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原著说说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周末敢问路在何方)

联系原著说说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周末敢问路在何方)(1)

编者按

六小龄童能否上春晚,广大网民极为关注。毕竟,《西游记》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少年。很庆幸是那个年代的那批人拍了那样的一部作品。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深入人心。这样的人才当时是怎么发掘出来的呢?《西游记》的导演最有发言权。

联系原著说说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周末敢问路在何方)(2)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是主角,孙悟空又是最重要、最耀眼的中心。

孙悟空,齐天大圣美猴王,他机敏灵异,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佛祖面前,也敢一比高低!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吃尽苦头,受尽磨难,后来,经观音点化,他走上了取经路,从此,他忠心耿耿,不畏艰险,驱妖斗魔,保唐僧一路西行。这样一个人人喜爱的英雄,可他是个猴子!因此,在表演上要有猴子的特点,要有猴性,同时,他要具有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有神的尊严和神通。也就是要在他身上兼备猴气、人气和神气。

要拍好《西游记》,首先要找到这个扮演孙悟空的人选,可这个人应该到哪里去找?用武术演员、话剧演员还是戏曲演员?我犹豫未决。

我先去武术学校看了一些年轻武术演员的表演,觉得他们虽然有形意拳那样的模仿猴子的武打动作,但表演却是弱项。于是我转而考虑戏曲演员。因为戏曲舞台上已经有了无数个孙悟空,他们的表演有猴气的灵动活泼,也有猴气的武打动作,如果吸收这些可用的技巧,再给他们培养生活化,人性化的表演,再把武术和他们舞台上的花架子武打糅在一起,那才是我要的孙悟空。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演员必需要:一、年轻,易于接受新事物;要学习生活化的表演,不能离开锣鼓经就不会走路;二、不怕吃苦,演这个孙悟空是很辛苦的,半路逃走可不行;三、这个戏拍摄时间会相当长,他得能够一心一意,不能半心半意,谈恋爱之类的事儿就要做点牺牲,推迟点时间了。

这时,我正在制作春节将要播出的《春节京剧欣赏会》的准备工作。抽空专程去访问了京剧的“北猴王”李万春,征求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给推荐可用的演员。

但是谈得并不投机,李万春认为孙悟空的形象一定要用戏曲舞台上的“勾脸”来表现,“不然就不叫艺术”!

我不同意,“勾脸”?和戏曲舞台上的扮相一样,还怎么在真山真水中表演呢?这根本不是电视剧的《西游记》!

关于演员,他把自己的儿子李小春推荐给我。但是李小春是内蒙京剧团的台柱子,轻易借不出来,他的年纪也大了些,不符合我的要求。

这时,我经人推荐,看了一位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学员董志华的戏:《闹天宫》。这个小董功夫很好,年龄,身材,形象都合适,也很聪明伶俐,我很想用他,但他是实验剧团的台柱子,那年又有出国任务,剧团换不了人。

我又想起几年前我曾经转播过的绍剧《三打白骨精》。那个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大听得懂,但是孙悟空的表演既生动活泼,又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我觉得地方戏似乎比京剧更生活化,更易为人接受。于是,我打通了那个扮演孙悟空的演员的电话,他就是“南猴王”六龄童。六龄童老先生非常热情,当我问到是否可以给我推荐扮演孙悟空的人选时,他说:“没有问题,我这里有一个学员班,有好多小猴子,你尽管来挑!”

我问他:“他们功夫怎么样?”

老先生回答:“都不错,很好的!”

这个许诺给了我极大的希望。在12月28 号,我刚刚交上《春节戏曲晚会》的节目,就抽空只身去了绍兴。

到了绍兴,六龄童老先生在车站外等我,他推着自行车,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也推着自行车。一见面,他就向我介绍:“这是我的儿子。”

当地没有出租车,他们要我坐在他们的自行车后面!我不会骑车,更怕坐自行车的“二等”,就和他们父子一路步行到他们家去。但是他们父子俩健步如飞,我几乎一路小跑才能跟上!有时他们发现了,停一停来适应我,但一会儿又快了!我暗想:“真是演猴的!走路太快了!”

路还真不近。

六龄童热情地招待了我,我征求他对电视剧《西游记》的意见,并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他完全同意!

他完全同意我对人物造型的想法,认为应该和舞台有大的不同!我告诉他,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到成佛这个成长过程,应该有大的变化,他认为应该如何表现……老先生激动地站起身来,手舞足蹈地表演了刚出世的小猴子如何软绵绵的,走路东倒西歪的样子;大闹天宫时那种威风凛凛,无所畏惧的样子,在师傅面前嬉皮笑脸和赔小心的样子,以及猴子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我遗憾地说:“可惜呀!要是您年轻30岁!孙悟空就是您的了!”

他马上指着一直在一旁的那个年轻人说:“他是我的儿子!”

我并没有在意他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接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您的徒弟有演得好的吗?什么时候去您的剧团看您的那些学员?”

他似乎有点失望,连声说:“有,有呀!不忙,不忙!”

我注意到客厅的墙上有一张周总理抱着一个小猴子的照片,我以前也看见过,那是他们去北京时照的。那个小猴子很可爱,按年岁,应该是合适的。

我问他:“这个演小猴子的孩子现在多大啦?”

他回答我:“他是我的儿子!他叫小六龄童!”

我惊喜地问:“他在哪儿?”

