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怎么学好文言文(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虽然文言文已经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点儿文言文,在很多时候还是挺有用的,能读文言文,就可以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智慧直接对话,不仅能陶冶情操提升格调,就算在函件、微博中偶尔用上一用,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那么,学习文言文很难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零基础怎么学好文言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零基础怎么学好文言文(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零基础怎么学好文言文

虽然文言文已经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点儿文言文,在很多时候还是挺有用的,能读文言文,就可以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智慧直接对话,不仅能陶冶情操提升格调,就算在函件、微博中偶尔用上一用,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那么,学习文言文很难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推选,24本年度好书入选“2015年度中国好书”。其中,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小书馆”系列丛书之《文言浅说》一书入选了人文社科类获奖图书第二本。

主办方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言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能写娴熟优美文字的文言文译者寥若晨星。两位作者出身名门,一生浸淫于文史书画,可谓大家风范。本书以短小精炼的篇幅,呈现了文言的历程、文法、题材风格、应用范例等见骨见肉的精华。这是一部普及文言知识的精品之作。”

由文言高手撰写,又带有指导学员的目的,这就使得本书在知识传授上严谨准确,浅显实用。全书从简述古文的发展历程入手,接着讲解文言有别于白话的主要特征,重点说明文言虚词的用法,再进一步指出学习的途径与要点,最后以文白对照的各种书信为例,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范本。这样的章节安排是很适宜初学者入门的。全书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轻松活泼,如话家常。寥寥数语便能点破文言奥妙,品评文言韵味,展现文言之美。

从清代作品入手

不少人以为学古文要从上古诸子百家的文章开始读起,但瞿蜕园、周紫宜两位先生认为,初步学习文言,不妨从清代开始。

初步学习文言,不要目标太高。最好先看比较近代的作品。清代离我们比较近,所以清代的文章风格、词语习惯不少是今天还通行而且适用的。明代的文章就有些不很平正的,宋代的文章又嫌太古了些。至于唐以前的文章,实用的价值更少,初学的人在这上面费工夫,是不需要的。但若对近代文言作品能够了解而不感困难,那时再推广到比较时代远一些的文章,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眼界,那是有益的。

一般的文章选本总是先古代而后近代。当然古代的文章传诵得多,而近代的文章,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过从学习的角度说来,开始时最好多注意时代较近的。

“之乎者也”很重要

学习文言,须得注意虚字的用法

学习文言,应当注意的事大约有三项,一是虚字的使用,二是整篇的结构,三是字眼、词藻、典故等等。三项之中,最基本的还是虚字的使用,那就是怎样用语气表达曲折的意思。

我们用到文言的时候,无非是心中有一番要说的话,既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也不宜于过分直率简单,而必须有放有收,有反有正,恰如分寸,婉转动人。这就完全靠虚字的使用恰当得神了。所谓虚字,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没有这个就不能成句;二是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没有这个就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三是一层一层反复阐明的联系,没有这个就不能将话说得尽情尽理,动人之听。

每一种虚字,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相互配合起来,就能传出不同的神情,神情生动,就达到了作文章的目的。

因此,虚字的使用虽然有语法的规律管束着,但并不能全靠死的语法规律来掌握、学习文言,应当从整段整篇来体会,看看所表达的神情是如何,是激烈的还是和缓的,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等等。

实际上,如果能体会到这些,不觉得有什么隔阂,那就说明进一步的学习没有困难了。

文章结构不是公式

好文章总是变化无穷,不为形式所拘束的。明白文章的转折层次,就等于了解了文章的结构。

关于文章的结构,虽然过去一般讲古文的人十分注重,其实这倒是比较不难明白的事。所谓结构,也就是说,怎样提出一个中心,怎样推论,怎样结束。然而决不能说每篇文章开头一定要有个帽子,然后一步步推论下去,最后要回顾前面作一总结。这种公式化的概念,不但无益于学习,而且阻滞了灵机,浪费了光阴,大大降低学习的效果。

如果从形式上来谈结构,好文章总是变化无穷,不为形式所拘束的。如果从意味上来谈结构,那么,只要懂得上面所说的虚字的使用,就已经明了文章的转折层次,文章有转折有层次,不就是它的结构吗?

