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年传唱不衰。通常的解读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千百年来,我们大多就这样诵读理解,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某伟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老高抬杠,不但认真,还爱较真,来吧,咱就杠起来。

“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什么?

关于诗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什么,历代学者充满了争议。除了普遍理解的睡床之外,(清朝王琦编著的《李太白全集》中,指明为“睡床”)当下,至少还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2)

▲通假“窗”之说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窗”的通假字。理由有二:一是床和窗读音相似,再者在窗前赏月比较符合我们的正常思维。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3)

但对这种说法的反驳理由也十分有力,一是根据古人通假字的习惯,一般是有这个读音而没有这个字才会用已有的字代替,且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但明显在古代早已有“窗”这个字,而且也没有其它诗句能够佐证“窗”是床的通假字。看看窗的文字演变,应该说反对者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4)

“窗”即窗户,乃房屋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汉代王充《论衡·别通》曰:“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成语中的“窗明几净”都用其做本意。

“窗chuāng”,原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窗”(即囧,读作jiǒng),乃上古时期“窗洞”的直观白描。《说文》释为:“囧,通孔也。”“通、孔”二字即指形式也讲其功用。冬天,北风呼啸,只好将“窗孔”封起来,因此,《诗经》中有“塞向”之说。金文和小篆早期的“窗”,已有窗棂格条。小篆后期的“窗”字,为了与“囱”(cōng)相区别,以转注(即“建类一首”)的方式,在其上又增添了一个“穴”;楷书缘此而来,演变成一个本义转注字。

以上看来,窗的原本读音为囧,本身已有确切的指证意义,因此这样的解读还是有待商榷的。

▲胡床之说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5)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6)

马未都先生是这类说法的坚持者。在《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中就这样说道:我们躺在床上,是没有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就是探个头,看看床底下。因此,在马未都先生看来,这里的床,应该是“胡床”,也就是口语中的“马扎”。胡床是马上民族方便携带的马扎,也叫交椅。自汉代时传入中国。李白出生在胡地(中亚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在自己的诗中,使用自己幼时家乡的方言也不足为奇。但是,李白作诗大多是即兴而发,一气呵成,在独自飘零的旅宿中,自己拿个马扎坐在在院落里对月惆怅,此情此景怎么想都有点违和。

▲井栏之说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7)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8)

首先《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有“床”字,而是“牀”字。原始的床是两堵矮墙,中间堆放填充草或者皮毛以供坐躺,牀字左边的偏旁就是“墙”的古字。后来,床演变为有底座、有围栏的基本样式,比如河道就是在两岸夹水,所以也叫做河床。再到后来,就直接管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平台叫床了。

再说到井床,古时候人们凿井,为了维持井水的清澈,不被周围的泥泞污染,会特意将水井周围的地面铺上砖石或者木板之类,做一些硬化处理。水井周围这些硬化的地面就叫做“井床”,同时为了以防万一,避免人和牲畜掉入井中,发生意外,人们又在井旁加上了井栏,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防护栏,因此,井栏也算是井床的一部分。杜甫的诗中就曾有描写井床的诗句:

“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便汲寒浆。”

在古代,井是村镇的中心,古人们常常都是围井而居,而由于人们都到水井中取水,故而水井的周围便成了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的公共空间,所谓“市井”就是这样来的。故而古人们离家远游便称为“背井离乡”。

在夏天,古代人晚上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能一群人围在井边谈天说地,小孩子在旁边玩耍,其乐融融。这在李白的《长干行》中也有写到: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里的床,显然不是用来入睡的床,应是井边上的围栏。如此推理的话,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所指不是睡床,而是“井床”,也就是井边的井台和围栏。

举头望明月,让李白思念的只是故乡吗?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9)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虽说这个日子据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月亮还是一样的圆,而时节却愈加阴冷起来。秋风乍起,冷月如霜,总会让人触景生情。

李白在十五岁时候,就开始了仗剑任侠之旅。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大匡山,并拜赵蕤为老师,二十岁时遇到苏颋,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由于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同时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二年起,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开元十四年,他来到扬州。长时间出游在外,孤身一人,在天气转凉的月夜,望着天上明月,不免思念家乡与亲人。

举头望月,思绪万千,诗人此时已经把月亮当作一个媒介,勾连起太多的人、事、情。而月亮又恰恰满足了诗人所有的情绪表达。

故乡为什么会让人魂牵梦绕,因为那里面都是童年满满的记忆。当代著名诗人刘年写过的一首诗,里面就有他的故乡的月亮以及月亮光泽浸润的童年。

《马》

看戏回来

有七八里田埂

旱田,种着草子花

水田,装满了的月光和蛙鸣

骑在父亲肩上

从不担心摔下去

仰头,翻腰

可以用手指做的枪

射麻山上,肥白的月亮

可以,在他肩上睡去

醒来

有时,是清晨

有时,是中午

这一次,是中年

米兰·昆德拉说:“我们身后遗弃的时间越是久远,召唤我们回归的声音越是难以抗拒。”这也可能同样是李白的月之故乡吧。

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想象,除了嫦娥和吴刚两个人物,蟾蜍和兔子两种动物,还有一种植物就是桂树。