他黯然神伤:“他去世了!是白血病。”

我愣住了,一时无语,只说了一句:“真可惜!”

这时他又指着那个我一直没有太注意的年轻人,“他也演猴,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他是在他哥哥去世以后才学戏的。他学了七年了,从16岁开始到现在!”

我有些明白了,看来,老爷子是要把自己的儿子推荐给我,可是,我还没有看到老爷子答应我看的那些绍剧团的小猴子。总得让我有个挑选比较哇!天已经晚了,也许他安排在明天吧? 六龄童把我送到招待所居住,还给了我一些报纸和资料。

晚上,我翻看到那些资料,里面除了介绍六龄童的文章外,还有一些关于绍剧青年猴戏演员的报道。里面提到一个年轻演员文功武戏都好,把猴子演得活灵活现,还用了“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语句!我看中了这个人,决心第二天跟六龄童说说,去找一找他。

第二天,老爷子又把我接到他家,仍然没有去绍剧团的意思。

我提了几次,说今天已经29号,再不去团里,会不会放假,找不到人了?他还是说:“不会,来得及,来得及!”我提出想看看材料里介绍的那个青年演员,他也“顾左右而言他”,把话岔开去,只是一再介绍我面前的这个“儿子”。

这真是“举贤不避亲”。但就算他的儿子不错,也不能强塞呀!也许有比他更合适的哪?但是面对他的一再提及,我也不能不回答,于是我就问起这个年轻人的情况。

我说:“他好像个子高了点?”

老先生赶紧说:“不高,不高,蜷起腿来就不高了!”

我问到他的表演水平,他说:“没问题!他已经在台上演过孙悟空了?”

我问:“他不是学员吗?”

他说:“是,但是他的水平不错,我亲自教他,他很用功的!”

我感了兴趣,开始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章金莱。他很文静,秀气,像个书生。现在是杭州浙江昆剧团演员。我问六龄童:“你刚才说那些表演技巧他都会吗?”

他说:“他会,他都会!”

老先生积极起来,马上叫金莱站起来表演一些猴子动作。

金莱模仿的动作是准确的,但比起他的父亲,差了些精气神。

我问金莱:“你父亲刚才所说的那些,你都能理解吗?你离开锣鼓经,离开舞台上原有的规矩还能表演吗?” 他满有信心地点点头:“能!”

我说:“要演好电视剧孙悟空,不能照搬戏曲舞台原有的东西,还要自己发掘和发展,吸收不少别的表演技巧,但戏曲的功夫也必不可少,所以你要把你父亲的经验和对悟空的理解学好才行!”

老爷子拍着胸脯说:“这点请你放心,包在我身上!”

我回京后,向领导汇报了去绍兴的事。急急忙忙录完春节节目。2月1日,他们爷儿俩来到北京。我安排他们住在北京市第三招待所的四楼。

第二天上午,我到招待所去看他们,看见六龄童老先生提着四个暖瓶往楼上走。我问他:“服务员没有给你们打水吗?”

他笑着说,“打了!我这是给金莱洗澡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要60岁的老父亲打洗澡水吗?

我问他:“您给儿子打洗澡水?这要跑几次才够?”

他还是笑嘻嘻地:“不多不多!两次就够了!”他又告诉我:金莱自小是比较受宠,生活不会自理,连衣服都要从杭州带回家里让妈妈洗。

我脱口而出:“他这么不能吃苦,还能……”

老先生看出我的意思了,赶紧说:“不要紧,这里有他哥哥,会照顾他的!”

半天我才明白:哥哥就是小七龄童!原来他还背负着照料弟弟生活的责任。

老先生提着水瓶上楼了,我却呆在原地:这么娇贵,还能演下孙悟空吗?

洪民生副台长和我在会议室审看了金莱表演的猴子动作和一个舞台剧的小片段,六龄童一直在旁边提示,我看到金莱这一个多月来有进步,肯定老父亲花了不少心血。洪副台长也比较满意。但是配戏的猪八戒,他也不喜欢,认为应该另外挑选。

那么,猴子算是定下来了。我把这个喜讯和六龄童老先生谈了,我看他是既高兴又有点失望:因为原打算让小七龄童进组,好使儿子有人照顾的念头没有能够实现。

我郑重地和他们两位谈了一次,再次提出我对金莱的要求: 金莱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生活要能自理,剧组不可能有专人照顾你,学习要刻苦,你现在所会的东西,距离孙悟空还很远,必须学习新的东西,而目前,我要去采景,你们还有一段时间准备,首先要把父亲的东西尽量多学,进组以后再融会贯通其它的东西,诸如武术、表演等,我会安排专人帮助你。

对于老先生,我要求他把自己所有的本事尽量多地教给金莱,同时还千万不要心疼他,让他在生活上自己多干点,以后就方便了。老爷子和金莱都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对于我来讲,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三个月以后,我采景回来,剧组正式成立,金莱也进了组。

金莱实现了他的诺言,不论在演戏上还是生活上,他都吃了不少苦头,克服了不少困难,同时,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六年过去,他成功了,成了不只在中国而且是世界知名的明星——齐天大圣美猴王!回想起来,当初,他的父亲执着地向我推荐他的“儿子”,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有远见。

联系原著说说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周末敢问路在何方)(3)

摘自:杨洁《敢问路在何方》

编辑:代俊

发布:高扬

联系原著说说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周末敢问路在何方)(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