡耀邦圈阅了这封信。邓小平则更重视,他在1月3日作了批示,提出意见,表明态度:“这个情况应该引起重视,请国务院财经小组一议。”

其次,党内舆论也有对特区的非议。一些人把特区工作上的失误看重了,性质上也定得不当,提高到新条件下阶级斗争的问题。一些人用旧中国的租界问题影射特区。一些老干部到特区走了一趟后回来痛哭流涕,认为颜色变了,回到了资本主义。人们思想上引起了混乱,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顾虑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观望,推动缓慢。

另外,在党内高层,对特区发展的快慢、急缓也有不同考虑。有些老同志态度要谨慎一些。更多强调的是不断总结经验,步子稳一点,把事情办好。

所有这一切,都使邓小平特别关心特区问题。1984年春节前夕,为实地看看牵挂已久的特区问题,邓小平提议到广东亲自去看一看。“小平同志非常挂念深圳的发展,他要看深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特区的事情在他心里面总是记挂着,究竟搞成搞不成,搞好搞坏。他的心情是很迫切地要来深圳看看的。”刚到深圳时,他也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那么,他对特区如何看呢?

应该说,在没有到特区之前和到特区之后是稍有区别的。没有到特区之前,他是大方向肯定,但心中不踏实,没有底。比如,在没去特区之前,1983年6月18日上午,他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世界华裔科学家时说:“三中全会提出,有一部分地区,有些人,早点富裕起来是好事。我们在广东、福建办了特区,看来这个路子走对了,当然问题还有。总的路子走对了。这两个省有两省的条件,都在海外有不少人,如他们能回来投资,就能很快发展起来。”

但当他到特区亲自看了以后,他心里踏实了,形成了明确的看法。

听听,看看,走走……

在视察深圳过程中,可以看得出,邓小平说的话很少,主动发表意见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问,是感受,是理解。听完汇报后,他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讲的问题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因为问题太复杂了,对有些问题要研究研究。”

从小平视察深圳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

他被深圳建设的热情深深感染。比如:1月24日下午4时40分,邓小平一行人登上罗湖商业区22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的天台,俯瞰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大部分正在建设中,到处是吊机伸出的长长巨臂,一片繁忙的工地。此时,已近黄昏,寒风袭人,80岁高龄的邓小平毫不在意。随行人员曾几次要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绝了。眼前火热的建设情景,感染着邓小平,他的心里该有多热!看完后,邓小平说:“我都看清楚了。”他后来在北京就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

他对深圳速度留下深刻印象。比如:1月24日,一行人参观深圳市容。途中,时任深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的梁湘告诉邓小平,现在深圳三五天可以盖一层楼房。小平问:“都是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吗?”梁湘答:“基本上都是,还有江苏来的。”

小平在随后到上海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建筑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蜗牛爬。深圳蛇口因为采取责任制,建筑速度快,几天一层楼。建筑队伍还是那些人,只是办法改了一下。我们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锅饭不行。

他的心和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关心和关注年轻人干事业。比如:他在听取蛇口汇报时,当工业区董事长、总指挥袁庚把由群众选举产生、当时36岁的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乔胜利介绍给小平时,邓小平高兴地把乔胜利拉到身旁坐下,问他什么学校毕业,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小平说:“要鼓励年轻人挑起重担,多干工作。”1月29日,他在珠海特区视察时也鼓励说:“年轻人管理工厂好!年轻人办事好!”他在上海谈到上海的人才情况时也说:现代化和干部年轻化相关,没有年轻人不行。

他特别关心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听到经济特区缺乏专业人才时,小平指出:“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个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来办,完全用西方大学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

深圳题词是这样产生的

1984年1月29日,在珠海视察期间,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挥笔题下令珠海人民永远难忘的7个大字:“珠海经济特区好。”邓小平在珠海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深圳,深圳人感到一种失落,深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心理上承受着一种压力: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头号特区,特区的许多大胆尝试是由深圳开始的。当时对特区的种种非议以及争论的焦点也多集中于深圳。小平给珠海特区题词,而没有给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可是从一路视察的情况来看,小平对深圳的发展是满意的,心情是高兴的,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而已。

29日,小平刚给珠海特区题完词,深圳市就决定委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去完成一个重大任务:请小平同志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日一大早,张荣就赶到了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

