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就是看得见别人的好(境界对于一个人多重要)

境界就是看得见别人的好(境界对于一个人多重要)(1)

境界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认知和见解难以被旁人理解。尽管内心孤独,但他们却能做到始终不改本色,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毕生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暖化这个寒凉的世界。

在利益为先的年代,金钱成了最粗的一条准绳,它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其差别在于财富值的不同。其实无论在任何时代,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标准,那便是境界,它同样可以把人分开层级,其差别在于思想高度不同。

乍一听境界像个很虚无的词,其实它真实存在。人的境界有高低,境界越高,对自己和世界就了解得越多越深。即使做同一件事,不同境界的人的角度和高度也不尽相同,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读书。有人读书是为了消遣和找乐子,顶多再摘抄几句怪异的句子。有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获得提升,然后以此来获利。有人读书是为了加深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有人读书是为了推动和改变什么,希望自己能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点非常尴尬,当人处于较低的某种境界里时是不自知的,不仅浑然不知,而且哪怕有人提点也无济于事。此外,这样的人还特别擅长找一些词来化解自身境界偏低的窘境,比如难得糊涂、知足常乐或无为无求等。

对于人生境界这个相对抽象的词,冯友兰先生从低到高给出了四种说法,颇有参照价值。

1.自然境界:顺着自身的才能、习惯和社会风俗去做事,无明确目的,也不明白所做之事的意义,虽然他们不像原始社会的人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依然处于不识不知的状态。

2.功利境界: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行为是趋利的,而且是自己的“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知道增加财产和获得荣誉是好事,对利益有清楚地认知。

3.道德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对人性已经有所觉悟,明白个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他们会主动为社会为他人谋利益,行为多带有“义”的色彩,不再一味求利,而是一边获取一边给予。

4.天地境界: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事业和贡献不仅为社会带来价值,更能服务于宇宙。这样的人不仅知人性,更知天,也许寿不过百年,但却能与日月争辉。

冯友兰提到,只有大贤大圣之人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细看这四档境界,第一种和第二种既普遍又容易,而第三种和第四种就有些难度了。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前两种境界中走完一生的,能够到达道德境界或偶尔触及天地境界的人,终归只是少数。处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我们一般称他们为英雄、大家或圣贤。

人生境界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那么明显,但到了艺术作品中,很容易就高下立判了。

对艺术家们来说,作品能否久久流传且深远地影响世人,除了天赋和技术打底之外,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境界!境界越高,眼界则越宽,格局则越大,内涵则越深。

总有人问成蹊一个问题:明明技术和唱功都很好,可为什么很多歌手就是写不出黄家驹那样的歌呢?我常用这四个字回答,境界不够。

境界就是看得见别人的好(境界对于一个人多重要)(2)

黄家驹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经过专业且系统的音乐训练,可他写出的作品偏偏有着很高的境界。在家驹的众多作品里,高境界的歌绝非偶得之作,而是几乎贯穿于他全部的音乐生涯当中。

专辑《乐与怒》是家驹在世的最后一张唱片,透过海阔天空和狂人山庄,他的郁闷和绝望一目了然,可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同时期写出了炽烈滚烫的「全是爱」。一个倍感清冷孤独的人,用沧桑雄壮的声线用力呐喊着,“这世界以爱去逃避痛楚。”

批判歪曲的爱和错用的爱,呼吁真诚自然的爱,家驹希望这世界上的爱都是至真至爱,而不是单纯的慰藉品和快消品。

歌听完了,想必会有人问了,现在没有这样的歌了吗?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的确已经极其罕见。究其原因,一是没多少人愿意听稍微深刻的作品,二是没多少人愿意写此类作品,三是写歌的人和听歌的人境界不够。

同为Beyond乐队的创始人,叶世荣曾说过,“家驹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仅是音乐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事情,但他已经看到了内在的问题。”

黄家驹说得没错,Beyond的歌不是拿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可如今的音乐,更多情况下只是娱乐的附属品而已。

希望有境界的音乐人和作品越来越多吧,唯有此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