为什么中国人会把桂树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呢?当你试着远望月亮,你会看到月亮表面有很多暗影,古人便因此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桂树是一种寿命长、寓意吉祥的树。古代的楚国人习惯用桂酒、桂枝来祭祀神灵。而且,桂树的“桂”,和富贵的“贵”同音,于是,桂树便有了“高贵”的含义,“攀桂”“折桂”有了科举中第、通往富贵的寓意。另外,月亮还有个别称叫“蟾宫”。人们把科考得中比作“蟾宫折桂”。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0)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依照李白的才情,走正规科考之路,应该不算很难吧。但是这里面却因李白身世存疑,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三代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天纵之才的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科举之路走不通,剩下的只能选择了走终南之径。但是,已经26岁的李白,虽然行游一路,名声日渐鹊起,但此时朝廷并没慧眼识才,他入仕之路屡屡不顺,因此对月有着无限的感慨,尤其面对月亮里的是那颗桂树、那只金蟾。

“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故乡“到底在哪?

李白一生漂泊不定,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居住地也换了好多地方,因此李白的故乡成为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四川、甘肃、山东、安徽、湖北等都在抢,有些地方甚至为争夺李白故乡争得面红耳赤。那么李白的故乡究竟是哪里?他低头思念的故乡到底指的是哪里?

▲祖籍甘肃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1)

秦安郭嘉镇朱湾村李氏宗祠

在《草堂集序》、《新唐书》等历史记载里,都表明李白为“陇西成纪人”,兴圣皇帝李暠后人,李白自己也在多首诗词中记述自己是汉代李陵之后,李暠后代。所以说,李白从祖籍上来说,是陇西成纪人,也就是说,李白是如今的甘肃天水市秦安人。以上在《秦安县志》、《秦安史话》都有明确记载,秦安郭嘉镇朱湾村还建有李氏宗祠。

▲出生碎叶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2)

李白的祖先在隋末被流放到安西都护府西域的碎叶,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当时的碎叶城是大唐西域都护府驻军所在地,是安西四镇中的一个。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商人,因为触犯了法律,所以被发配到碎叶戍边,李白作为军属就这样出生在了大唐的碎叶城。从这点来看,李白是地道的中国人,而且是出生在中国境内的中国人,所以那些认为李白是外国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亚应该算是李白的故乡之一。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3)

▲五岁入川

李白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潜归”四川。说白了就是从条件艰苦的碎叶城逃回了四川,定居在四川江油。李白少年时期基本都是在四川江油青莲镇度过的,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青莲就来源于此,李白和他家人也长期生活在四川,所以说四川是李白的故乡应该确切无疑。

▲婚居湖北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4)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来到安陆,到了安陆不久,经李长使介绍,进入许家。许圉芝是武则天时代的前宰相,有个孙女许紫烟才貌双全,经李白求道士胡紫阳介绍,入赘许家。李白在安陆居住十年,有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陆十年,不是荒废的十年,而是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时期,写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许紫烟为其生有一儿一女,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李白与许紫烟的爱情是相当美满的。在安陆时期,李白身隐心不隐,多次干谒。此间,与孟浩然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交情。

▲山东生活二十年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5)

李白年纪稍长开始外出游历。李白离开了四川后,投奔了山东的亲族,把妻儿安顿在东鲁(今山东济宁)。因为当时李白的亲族很多都在山东从政,他叔叔是当时山东任城的县令,哥哥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还有其他一些兄弟长辈也都在山东为官。就这样,李白一家在山东生活了二十多年。所以山东也算是李白的故乡。

▲葬在安徽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6)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述“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当涂即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李白墓园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这点可以确定,李白葬于当涂,然而墓葬地不是籍贯地,因此安徽不能说是李白的故乡。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大致还原了李白的行迹。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也能找到相关故乡的线索。

在李白于扬州旅舍创作《静夜思》的同时,还创作了一首《秋夕旅怀》。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译成白话就是: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千古奇观未解之谜(疑有未解之谜一箩筐)(17)

四川江油的李白文化产业园

这里面的“连山去无际”和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蜀道难》中发出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表达了对再回家乡的山高路远的绝望心情。从而也可以看出,李白在“低头思故乡”中思念的一定是四川故乡江油了。

现在的四川江油,已经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李白文化产业园。借李白之盛名,行文旅之商机,造福一方,可谓功莫大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