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一览(儒佛道融合之山)

岳麓山:儒佛道融合之山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一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岳麓山不仅具有令人着迷的自然风景,更有着富于魅力的人文光环。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大成,儒、佛、道共存一山,历代的文化名人、思想巨匠、老道高僧、骚人墨客均在这里开拓经营,使这座名山为中华文化的壮丽画卷抹上了浓重的色彩。

岳麓山有很多的景点,但爱晚亭是非游不可的。它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位于清风峡,初名红叶亭,因满峡的枫树,到深秋绿叶都变成了美丽的红叶而命名。该亭为岳麓书院山长(今称院长)罗典于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所建。后来为什么变成了爱晚亭呢?

岳麓山一览(儒佛道融合之山)(1)

爱晚亭的红叶 乔育平摄

传说,其时号称性灵派诗人的袁枚来到长沙,专程到岳麓书院拜访罗典。罗典却因袁枚招收过女弟子而托病不见。袁枚无奈,只好转到后面的岳麓山去游玩。刚到清风峡峡口,便见一飞檐古亭迎面而来。红叶,古亭,还有潺潺的溪水,袁枚拍手叫好,但立马感到了一种遗憾,那就是“红叶亭”三字过于直白。于是,他便要书童拿出纸笔,将唐代杜牧的《山行》诗写在纸上,并有意将“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爱”和“晚”二字遗漏。

这一幅字很快就传到了罗典的手中。罗典一见,便知端详,他知道是袁枚要他将“红叶亭”改为“爱晚亭”。罗典自然知道这一改的妙处,但他不愿把这个面子卖给袁枚,于是,他便给湖广总督毕沅修书一封,请总督大人题上“爱晚亭”三字。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袁枚游过岳麓山是真的,“爱晚亭”三字为毕沅所题也是真的。

岳麓山作为一座文化名山,首先与儒家文化分不开。儒家文化又离不开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出了许多教育家,还是以罗典为例吧。罗典,湘潭人,进士出身。自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至1808年(嘉庆十三年)90岁无疾而终,一直掌教岳麓书院。他在教学活动中是从事汉学研究的。在主教岳麓时,他从不把学生束缚在科举考试的小圈子内,而是注意向学生传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

岳麓山一览(儒佛道融合之山)(2)

岳麓书院讲堂 陈先枢摄

他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美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八景”,使校园俨然像座园林。他认为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为造士育才之良法。在一次讲课中,他大谈植物的栽培之道。他说,种竹栽荷,是因根系发达且增长不息;插柳或木芙蓉,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自生能力;种植桃李,是因为桃树李树很容易结出果实……。这种随意点评,寓教于山水花木之趣的教育方法,能使学生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发展,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精神。

罗典的的学生中后来有许多成为干国之材。如称为“经世才”的严如熤,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官至云贵总督的贺长龄,以及继任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等都是罗典的得意学生。

名山多佛道。早在1700多年前,岳麓山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清风峡登级至半山腰,便是称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寺。麓山寺自268年(三国吴宝鼎三年)创建以来,一直“禅灯不辍”。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重重飞檐,佛音绕梁,带人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岳麓山一览(儒佛道融合之山)(3)

麓山寺 陈先枢摄

非常有趣的是,麓山寺也尊敬和爱护儒家的学者。麓山寺旁原有一座“道乡台”,为纪念北宋理学家邹浩而筑。邹浩,号道乡,晋陵人,北宋元丰间进士,哲宗朝任“右正言”。所谓右正言,就是可直接向皇帝进言的官。邹浩好直言,得罪了当朝宰相章惇,被削官。徽宗时召回朝廷,又为奸臣蔡京忌恨。1103年被贬官至衡州。当路经长沙时,潭州知州温益为了讨好蔡京,竟下逐客令,旅店都不敢留宿。邹浩只好冒着风雨夜渡湘江。岳麓寺的僧人得知后,点着火把,列队相迎。邹浩顿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扑簌簌地掉下泪来。这晚邹浩带着家小,在古麓山寺住宿了一夜。

岳麓山也是道教名山。道家崇尚自然,倡行返本还真,总是选择清静优美的地方建立宫观,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石径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

岳麓山一览(儒佛道融合之山)(4)

云麓宫老照片

云麓宫在岳麓山云麓峰的峰顶。云麓宫最早建于何时,资料不详。但有方士之活动可追溯至先秦。据《史记》记载,齐国方士韩终曾在此炼丹釆药,名满天下。传说在秦灭楚后八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三韩之国。明代扩建的云麓宫则遗留至今,今存三清殿、吕祖殿、五岳殿等建筑。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三教教义虽然不同,但能在岳麓山和平共处,而且相互交流融汇,显示了岳麓山的博大胸怀。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智璇因“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学舍,相传就是岳麓书院的前身。明代万历年间岳麓书院主教张元忭曾登门拜访云麓宫的道士金守分,两人一起热烈地讨论修养的方法。儒、佛、道外表虽异,但修身养性、济世救民,却为三家所共推。(陈先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