小平说,回北京再题吧。第二天是阴历的腊月二十九,深圳人还在焦急地盼望着。2月1日,已是大年三十,人人都准备过年了。邓小平的女儿邓楠看到迟迟不肯回去过年的张荣,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吧,将他一军,我们把纸、笔都准备好了,他一回来,我就同他说。”

小平散步回来,看见桌上摆着纸、笔,连墨都研好了,便问:“啥子事?”邓楠把张荣介绍给他:“这是深圳来的张荣同志。”邓小平笑笑说:“认识,认识。还没回去过年?”邓楠说:“你没给题词,人家哪有心思过年!?”邓小平听后笑了笑说:“这么严重,还要等着过年?”于是,在沙发上坐下来,问道:“你们说,写什么好呢?”张荣赶忙递上几个准备好的字条,有“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等。

邓小平拿起字条念了一下,随手搁到一边,然后拿起笔,在砚中蘸上墨,几无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值得说明的是,细心的邓小平在落款时,没有落在广州下笔的时间,而是把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落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1984年春节,凌晨。当欢乐的第一声爆竹呼啸着在深圳的夜空中炸响时,全城立刻沉浸在一片喜庆和欢乐之中。许多人见面的第一句话,竟不是“拜年”、“恭喜”,而是兴奋地说:“题了,他题了!”小平的这份厚礼,使深圳人的春节过得何等快乐,何等踏实!

开放政策是放不是收

视察深圳特区后,邓小平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

特区的路子走对了。邓小平一行离开深圳到中山,1月28日晚上,邓小平在温泉宾馆会见了霍英东、马万祺等,他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不晓得成功不成功。看来路子走对了。他后来在北京讲:“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开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1984年2月14日,邓小平在上海指出:“现在看,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你们要加快速度,条件可以放宽一些。”回到北京后,他在2月24日的谈话中也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提出具体措施,落实放而不是收的政策。继续开放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小平在北京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会议建议将这三个“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决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多层次、由外向内逐步推进的新格局。

视察特区的三大深层次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邓小平1984年视察特区,还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第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出于到20世纪末实现翻番目标的考虑。

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两番,是党的十二大向全世界的承诺,邓小平对此看得很重。他在1983年6月曾指出:翻番不能实现,搞得不好,有可能改变十二大的决议,那就严重了!这不但在国内是个政治问题,在国际上也是个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1983年春他就翻两番问题视察了江苏、浙江、上海,视察的结果是这些地方没问题。回到北京后,邓小平提出各地都要有具体落实规划,而且沿海要比内地多翻一些,这样全国才能拉平。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自然想到了沿海的广东。他在1983年3月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最近香港有个报道,说广东的速度放慢了,是什么原因?我们有些同志对开放政策仍是有顾虑的,也要加以注意。

邓小平提出,在当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速度要快,就要借外债,就要充分利用外资。而特区恰恰是利用外资的窗口。所以,邓小平也是要亲自调研广东实现翻番的条件,看看特区利用外资能不能为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提供模式、提供经验。

第二个深层次原因,与解决香港问题的需要有关。

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会谈共举行22次,最终形成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3个附件。邓小平视察特区正是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期间。

邓小平设计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是“五十年不变”,即香港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他认为这样规定可以使香港人放心,减少他们的疑虑;可以使人们更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有利于我们和英国谈判,有利于顺利收回香港和保持香港的繁荣。

问题是这个“五十年不变”,怎么能让香港人和英国人相信这一点?当时许多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特区特别是深圳就在香港对面,当时深圳主要吸引的是香港的投资,深圳与香港熙熙攘攘的人员来往已经是“例行公事”。如果深圳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影响,不能保证,那怎么能说服人们相信香港五十年不变的政策?所以,邓小平视察特区,与1984年的整体工作,特别是香港问题有很深密的思考上的联系。

第三个深层次原因,则与邓小平的一个大构想相联系,这就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4年6月,邓小平解释说:我们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1984年12月,他在同撒切尔夫人谈话时指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香港)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对外开放二十来个城市,这也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不会改变它们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可见,邓小平视察特区,也就是要看看这个小范围和小地区的吸收资本主义的资金和管理模式,到底会是什么情况?他要在实践中检验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

(文/蒋永清)

(根据《羊城晚报》《瞭望》、中国网相关报道整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