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

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山东诸城地区

处于温暖湿润的胶莱盆地南部

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河流交织,湖泊广布

高大的松柏、银杏、棕榈茂盛茁壮

低矮的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

遍布山地丘陵

……

繁茂的植被、充足的水源

使这里成为“恐龙乐园”

各种恐龙在这里自由生存、活动

7500万年后

随着神奇的“龙骨”再现

诸城地区“龙骨涧”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山东诸城成为

世界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

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群主产地

各位观众朋友们,系好安全带

脚下这台时光机

将带我们一起穿越回晚白垩世

看看7500万年前

山东诸城恐龙们

“神仙打架”!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1)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2)

晚白垩世的山东诸城地区生活着形态各异的恐龙,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基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链。高大的巨型山东龙和强壮的诸城中国角龙以繁茂的蕨类、裸子、被子植物为食,巨型诸城暴龙等大型兽脚类恐龙则将这些植食性恐龙作为狩猎的对象。面对掠食恐龙的攻击,山东龙往往采用群体活动的策略,而诸城中国角龙可能会用厚重的颈盾进行防御。

巨型山东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型鸭嘴龙类恐龙,骨骼化石拼装后的复原骨架体长15米,站起来有8米高,是诸城地区各恐龙们的“顶梁柱”。

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头部平坦。其头骨前部和下颌向前延伸形成扁阔的嘴,酷似鸭子的嘴巴。巨型山东龙颌骨前部没有牙齿,后部约有上千颗可替换的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恐龙之一。细密繁多,功能强大的牙齿使它们能“吃遍天下”,不论是坚硬的裸子植物、低矮的蕨类植物或是被子植物,统统列入它们的“每日食谱”。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3)

摄影:陈振

巨型诸城暴龙是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兽脚类肉食性恐龙,居诸城恐龙动物群食物链顶端的宝座。诸城地区发现的暴龙骨骼包括了上下颌骨、牙齿、中空的脊椎骨等部位。据化石推测巨型诸城暴龙体长约11米,高约4米,重约6吨,是目前已知的亚洲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之一。它们体型硕大、躯干粗壮、肌肉发达,有着锋利的牙齿和强健的运动能力。

诸城中国角龙是亚洲地区发现的第一种角龙科恐龙,体长约6米,高2米,头骨长度超过180厘米、宽度至少有105厘米。它拥有夸张的颈盾与坚硬的鼻角,四足行走,健壮的前肢支撑起沉重的头部。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4)

摄影:陈振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5)

摄影:陈振

诸城中国角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以坚硬的棕榈科或苏铁植物为食,类似鸟喙的嘴可以切割、挖掘这些坚硬植物的枝叶与根茎。厚重的颈盾除了防御作用,还可帮助角龙类散热和咀嚼食物。当体内热量过高时,中国角龙会用颈盾来增加散热面积;而在进食时,中国角龙依靠沉重的颈盾与下颌力量增强咀嚼的力度,嚼碎坚硬的植物根茎。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6)

摄影:邵凯

除去这些体型庞大的“大龙”,诸城恐龙群中还有众多体型相对较小的“小龙”,如诸城坐角龙、赵氏怪脚龙、诸城中国甲龙等等……不同体型、不同食性的各种恐龙在诸城地区共同生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直至7500万年前,那场突发性的大灾难夺走它们的生命,它们的遗骸被水流冲击到一起,深埋地下,随着诸城龙骨涧被发现而重见天日。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7)

千万年过去,如今我们汇集众多恐龙化石遗存,整理拼合恐龙的完整骨架,力图从中了解它们的特征、体貌。但诸如生活、居住习惯和行进步态等恐龙“生活”问题,我们又能从何处知悉呢?

这时世界各地遗留的恐龙足迹遗痕便能“闪亮登场”了!恐龙足迹是恐龙生存时留下的遗痕,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远古印记,推断恐龙的身份、身体数据、是否群居、行进步态等。

不同类型的恐龙有不同的趾爪结构和运动方式,在地面上留下足印往往也有不同形态。从足迹上看,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的足迹都具有三趾或四趾,多数足迹的长度大于宽度,且左右对称,形成锥形。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脚有些类似于象足,足印大致为曲形,能形成一个又深又大的土坑,周围有沉积物形成的突出脊状边缘。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8)

图|左: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右: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

诸城位于胶莱盆地东部,在其北部张祝河湾、棠棣戈庄地区的大盛群和南部皇龙沟地区中均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

其中以诸城皇华镇大山村皇龙沟地区恐龙足迹群规模最大,已探明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3000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恐龙足迹排列在岩层上。经专家鉴定,至少有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10多种恐龙属种足迹,为世界罕见。

这些密布的脚印以兽脚类为主,且足迹中有非常明显且大量的叠盖现象,证明这些足迹点中的足迹并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留下的,说明这些恐龙并非偶然路过,而是在此地频繁活动,且有极大可能聚居在这里。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9)

图|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叠盖现象 A、B—B 为 A 的素描图,大量兽脚类叠盖在蜥脚类之上,兽脚类叠盖在兽脚类之上;C、D、E—兽脚类叠盖在兽脚类之上

根据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群的不同类群足迹间距、深浅、数量等因素研究,进行速度研究,结果显示兽脚类大多处于高速奔跑状态,而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则多处于慢速行走状态。由于兽脚类的足印数量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的足印数量差异比例完全超出了正常捕食与被捕食比例范围,兽脚类的足印数量远多于其他类别恐龙的足印数量,这说明,比起以植食性为主的恐龙,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需要奔波更多的路途来捕食,以维持正常生活。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10)

摄影:陈振

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是相符的,植食性恐龙不需要辛苦捕猎,因此行走速度慢,足迹数量少,而肉食性恐龙需要积极捕食来维持生活,因此多处于高速奔跑状态,足迹数量多且常有叠盖现象。

比起皇龙沟密布叠盖的脚印,在诸城棠棣戈庄发现了一道清晰、孤立又十分独特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近乎圆形、半径约1.5m,行迹中可见29个清晰的弧形恐龙足印。古生物学家据此推测,当时有一群体长在4.8~5.6m间的蜥脚类恐龙在这里行走并180°大拐弯。

济南几千年历史(济南人穿越7500万年)(11)

图|诸城棠棣戈庄蜥脚类恐龙形迹特征

同样的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曾发现过。拐弯的过程中,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偏离形迹中线,出现明显内移,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蜥脚类恐龙拐弯的一个常见行为,对未来理解恐龙的运动学有较大帮助。

千万年过去了

辽阔的山东大地早不见恐龙的踪迹

只留下化石和遗痕

展示着它们

曾在这片大陆上生活过的证据

来山东博物馆“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

坐上时光机

穿越7500万年

一起看看山东诸城恐龙们“神仙打架”!

「观展信息」

山东龙——穿越白垩纪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三楼18号展厅

温馨提示:

为保障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健康安全,山东博物馆采取线上预约方式,严格控制入馆客流量。为方便观展请您提前预约。

预约方式:

关注“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菜单栏选择“逛鲁博”

来源:来自山东博物馆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