附带说一句,过去评点文章的人总是用朱笔将该分段落的地方作一小画,表示以上是一段,以下另换一意,名为“勾股”。这是读文章时值得采取的方法,注意一篇文章的转折点,也就等于学习了它的结构。

进阶:词藻的变化

不一定要像骈文那样华丽,但也要尊重固有的表达方式。

字眼、词藻、典故等等本来是次要的事项。但在今天说来,学习文言的人在这方面往往感觉不熟习,也不得不多加注意。

首先,既是文言,一般口头的语词是不能用的。而且,文言与口语的语法两样,所以也不得不用文言中习用的语词来配合。试设一例。比如说:我是他的表兄弟。文言不能生硬地改成:吾为彼之表兄弟。必须就上下文的关系而改作:吾与彼为中表,或:吾于彼,中表也。这些词语用得合式不合式,往往是初学的人所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只能倚靠多多接触文言,慢慢养成习惯,恐怕没有简捷的方法。

这里所提到的词藻典故,并不一定是说像骈文那样丰富华靡的词藻典故。但在实用的文言中毕竟有些不可或缺的要求。比如同样的字不宜一用再用,必须变换一些。举个浅近的例子。比如写信的套语:欣悉尊体绥和,曷胜欣慰。重用一个欣字,不独词藻太贫乏,语法也有不妥。那欣慰改成快慰、忭慰,就好多了。词藻的变换也不能全靠同义语。凡意义相近的词汇,细辨起来,仍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使用得分寸恰合也是有必要的。至于常用的典故,用得适当,可省去许多周折,又可以增加文章的活泼,也是文言中显著的特色。这些都有必要自己留心学习。

初学者宜“快读”

古人往往强调读书要精读熟读,但瞿蜕园、周紫宜两位先生认为,我们今天对阅读的要求与古人不同,最好从快速阅读开始。

任何学问智识不能离开读书。读书若没有适当的方法,也必致劳而少功。

古人对读书方法有不少有用的启示。但在今天说来,却不一定都是适用的。因为我们今天的要求与古人不同。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不能执一不变。比如古人往往强调精读熟读,其实精读熟读是为已经有相当基础的人说的,并不一定是入门的好方法。

作为一个初学的人,最好是训练自己快读的能力。不拘什么书,尽量用高速度阅读,在短期间内发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了这一部分,这就为我所用了。那不感兴趣的部分,听其滑过,是不妨的。凡是古书都不会绝无字句上的困难,初学的人更不用说了。假如每逢不懂的地方都要寻根究底,非解决不放过,那就一辈子没有几部书好读了。其实只要懂那可懂的,不懂的暂不理会,收获就已经不少,读书的作用也不过如此。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才可以提高效率,扩大成果。书为我用而不至我为书用。

一部书经过快读以后,即使吸收其中一部分,当然印象不会很深,不能巩固,这也是不足虑的。读到其他的书,又遇到同类的部分,自然会加一层巩固。经过相当时间,也许再重读那第一部书,那就更加一层巩固了。所谓精读熟读,就是这样积累而成的。若误认抱一部书死读才是精读,那未免过于呆滞了。

至于一个专门学者,那么,他是不能求速的,有些书不仅要精熟而且要钻研深透。这又当别论。但是作为一个专门学者,他也仍要广泛阅览,仍要从自己的兴趣发展。如果首先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利用日记练习文言

以写作辅助阅读,才能学以致用。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练习文言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过去学作文总是学作论说,这是不合实际的。论说非有学问见解不能作,当然不是初学的人所具备的条件。何况这是在旧时代里考场用得着的,今天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实践的生活中哪有用论说文的机会?光阴耗在这上面,是不值得的。

在今天的条件下,莫妙于借写日记作练习,因为日记可多写可少写,可专写一事,也可连写若干事,可合也可分,可记事也可发抒感想和议论。丝毫没有拘束,也不至艰于下笔。吸收了什么新的东西,就可以随时使用出来,日积月累,自然用之不竭了。

开始练习日记时不妨自己以意为之,及至下笔能够不感困难,即是兴趣提高的时候,这时可以看看前人的日记,作为借镜。最好的日记范例是陆游的《入蜀记》,他每日所记的事丰富而有条理,文字兼有畅达、生动、美妙之长,语法习惯代表近代的一般文言,而又饶有典雅气息,这些都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至于近百年来的名人日记,出现的不少了,由于他们的环境身份,各有不同的意图,虽然都可以扩充智识,却不适合初学的人阅读之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